研究性学习报告论文——新闻联播与地理高一16班39号张蔷研究理由:如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很多学校都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那些经济、科技建设成就的报道,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资料收集:以下是我收集到的近期新闻联播中与地理相关的新闻:【一.世界最大超级火山恐六十万年来首度喷发】北京时间1月26日消息,美国科学家表示,世界最大的超级火山——黄石国家公园地下超级火山恐临近喷发,而一旦喷发,美国三分之二的国土可能会被火山灰埋没。据悉,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自2004年以来一直以创纪录的速度升高。根据科学家的预测,一旦爆发,它的破坏力将是圣海伦斯火山1980年喷发时的一千倍。届时,熔岩会被喷到天空中,毁灭植物的火山灰云也会喷涌而出,1600公里以外的地方将覆盖厚达3米的火山灰。美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将不适宜居住,火山喷发还会向空中释放有毒气体,令数以千计的航班停飞,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二.中国黄渤海海冰3.58万平方公里渤海四成被覆盖】中新社北京时间1月24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最新消息说,24日,中国黄渤海海冰面积已达3.5793万平方公里。渤海浮冰面积达3.16万平方公里,渤海40%的面积为海冰覆盖。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台发布莱州湾海冰黄色警报,辽东湾海冰蓝色警报。根据24日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渤海莱州湾的海冰最大外缘线为37海里,分布面积6188平方公里,占该海域面积的69%,达到海冰黄色警报标准。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台预计,25至26日,气温较为缓和,冰情较为稳定。【三.气象专家称全球暖化致极端天气或20年一遇】中新网1月18日电据台湾《联合晚报》18日报道,气象专家称2010年是“极端天气年”,极端现象持续到新年度,澳洲出现百年一见的大水、巴西泥石流造成670多人丧生、斯里兰卡有36万人因洪水无家可归,中国、日本、韩国都出现数十年来最低温。今冬全球极端天气层出不穷。专家指出,北半球异常天气源自北极冷风,南半球则主要受到反圣婴现象影响。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警告,随着全球暖化,以往百年难得一遇的极端天气,将可能变为“20年一遇”。2010年已是最潮湿、最热的一年,共有18国出现史上最高温。世界气象组织专家阿斯拉尔说,计算机仿真研究显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今后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将更为频繁。【四.福建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严控湾内填海造地】中新社福州1月6日报道,海洋大省福建今年将着力加强近岸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实施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使其呈现“碧海银滩、鸥飞鱼跃”的美好景象。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刘修德6日表示,为建设海域清洁、环境优美的“蓝色家园”,福建将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和海洋生态修复力度,加大重点海湾、河口和渔业养殖集中区的海洋环境综合整治,采取退堤还海和截流治污、红树林扩种、污染物回收、调整养殖集中区养殖密度、推进科学投饵及用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强陆源入海污染物监控等措施,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更大突破。近年,福建积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海洋生产总值位居大陆前列。但是,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福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主要是:因为海域环境总体污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局部区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损害,防治海洋污染应急能力薄弱,海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五.科学家南极冰原搜寻到170块陨石】北京时间1月5日消息,美国太空网报道,在南极的冰原上,一群科学家们正到处查看着地上的岩石。这些人都是陨石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属于2010-2011年度“南极陨石搜寻计划”的一部分。考察小组于去年12月16日乘坐一架“双水獭”型飞机抵达拉巴斯冰原,一并运抵的还有供队员们使用的帐篷、炊事用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次日,另外两架飞机运来了雪地车。那么,考察队员们是如何采集陨石的呢?首先,他们将要用到他们携带的陨石采集工具包。队员们必须非常小心不去触碰到陨石,甚至不应当让呼出的气体接触到陨石。陨石应当被尽可能快地装入无菌袋密封,因此一般的做法是将袋子打开,倒扣住陨石。应当对陨石进行测量,有时候还需要拍照,并记下其大小尺寸、颜色以及可能的分类。这些收集来的陨石将被保持冷冻状态并送往位于休斯顿的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南极陨石隔离实验室。在那里,陨石样品将被仔细地干燥化处理,进行切片,以便分发给研究机构。分析小结:我就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上热点的新闻,以报道为引言,将时事与地理知识融会贯通。首先,从第一点的新闻里,我们不仅了解到火山喷发带来的威力和危害,还能增长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安全知识教育。其次,从二、三的新闻中,可以搜集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洋海冰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根据所找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再次,在第四点的新闻中,可以讲到必修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同学们的体会会更为深刻,这比死记硬背知识概念要好得多。最后,第五点的新闻牵涉到一定的地理专业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去分析问题,从中体会到成就感,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像这样,一方面让同学们在新闻时事、亲身经历中感知,另一方面用地理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的新课引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自主探究式的教学具备了一个良好开端。课题延伸:在新闻联播中,不仅是新闻会牵扯到地理知识,就连天气预报也与地理息息相关。那么,让我们再来学习和了解天气预报中的国家自然地理。首先,天气预报中有一幅高空气象运行图,其中,大气、风、云、地貌等都是自然性代码,它们标识出一系列二元关系及其过渡形式:大气运行与地理分布、内地与海洋、北方的寒潮与南方的暖湿气流、多雨的东部与晴朗的西部、高山平原,等等。地球在电视中,被摄像机俯视和掌握着。观众通过这种角度,借助于一系列的自然性代码及其二元组合关系,理解着地球的自然性本身。在天气预报中还有一幅只标明国界的空白地图,它呈现出国家版图的最基本的可描述性。这里,作为国家行政区域专有名词的城市,以及城市的相关气象指数,有序地刻写在空白版图上。尽管城市名称并不均匀地分布在版图中,但这种有序呈现方式,仍然是一种基本的覆盖、穷尽和占据版图的方式。这些城市处于同一层次之中,它们数量有限,是一系列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国家版图呈现为一种质的内在完整性的最大数量单位。怎么样,在我们能够天天接触到的天气预报中,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地理知识可以学习,是不是给了你不少启迪呢?研究总结:我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学科,希望我们学校的地理老师也能准确把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体验的途径,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轻松地去学习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