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线索梳理一、德国的新闻管制二、日本的新闻管制三、意大利的新闻管制二战前的世界格局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体系的实质:一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体系的隐患: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导火索主要作战国轴心国国家人物职务政党德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德国总理纳粹党意墨索里尼意大利王国首相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日裕仁日本天皇大本营·日本皇室同盟国国家人物职务政党美罗斯福总统民主党英丘吉尔首相保守党中蒋介石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苏斯大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共产党二战期间,法西斯轴心国与同盟国在使用火炮、坦克、飞机等军事装备进行阵地战之外,还利用报刊和通讯社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法西斯国家利用广播发动了“空中电波战”,反法西斯阵营则面对法西斯的电波攻势展开反击法西斯主义作为一战后的一种国际现象,首先在德、意、日等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比较浓重的帝国主义国家兴起,并先后在这些国家由法西斯分子掌握了政权,建立法西斯集权制。法西斯政权的共同特征:对内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实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统治;对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为一切重大政策的出发点。为了服务于法西斯政权内外政策的需要,德国、日本、意大利均于战前建立了法西斯的新闻管理体制一、德国的新闻管制1933年,希特勒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上台,担任政府总理,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希特勒一贯重视舆论宣传,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写道:“报纸的重要性在于能以一致而坚定的重复方法施教。报纸上的言论应该趋于一致的目的,不要被出版自由的谬误所惑。”1、建立法西斯垄断报业1933年2月28日,纳粹党在制造了“国会纵火案”后,颁布“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宣布停止执行魏玛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条款纳粹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封闭了50多家共产党报纸和130种社会民主党人的报纸,并大肆逮捕共产党员1933年7月,纳粹政府在反犹太人运动中,强行低价收购犹太人控制的莫斯报团和乌尔斯泰因报团,交给纳粹党的埃耶出版公司经营埃耶出版社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许多出版社,成为一家庞大的纳粹报业康采恩原三大报团之一的胡根贝格报团因属雅利安人所有兵支持希特勒政府而被保留下来,经过改造后,成为纳粹党的御用工具在纳粹政府的庇护下,埃耶出版公司的规模急剧扩大1923年,公司控制报纸59家,拥有78万份的发行量,占同年全国报纸发行量的3.1%1936年,公司拥有的报纸达到100家,发行量达到432万份,占同年全国报纸发行量的29.1%1944年,公司拥有的报纸达350家,占同年全国报纸发行量的82.5%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报纸数目锐减。1934年报纸总数1200家,仅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四分之一,到1945年减至1000家。德国共产党的《红旗报》等报刊被迫转入地下,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出版。德国共产党秘密油印多种报纸和传单,进行反法西斯宣传这一时期,纳粹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成为全国头号大报同报刊相比,广播电视系统与政府思想行动“一体化”的进程更为迅速。希特勒把广播看作陆海空军之后的第四条战线,利用它来宣传纳粹的政策,向本国和欧洲各国人民发动心理攻势通讯社也被纳入法西斯政府的统辖之中,沃尔夫通讯社1933年即被政府接管,改名为德国通讯社,成为正式的官方通讯社2、建立法西斯新闻统制机构1933年3月,设立国家宣传部,负责对报刊、广播、电视进行集中控制,戈培尔任部长,统管宣传文化事务从此,宣传部每天都要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戈培尔或他的助手发布各种具体的无以复加的指示3月18日,戈培尔发表了关于新闻界任务的讲话,他说:“正如我早已强调指出的那样,新闻界不仅要发布消息,而且还必须发布指示。在这里,我首先要奉劝已公开声称为国家的报刊,先生们,你们将会看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况:新闻界被组织的那么好,以至于它在政府的手里可以说是可以随意演奏的一架钢琴,是能为政府效劳的影响群众的极为重要、极为有意义的工具。”1933年9月,希特勒又成立了帝国文化局,由戈培尔任主席,下设7个帝国报业管理处,分管文学、广播、戏剧、音乐、电影、美术及报业。其中报业管理处由“全德报纸发行人协会”、“全德记者公会”以及另外12个报业团体组织而成该处拥有对记者的处分权,也有权开除记者在宣传部、帝国文化局以及帝国报业管理处的控制下,新闻媒介已无自由可言。每天早晨,柏林各大报的编辑、记者都要聚集在宣传部大楼里,由部长及其助手告诉他们:“什么新闻该发布,什么新闻要扣下,新闻如何写,标题如何做,当天需要什么样的社论等为了防止误解,除口头训示外,每天还有一篇书面指示,对于地方上的报纸,则通过电波或信件发布指示这样,一切新闻宣传活动便都掌握在纳粹政府的手中了3、制订《编辑人法》,限制从业人员行为1933年10月,纳粹政府颁布了《编辑人法》(也叫《新闻记者法》),该法规定:各报总编辑必须将编辑人员详列清册,宣传部长接见后始可任用总编对报纸内容全面负责,不得出现危害德国国防、经济、教育及国家荣誉的报道记者具备的条件:具有公民及官吏资格;专业教育;祖籍为雅利安人从未与其他种族通婚记者资格审查权属地方新闻协会会长,决定权属国家宣传部《编辑人法》细则中还规定,反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或其他政治上有“有害”行为而有证据者,一律不得从事新闻事业此外,根据《编辑人法》,报纸发行人只能负责报业管理及印刷技术方面的事务,不得干涉新闻言论。过去发行人所拥有的权力,完全被宣传部取代了《编辑人法》不但把犹太人远远排除在新闻活动之外,同时还将所有的新闻记者都变成了统治当局政治意志的执行者战争爆发后,纳粹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报业的控制,并规定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实行一城一报制,其他大城市的报纸相互合并通过这一措施,民营及地方报纸势力进一步削弱,纳粹垄断报业的规模却迅速膨胀起来二、日本的新闻管制一战后的报业——“白虹贯日”事件1918年日本人民反对出兵干涉苏俄,某些报纸表示支持,被政府勒令停刊。当年8月,因米价飞涨,日本许多地方骚动,政府严禁报纸报道有关消息。为此,报界纷纷抗议,多次举行集会。大阪的《朝日新闻》做报道时,把这次集会描述为“白虹贯日”,预示着政局的动荡。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并对《朝日新闻》的报社和记者进行迫害,报纸的发行人和有关记者被判刑,导致社长和总编辑被迫辞职,从此,日本反动当局加深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二战前的报业日报在一战期间发战争财,实力大增,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繁荣发展,日本报业也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实现了企业化经营。总得看来,自一战结束至二战爆发,日本报业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组织机构的变化一战后,报社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实现了股份制经营。这种经营方式的确立,使报社原有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部分工更加细密了编辑部下设通讯、政治、社会、经济、对外等机构,营业部下设广告、销售、会计、印刷、出版等机构机构的严密,人员的扩充和职责范围的明晰,使报社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经营方式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与先前零散的、少量的广告相比,此时报纸广告的内容和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扩大,所占的篇幅更多了,表现形式也日益多元化与此相应,广告费也在不断增加,各报为争夺广告生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报纸的销售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报纸发行地有直属销售店;在外地有多种报纸的销售店,也有和各报签订合同的特约综合销售店报纸之间为扩大销售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那些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报纸纷纷降低售价、扩大发行,一些小型报纸则由于实力不足而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售价的降低使报纸的发行量大幅度增长到20年代中期,《东京日日新闻》的日发行量达到60万份以上,《邮便报知新闻》和《时事新报》也达到40多万份《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大关,一举确立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编辑制度的变化采取综合编辑制在此之前,报纸的政治、经济、社会版被明确划分开来,社会版有独立的一页。各版记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采写,内容经常重复、雷同,缺乏统一的规划鉴于此,各报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了总编辑部,实行综合编辑制度,对新闻报道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社会版的编辑方针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社会版以采访和报道警察局新闻为主,报道面窄,分量也较轻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人、妇女、官员等都成了社会版报道的对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也被屡屡提及,这使社会版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一时期,报纸还增加了地方版明治末期《国民》首出地方版随着地方版的增设,大报地方通讯网更趋完善,通讯员遍布全国技术手段的变化1920年,《大阪每日新闻》首先从美国进口高速轮转印刷机,使四页报纸的印刷速度达到每小时27000份而后,各报也竞相从国外购入先进的印刷设备,有的报社还装置了自动折叠机,更新了照相版的印刷技术从20年代起,日本已经能大批量的生产新闻用纸,并开始使用自动铅字铸造机铸造各种型号的铅字各报为了争取读者,扩大销售,充分利用当时科学技术所能提供的一切快速传递手段1923年6月,《大阪朝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时事新报》经与邮政部交涉,获准在大阪和东京之间架设专用电话线,使得中央消息只用数分钟就可以传到地方战时报业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便受到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势力左右,失去了原有的独立性1938年3月,日本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全面实行战时体制。解散一切政党,把全国的政治和经济完全推上战争轨道。在此过程中,日本报业越来越被置于军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成为其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1、强化管理机构,成立内阁情报局1936年日本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以后又改组为“内阁情报部”(1937)、“内阁情报局”(1940)。职权步步强化,严密控制各类大众传播工具。1941年又将报界全部组织到“新闻联盟”(1942年改称“日本新闻会”)中,通过这一御用团体督促报界根据当局的意图行事,全力进行战争的宣传和鼓动。该机构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内阁情报局的职责: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监督报道及组织宣传;根据“国家总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管制;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情报局成为政府军部独裁的言论工具2、制定新闻统制法规,限制报道内容战争期间,在以往新闻法规的基础上,军国主义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新闻出版活动的法规,其中包括:《不稳文书临时管理法》(1936)《军用资源秘密保护法》(1939)《国防保安法》(1941)《言论、出版、结社等临时管理法》(1941)《新闻事业令》(1941)《战时刑事特别法》(1942)《新闻纸等刊登限制令》(1941)《新闻事业令》(1941)这些新闻法规的制定,不断扩大着禁止刊登的范围报社每天都能接到禁止刊登的命令,不得稍有违反。侵华战争开始时,各报还能自己采写战事报道,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切战况均由“大本营”统一发布,报社不得自行采写,报上充斥着统一炮制的美化战争、宣扬战绩、欺骗民众的谎言。由政府一手操纵的御用新闻团体“新闻联盟”还仿照纳粹德国的“新闻记者法”,制定了日本的“记者规章”,要求记者须“明确国家使命”,方有登记资格3、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控制纸张供应1940年内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