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节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相关性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所谓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这种传播,其对象是对新闻信息有所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一个不同在于:新闻传播必须以调查采访作为它的基础。在调查采访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严肃的写作,才谈得上负责任的传播。离开了调查采访,新闻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闻传播就会成为不实抑或虚假信息的传播。与新闻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人际传播的消息来源,可以是传播者的亲眼所见,也可能只是有所耳闻甚至仅是道听途说。人际传播所传播的信息,有一些具有新闻价值,有一些则不具有新闻价值。而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则必须具备新闻价值。传播者对于事实的新闻价值,是通过调查采访发现的,在进入写作阶段以后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它的认识。要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消息《7年上诉冤屈未伸张/大令公庄村民问:解决俺村的问题还要花多少钱》。(二)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写作的起步阶段是调查采访。采访的目的,是获取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其中一部分也是新闻写作的实际内容。采访所得素材,相当一部分将不失其原貌、直接进入新闻作品内容层面。在文学创作起步阶段,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创作者所接触的人物,有可能被写进文学作品,但仅是创作的原型;创作者所遇到或听说的事,也可能被写进文学作品,但仅是文学作品情节的一部分,或只是进一步艺术加工的基础。创作者在一次所获关键性素材外,还会调动以往积累,融合在一起。(三)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特点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据此进行采访,写成报道在媒体上刊播。报道之事发生时,记者往往不在场,为真实报道,须在第一时间赶至第一现场,且很快进入角色。就事件展开采访,尽可能获取第一手材料。这一特点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所不具备的。新闻采访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的相同之处:一是都体现了深入实际,通过询问、倾听或文献检索等手段逼近对象实际的努力;二是都以有效的调查方法为占有与特定对象有关材料的基本手段;三是都要在占有材料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对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新闻采访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差异:首先,前者的目的是进行新闻传播,满足人们的知情欲望或供领导层了解情况作决策参考;而后者的目的是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或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更好地指导工作。其次,前者所关注的是可作为新闻报道的事实,故必须致力于发现、了解和收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后者所关注的是具有认识价值的现象、问题、经验、教训。最后,前者所形成的成果为新闻作品,用于通过新闻传媒刊播;后者可能形成正式的成果,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是为了掌握情况或供内部使用(当然也可以用于发表,倘若通过新闻传媒刊播则需按新闻作品的要求作较大的修改)。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过程,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没有新闻选择就没有新闻写作。没有新闻写作就没有新闻传播。新闻写作形成的文本为新闻传播提供依凭。新闻传媒不可能只是传播记者的采访笔记或原始材料,即使是广播电视媒体,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进行新闻传播。新闻写作,要对通过采访而得的原始素材进行必要加工整理,使之从无序变成有序,对重点加以突出,并将报道内容用文本形式体现出来,经编排后由报纸媒体刊发,或经加工制作以后供广播、电视媒体播出,使受众在有限时间内获取较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此过程中,新闻写作是无可取代的。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一)新闻采写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都须从接触和了解报道对象开始。它们有着相同的起点:正确地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吻合。新闻采访目的在于掌握与客观对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特别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获得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新闻写作的目的在于依据采访所得的素材,发掘其新闻价值,寻找独特切入角度,在客观叙述新闻事实过程中,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从认识论角度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着制约力1.在真实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真实和有深度的报道,都是深入细致地进行新闻采访的结果;虚假失实、浅尝辄止的报道,都与采访不深入有关。假新闻屡禁不绝,原因多种多样,一个原因是有关人员作风浮躁,采访马虎草率,甚至没到过现场,没对有关人进行过采访,而只是根据道听途说报道,或在报道中加入了凭空想象的内容。2.在深刻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在反映对象方面,存在着深刻与不深刻的区别。有一定深度的报道,一个因素必不可少:调查采访的深度。在采访中努力向纵深处开掘,以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尚未有人发现的材料,或能从材料中发掘出别人所没有悟出的深意。新闻写作在深度方面受到新闻采访制约。3.在丰富性方面制约着新闻写作:有的新闻作品如人物通讯,写得有血有肉才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具有感染力。新闻作品的有血有肉,不能依靠虚构,也不能依靠合理想象(在细节描写方面进行虚构和想象也不被许可)。既要写得有血有肉而又不能虚构情节和合理想象,惟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生动感人的事件细节和人物动作、言语等方面的细节。以通讯《岗位作奉献真诚为他人——记北京市21路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为例。记者搜集到了大量鲜活的材料。有一次,在拥挤的车厢里,李素丽发现有个抱小孩的乘客,就动员一位姑娘让出了座位,那位抱小孩的乘客坐下后却连一声“谢谢”都没说,让座的姑娘脸拉长了。李素丽赶紧走过去,逗着孩子说:“小朋友,阿姨这么累,还给你让座,快谢谢阿姨!”抱孩子乘客一听,马上弥补失礼:“谢谢你。”姑娘的脸又圆了:“甭客气,应该的。”李素丽一句话,让双方都高兴起来。人物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收集材料,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一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表现新闻事实,是对前一个阶段所作的升华。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材料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三是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要进行这样一种升华,必须立足于采访所获得的材料。通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记全国劳动模范、水电修理工徐虎》第四节新闻采写对记者要求的苛刻性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一)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异常: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人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的报道。生活中的新事物,或原有事物出现了新的变动,它们是新闻之源。消息《法警背起生病被告》(二)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记者的发现能力,还应表现在能迅速、准确地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价值判断上。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注意两个问题:(1)兼顾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新闻价值所衡量的是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所衡量的是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有利程度。(2)进行瞬间判断(三)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注意导向、道德(反例:《失恋了到那里自杀最好?》)。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涉及国家机密、涉及低级趣味的“奇”和“异”,不应当成为孜孜以求的对象。要做到关注异常但又不一味搜异猎奇,坚持新闻价值标准和社会价值标准的统一,坚持高品位的可读性。二、勤于思考: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一)新闻采访写作与创新思维能力2001年2月23日《北京青年报》第30版所刊载的《张艺谋圆英雄梦姜文出演秦始皇/四大腕儿聚首神侃不是神侃》一作,通过报纸新闻与电影的联姻,创造成了“剧本式新闻”这一新的文体形式,在文字所营造的二维平面中加入了电影的某些要素,产生了三维空间的效果,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感和立体感。记者有了突发奇想的冲动,经过艰苦的努力,才有望独辟蹊径。2000年7月11日,《武汉晚报》女记者范春歌,带着“为什么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没有带来的地理上的发现?”“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又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等等问题,开始了“重走郑和路”的越洋采访。这一创意本身就体现了“想人之所未想”的特点。新闻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但采写并不排斥“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地传媒纷纷就此进行报道。《羊城晚报》记者的报道另辟了新路,由全国联想到山西大寨,写成了题为《大寨人也不吃“大锅饭”了》的报道。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新闻作品《网上风景无限》,真实地记录了记者在网上采访的过程。在当时(1997年),该作体现了全新的采访方式和报道方式。三、长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一)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新闻记者不仅是“记”者,而且应是“观察”者、“思考”者和“长于“与人沟通交流”者。记者与人接触,常常只是三言两语就能将对方引到自己想谈的话题上。记者善于通过言谈消除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记者不善于和各色人等进行接触,或胆怯、口讷、害羞,存在心理和语言障碍,就不具备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条件。(二)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在与人“聊天”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能抓住这些线索进行深入采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新闻记者就应当是具有新闻敏感的、“有意”的“听者”。(三)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还应该具备“问”的能力。通过“问”获得所需素材,并与采访对象碰撞出思想火花。记者所提的问题,不是无的放矢的问题,也不是上级领导对下属所提的问题,更不是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所提的问题。这是一种在平等交流中所提出的问题,目标是搜集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体现访谈双方的智慧。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一)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新闻文体中的大多数(各类消息,大部分通讯),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叙述是其基本表达方式。必须学会叙事,用简洁的语言将哪怕是很复杂的事实叙述清楚。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新闻中的叙述,不同于文学中的叙述。文学中的叙述,文字较舒展,可不必拘泥于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常可以包含较多主观成分。新闻中的叙述,须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虚构,不添加情节。如进行夸张,须严格限于新闻真实性所允许的范围。新闻中的叙述,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观推断、有违新闻真实性要求的抒情,都是不许可的。新闻中的叙述,是文字简洁的概括叙述。(二)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新闻语言应是相当准确。其准确,一是指叙事准确无误,所交代的新闻五要素、统计数据、人物语言以及细节都确凿无疑,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符合其原貌。二是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准确精当,没有失当之处。三是指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准确合度,分寸恰当。新闻的叙事语言应当是准确的.直接叙事,即由记者本身来叙述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间接叙事,即借用有关当事人所说的话来叙事。无论是直接叙述还是间接叙述,都有一个用语准确、避免失真的问题。直接叙述用语准确,主要是指叙述语言对事实的交代、表现与记者采访所得的材料相符,与事实的原貌相符。间接叙述用语准确,主要是指所引用的有关当事人的语言准确。新闻的抒情语言也应当是准确的。在消息中,抒情这一表达方式使用得较少。这是因为出于增强客观性的考虑,报道者对情感性因素进行了严格控制,即使想要抒情,也将它隐含到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的文字背后。当然情况并非一概如此。在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时,消息也应体现出明确立场和强烈情感倾向。1999年5月8日,我国驻南使馆遭“北约”轰炸,邵云环、许杏虎、朱颖等三名新闻工作者为国捐躯。5月13日《北京晨报》在报道其骨灰运抵北京首都机场的情景时,消息标题为:我的孩子,咱们到家了……通讯既要报道新闻事实,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