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论文——欧美传媒业之我见2班09国际传播系捷克语新闻姓名:徐晨学号:20090626113自1833年廉价报诞生之日起,西方的传媒业走过了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大致同步的历史,并因其特有的属性成为后者的典型代表。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成就之一是将人从封建等级制和宗教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里的“人”不是一个集合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个体意义上的“人”,其本质含义是个人主体的充分化,是人的个性获得空前的解放。西方近代报业的发展伴随着这一解放的过程,诚如列宁所言,廉价报使资产阶级报纸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企业。从那时起,经营报业就是经营企业,后来电子媒介大家族逐一产生,它们在提出不同的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之必要性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西方传媒业的现代企业性质。解析西方传媒业的发展历程,总裁、董事、老板、雇主、解聘、破产、兼并、投资、股票、借贷、透支等现代话语充斥其中,也可以说,西方传媒业既是现代企业活动的报道者和见证者,也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构成者。现代生活的竞争本质在西方传媒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围绕竞争所出现的种种短兵相接、出奇制胜、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也特别集中地见于经营西方传媒业的个体之中。与其他现代企业有所区别的是,西方传媒业又是高擎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的旗帜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一个文化色彩颇为浓厚的领域,本身就可以上演独具特色的戏剧,或者为已经上演的戏剧摇旗呐喊。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的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巨大冲击,以至于“哈钦斯委员会”围绕“社会责任论”提出了种种建议,并促使后者终于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媒介制度的基矗尽管如此,要求媒介“负责任”的呼声之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捍卫“新闻自由”,为了使其借助“有所为”而变成一种“积极的自由”,也是为了缓和新时期媒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时候,西方的“新闻自由”表现为一种理想,耸立在遥远的山岳之巅,有两个多世纪的赞美声簇拥着它,其本身就如太阳照耀下的殿堂,闪烁着灿烂的希望之光;有的时候,它又近在咫尺,尤其是在传媒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几乎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信念,即:相信新闻媒介在民主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介发展史常常就被书写成人类长期以来为了传播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有的时候,西方的“新闻自由”借其特殊的前提和产生背景,在赋予媒介人神圣感和光环的同时,也使这一领域的从业者产生、并带有某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或是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从起源上追溯,所谓“第四等级”的含义不仅是指与贵族、教士和平民并列而行,而且意味着它的力量超过了前面三个等级的合力,“无冕之王”的地位由此产生。还有的时候,西方的“新闻自由”不过是一种借口,在它的遮蔽之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皆是有所企图;而为招徕受众,精心炒作,弄虚作假,忍辱负重,尔虞我诈,更是屡见不鲜。就此而言,所谓“新闻自由”成了以自由市场为特征的商业世界中私人赢利的动力。所以,同一个本杰明·富兰克林既在新闻名人词典中占据着英雄的席位,也是最早断言新闻自由具有商业现实性的人;而大名鼎鼎的普利策,则一方面是社会改革运动和“人民的斗士”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是贬损新闻自由本意的煽情主义的代表。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传媒早已是无法或缺的一部分。传媒不仅是信息来源,有时还扮演诱导人们行为的专家身份。在今天,传媒业已经搭建起统一的技术平台,技术不复为优势,因而传媒巨头纷纷转向到处挖掘内容资源,以求内容取胜。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业是一个不断扩张的产业。在八、九十年代的急剧扩张期,英国从仅仅拥有提供新闻服务的两家电视台发展到如今拥有400多个频道的传媒帝国,其新闻产品和英文节目跨越和占据了世界传媒版图上的大部分角落,并享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如今,英国传媒在资本和有序的市场运做下,其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传媒领域的电视,报纸,期刊等不同的新闻产品在细分的市尝合理的定位、稳固的消费群和完善的组织形式下更是描绘出了一幅英国的传媒地图。总的来说,新闻产业在英国如同在其他的一些先进资本主义社会一样,是作为一个动态的、强劲的经济产业部分。在英国,有80%的成人至少读一种全国性的报纸,而星期日报的阅读率是75%。在英国的某项调查中显示,作为信息获取的来源,电视和报纸排在了朋友、家庭、政治家和其他信息资源之前的位置;在现代工业化的国家中,三分之二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国内和国际新闻的。电视在所有媒体中,是对最大人群产生最大影响力的媒介。在当今媒体兴旺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市场(读者)是媒体运营的主要推动力。读者对媒体的过度发展有着限制和驾奴的作用,反过来,公众思想又是通过读者表达出来的。在这样的模式下,自由成了人类意识中的理想,而一旦自由成为现实,自由就将会对整个市场保持一种平衡,以致于不达到某种极端。就如有西方学者所说,有多种声音存在的本身就是就是西方的进步。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美国传媒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帮助他们成为世界传媒业的领导者。他们可以快速引入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可以购买和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可以引入最合理的新闻业务生产流程;可以向全世界派出常驻记者,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事发点派出得力记者;可以投入重金打造王牌新闻节目,可以投入巨资培养和挖来最有人气的王牌主持人,美国一家电视网挖来的当红主持人的年薪高达1500万美元。近年来,美国传统媒体先于我国媒体遇到了互联网的冲击,特别是报纸成为传统媒体中最大的牺牲者,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威胁,美国报界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顺应潮流,积极应对。《华尔街日报》迅速投入重金和人力精心打造网络版,很快赢得了年轻的读者,打出了影响。《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的网络版都有巨量的点击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精湛的报纸网络版,几乎使美国的门户网站无立足之地。法国新闻政策的出发点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实现多元主义原则,即要求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化交流工具,应对具有代表性的各派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给予全面公正的反映。法国新闻策略思想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法国,一般认为,新闻事业是公共服务部门,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物质的商业属性,另一种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为商业实体,它要求新闻政策鼓励竞争和市场经济;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要求国家(政府)代表社会进行全面的调控。与此相应,出现了两种新闻政策原则,即竞争原则和国家干预主义原则。竞争原则认为,应当鼓励和维持新闻企业之间的竞争,让公众自由地选择各种不同内容的新闻媒介,这是鼓励和维持多元主义的最好方法。而国家干预主义原则认为,只有国家干预才能保障弱小声音站在与大众同等的地位上发言,而竞争只能导致集中和垄断,从而葬送多元主义原则。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欧美大众传媒业规制的发展变化是受到了经济与政治思潮的影响而致的,故此对大众传媒业规制的理解需探求其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思潮缘由。同样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传媒业规制的变化也有赖于整个政治经济思潮,乃至思想观念的变革。目前我国大众传媒业规制的变化尚处于政策、规制和业务的调整之中,尚未触及传媒制度,乃至经济与政治思潮的变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而制度的变迁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在我国,基于长期计划经济所形成的非正式规制、习惯和观念会与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发生很深的冲突与消长。而作为党的喉舌的大众传媒业又如何在保证党和国家的利益、大众的利益和商业团体的利益中逐步发展壮大,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没有一种政治经济思潮层面上的变革又谈何容易呢?好在开放改革已向纵深处发展,对大众传媒业规制的制度化、法制化又迎来了一个春天。2008年12月8日,始创于1847年的美国传媒巨头论坛公司因收入急剧下降和严重债务问题申请破产保护。追踪剖析论坛公司兴旺与衰败的轨迹,可以给我国传媒产业,特别是大型传媒集团的发展提供以下五点借鉴:一、取得经营控制权并不意味着并购成功2000年论坛公司并购时报-镜报公司,是一种典型的强强联合式并购,同时也是一种同行业的横向并购。这种并购的好处是能够迅速扩大自己的规模,有利于消除潜在的竞争对手,从而在获得规模效益的同时有可能获取更高的垄断收益。但是大企业之间的并购又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强强联合、扩大经营、降低成本、减少交易费用的同时,也会因为盲目并购和整合不善而出现严重内耗甚至大伤元气。并购后的论坛公司在2004年出现利润大幅下滑。这说明,论坛公司在实施大规模并购后并没有实现1+12的效果,相反却出现了效益递减。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新媒体冲击、人们读报习惯减弱有关,但是,并购后两大传媒集团之间的整合不善而造成的强强相耗则是主要原因。我国目前传媒产业化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跨媒体、跨区域整合兼并已经开始试水,并且还将随着改革推进不断深入。如何避免传媒企业、集团合并后出现论坛公司并购时报-镜报公司后的强强相耗甚至劣势互补现象,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准备并做好应对之策。二、传媒不是资本逐利投机的工具论坛公司在短短7年内经历了两场大的并购与收购,特别是在一年前被房地产大亨泽尔收购时,论坛公司完全成为资本运作的工具。泽尔当时采用的“杠杆收购”是一种典型的高比例借债收购。其特征是收购者以少量的自有资金,以被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作抵押,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活动。运作方式通常是收购者以自己很少的本钱为基础,以收购后公司的收入作为担保从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筹集、借贷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活动。传媒行业在急于做大做强又十分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很容易和业外想通过涉足传媒产业暴富的投机者一拍即合。这就容易给某些传媒集团埋下泽尔入主论坛公司这样的隐患。传媒行业从本质上是一个事业,做大传媒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事业,而不能本末倒置,拿传媒作为单纯牟利的工具。三、上市融资的风险问题不能忽视在金融危机发生前股市持续走高的时期,国内企业也兴起了上市融资热潮,传媒行业也不例外。上市成了显示企业与国际接轨、实力强大的标志,有的甚至幻想把上市当成企业捞钱、圈钱、谋取暴利的工具。一些地方政府不顾下属企业的资历水平,一概鼓动“创造条件”也要上市。至于上市的风险等不利因素却很少有人提及。对于传媒业来说,由于其具有意识形态与产业的双重属性,上市的风险比普通企业更大,由此更应该引起重视。不可否认,传媒公司上市有利于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增加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但同时,通常也会存在以下不利因素:(1)股权稀释、控制权分散,甚至有可能被外资收购,影响国家文化舆论安全;(2)上市的成本和费用昂贵。企业上市除了初始门槛、中介费用较高外,上市的承销费用也不低;(3)上市之后,传媒公司还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经济景气的时候容易产生经济泡沫,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则容易因为泡沫的破灭而破产。上市不是做大做强传媒业的“万金油”和“长命锁”,上市融资也不可能一“股”就灵。传媒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力,有选择并采取谨慎的态度上市融资,不能一哄而上。四、重视新媒体的培育在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受到冲击,特别是报纸订阅人数连年下降的情况下,论坛公司把精力用于收购融资及疲于应付收购带来的巨额债务上,忽视了核心竞争力和新媒体的培育,甚至还出售了旗下一家网站的部分股权,这种忽视新媒体的做法也是导致其破产的原因之一。在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出现衰退,特别是报纸的发行量与阅读率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如果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必然也会丧失发展机遇,直至出现论坛公司的结局。凡此种种,为置身其中的个人留下了施展各色才能的无限空间,也能够唤起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里,具有宗教象征意味的原则和赤裸裸的商业原则构成了根本的两难困境,在某些条件下两者又可以达到相互融合与相互利用。物质利益、感情色彩和理想道德色彩交织在一起,使得媒介业成为一个特别凸显和张扬个性的领域,一个富于变化、迎合现代生活节奏、企业和人物都更加具有传奇色彩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