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讲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闻采访与写作讲稿董福君德州学院中文系新闻学教研室2第一章新闻分别探讨新闻与信息、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新闻的定义、特点、以及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处境。一、新闻的起源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严格意义上说,所有的生物、甚至所有的物质都存在对于信息的需求。)香农(Shannon)说:“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information)。”比如交通路口的红绿灯,它通过红光波和绿光波表达出禁止或通行的意义,消除了变动事态的不确定性,它就是一种信息。(如汽车行驶在路上,当路况拥挤时,司机会鸣号示警,喇叭声可能会很短,那说明司机不是很急,提醒大家“注意啦,车来啦”,喇叭声急促、拉长,则表示司机很急,要求大家“让一让,让开”)新闻反映的是新近变动的事实性信息。信息与新闻都是客观事物的情况、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及其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对于接受者来说,他们都能消除受者的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新闻是对信息的传播,但是并非所有信息都能成为新闻,被媒体报道、被受众所关注。信息的概念外延远比新闻大得多,大量的信息只是为未知者提供了了解世界的一种知识,却并不能引起人们进一步追逐的对象。只有那些具有了新闻价值的信息才会成为新闻,这种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成为新闻信息。新闻信息具有以下特征:1、新闻信息共享。信息具有共享性,对所有未知者都具有使之知的作用。新闻信息具有此特征,新闻媒介发表一条消息可供他的最大量的受众共享,同一新闻信息可供不同媒体共享。2、新闻信息扩缩。新闻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可以扩张,也可以压缩。以同一条新闻信息既可以发一条百八十字的简讯,也可以发一篇几千字的通讯,二者各有千秋,既可相互替代,也可互补映衬。这种特性是新闻报道充满了多样化个性特点,不同媒体和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条件扩缩新闻信息。3、新闻信息组合。两则信息可以通过组合手段(类似蒙太奇)而产生出新的信息。中唐时,白居易、韦庄、司空图三人在一起喝酒,喝到兴头上,有人提出赋诗比赛,就以眼前的秋夜和孤灯为题,但不准使用“悲秋”、“老病”、“凄苦”之类的词汇,结果,司空图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获胜。因为他使用两组特写信息,经过巧妙的组合,非常贴切的表现出悲秋与凄凉的情境,却不涉及相应的符号载体。同样两则新闻信息的有机组合也可产生第三信息。如面对同一新闻事实,比较不同媒体的报道,从中可以看出所报道信息之外的更多信息,即新闻信息的组合及信息增值。4、新闻信息多义。由于受众对符号、代码及指令的解读不同,同样的报道3可能产生迥然不同的解读效果。5、新闻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莫里斯(James.Mirlees)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瑞克提出的,以此获得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对称信息论原指经济活动中,一些人拥有较多信息而另一些人却是信息不足,导致经济行为和交易活动的不公平竞争。这种情况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由于新闻信息质量的不对称,导致相关各方可供选择判断的信息不平衡,其决策必然大受影响。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同,信息对称是暂时的,不对称是必然的,因此,新闻信息不对称是社会常态,其中总有些人掌握较多信息,总有人掌握较少信息。大众传媒的责任就是尽可能保持全社会信息量的平衡,打破信息论断和信息专断。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和财富,信息不对称就是实力不对称。各种优势与劣势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量拥有的对比;许多竞争,归根结底是信息和知识的竞争,所以,尽可能减少不对称的当量,广泛实现公众的知情权,是保证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必要前提。6、新闻信息流动。信息如水,天生具有流动性,他总是从信息多的地方流向信息少的地方,这就是所谓“不胫而走”。这种流动首先是由传播者的需求造成的,因为信息短缺,人们就千方百计地获取信息。一旦信息饱和,其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已消失,人们自然对他失去兴趣,新闻信息流动即告结束。然而不排除他由新闻领域流向历史领域,“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一旦有新的发现,人们则旧事重提,从历史中又发掘出新闻。决定新闻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1、事物变动的强度和阀限:事物变动的强度越大,阀限越小,冲击力和影响力就越大。中国足球负于香港队,对中国球迷的震动很大,阀限值很小,一下子就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超乎体育赛事的其他反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同理,9·11世贸大厦被撞、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爆炸等,之所以成为轰动世界的大新闻,就因为他的影响力非同凡响。事件变动的强度震撼了世界,其变动的阀限值极小,影响力波及全球。2、事物变动的规模与空间:事物变动的影响力与规模和空间成正比,规模越大、空间越广,信息的总体效应越是强化。中国队负于香港队,受影响的是中国内地的广大人群甚至也包括港九地区的人们,而香港的胜出,影响面更多的局限于港九地区,二者的规模和空间大相径庭。一件地方性新闻,以其接近性而言,在当地可能是大新闻,拿到全国范围就成了小新闻,放到全球范围可能根本不成其为新闻。二、新闻的本源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4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报道)在后。”“事实”是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有人称之为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事实是发生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最新发展,它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发现它而传播它,便成新闻。三、新闻的定义(一)新闻与宣传[1998年5月22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主持了一次有关新闻和记者的对话。美国《时代》周刊驻北京首席记者吉米(JanmeFlorCrue)、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希光、《华盛顿邮报》驻京首席记者马棣文(StevenMufson)、美国有限电视公司CNN驻京首席记者麦白柯(RebeccaMacKinnon)、日本资深报纸记者千可子等参加了对话。美国记者吉米谈得到中外新闻观的不同:“许多中国人把我们这些外国记者看成是我们国家政府、或是我们国家新闻机构的代表或代言人。这是因为很多中国记者被视为政府的发言人。如《人民日报》被描绘为‘党的喉舌’。一些中国记者认为他自己是代表或者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写作的。而外国记者不为我们的政府而写作,我们信奉‘政教分离’、新闻编辑与新闻机构分开的原则。作为记者,我们与新闻机构的商业运作保持一定的距离。”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希光说:“大部分中国记者在报道中国问题时有一个道义上的责任,就是要帮中国人说话。要让自己的新闻作品有助于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华盛顿邮报记者马棣文说:“中美两国记者在报道中国问题上的不同,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立场不同。自1949年以来,中国记者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他们有道义上的责任为中国的繁荣富强服务。美国记者没有为这个国家的利益服务的责任感,我们的目的就是解开事实的真相,让人民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两国记者的新闻观完全不同,我认为,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记者在新闻观上认同美国记者的新闻观,即揭露阴暗面。如我今天在外交学院讲课,有人问:‘你为增进中美友谊做了些什么?’我回答:‘那是你的问题,因为你是外交官。我是记者,记者的使命是揭露美中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由你们去解决。’”日本记者千可子说:“我们必须认识到记者的工作是个性化非常强的工作,他们不为任何人工作,更多地是为自己的好奇心工作,因为,我们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相信,无论美国媒体、西方媒体、日本媒体还是中国媒体,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我们的读者对象是谁,谁是我们的读者,尽管我们大家都追求5客观和尽量减少偏见,但我们大家的报道都或多或少的被我们的读者偏见所左右。我认为,报纸的编辑们比前方采访的记者更强烈的被读者的偏见所摆布。比如我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件很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我打电话给编辑,说这是一个新鲜事物,要报道他。可是编辑会认为这不是新闻,他根据读者的需求,认为不应该报道。所以,记者和编辑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沟壑。”]总结以上的讨论、甚至争吵,美国记者认为,中国的“新闻”定位在宣传。既然是宣传,其基本职能就是传播一种观念,包括理论、方针、政策、立场、观点、态度等。宣传者花钱出力辛辛苦苦的工作,自然有它的目的,那就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把既定的观念和态度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出去,让受众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宣传必定有如下特点:1、既定的主观意图和观点。在宣传开始以前,宣传者已经成竹在胸。本次宣传欲传播什么观点、表现何种态度,是预先策划确定了的。宣传活动一旦开始,必须有条不紊的、按部就班的展开。2、反复多次高频率再现。为了达到宣传目的,必须加深受众的印象。宣传活动得反复多次的进行,无论是广告宣传还是政治宣传,最好的模式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以“灌输”的形式不断的向受众输入某种观念,从而达到说服、改变受众的目的。3、宣传没有实效性。宣传的观点、理念通常具有同一性、一贯性等特点,因此其不具有时效性。但是,借以宣传观点的事实却要求带有时代性;宣传的侧重点要具有时宜性。4、不宣传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与观点。宣传者的立场是自身利益,宣传要有利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基于这个出发点,宣传者一般不宣传对自己不利的观点,不宣传自己对立面的观点,不宣传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缘此,“报喜不报忧”和“半波整流”是所有宣传的基本模式。5、宣传与反宣传。在宣传己方观点的时候,最佳状态是封杀与禁绝异端宣传。如西汉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得展开反宣传,即揭露异端宣传观点的谬误,批判对立面宣传中的种种不实之处,从而达到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的目的。6、宣传是传播者的需求。在传播过程链中,传播者为自身需要展开宣传活动,影响和操控受众,为此,宣传者必须投入相应的资金、人力和技术以追逐受众。美国记者认为,美国的“新闻”定位在信息。信息的本质是传播事实,包括事件的现状、过程、发展、演变和起因等。信息传播者基于受众的需求,通过大众传媒真实、及时的报道各种信息,以市场交换形式服务于受众(赢得受众,扩大传播面)和商家(广告回报并赢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缘此,新闻报道必然6具备与宣传不同的特点:1、已经确定的事实和正在演进的事实。信息传播的主要对象是事实,当变动事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不确定性逐渐减少,当事态轮廓端倪逐渐显现的时候,新闻就产生了。此刻,记者就要不失时机地将信息发布出去,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新闻事件的发生不能预设,新闻机构须跟踪各类信息的变化、追逐信息。2、新闻是一次性的。新闻一经展示,变动事态的不定性即刻消失,本次信息的核心价值随之烟消云散。新闻以“新”为限。3、新闻讲求实效性。为了让受众得到最新信息,传媒要力争第一时间报道,时效性便成为新闻的第一属性。4、新闻报道须遵循客观性原则,记者不得在报道中发议论,不得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倾向及媒体倾向。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对事实的观点、倾向和态度,留给新闻解读者自己去判断。因此,全面展示事实的不同侧面,至少展示事实的正反两面,就成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而“用事实说话”便是新闻基本的特征之一。5、新闻报道无禁区亦无专断。任何媒体均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进行报道,任何人也不能禁止其他媒体报道新闻和发表言论的自由。6、新闻提供读者生活必需的信息。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这种信息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缘此,人们为追逐信息而主动花钱买新闻。新闻媒体通过出售信息而赢得受众,再通过所拥有的读者群赢得广告,以此赢得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宣传和新闻是为一体,新闻和宣传两词也经常并用。的确,宣传和新闻一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伴随了人类度过了成长发展。人类开始就聚众而居,都要靠某种观念、理念整合力量,协调行动,教育下一代。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利用新闻进行宣传

1 / 1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