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场心理的较量—民生新闻采访初探吉喆[摘要]民生新闻研究近几年都是业界和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对民生新闻采访进行研究,目前未能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尚为研究的盲区,而民生新闻的采访研究是改变民生新闻同质化、缺乏深度、缺乏整体把握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本论文研究民生新闻采访的现实意义所在。民生新闻采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怎样处理与新闻事实、采访对象、新闻受众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本文章从新闻心理的角度对民生新闻采访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讨。[关键词]民生新闻采访;民生新闻采访心理2007年12月份,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起走进了《说实在的》这个集体,从此我们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我们,不辞辛劳的为正义而奋斗;我们,起早贪黑的为社会的灾难而奔波;我们,义无返顾的为百姓说话,为苦难讨回公道,为贫困而打抱不平。我们是谁,我们是老百姓心中的“无冕之王”,我们是老百姓心中吃饭靠笔的新时代秀才。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美国报业巨头普利策则认为,“社会是航行在大海上的一艘大船,记者就是那船头的暸望者。”记录者、批判者、瞭望者,这些都是社会对记者职业角色的定位。做“无冕之王”可以接触不同群体,领略人间万象,身无分文却能忧国忧民,无职无权却能行侠仗义。犹如上帝一样思考、贫民一样生活,亦能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梦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我做记者的至高境界,“记录人间万千事,甘为他人做嫁衣”乃是我做记者的最低底线。在《说实在的》栏目组做记者,可以说是我人生的落脚点,也是我人生新的起点。回首这近一年的时间,我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我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客观、公正、翔实地记载了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大事件,还有那些平凡而执著的小人物……回首这一年,总有一些瞬间让我再次驻足,总有一些温暖的感动让我禁不住留恋和铭记。近年来,民生新闻被视为电视界冲出的一匹“黑马”,正在各个媒体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撑下,全国上下也对民生新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一时间,民生新闻铺天盖地,席卷大江南北,不论以什么名称,以哪种表现形式出现,但总的原则是在民生、民本、人文关怀的范围之内。应该说,民生新闻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新闻的表现形式,也充实了新闻的内容。把新闻的话语权交给老百姓,逐步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也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朴实的民本思想。《说实在的》就是这样一档方言类民生新闻节目,讲的都是咱老百姓的身边事儿。你别管是家庭矛盾,还是邻里纠纷,《说实在的》就用实在嗑儿跟您慢慢唠。可以说民生新闻采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怎样处理与新闻事实、采访对象、新闻受众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以下,我就用我的亲身经历,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对民生新闻的采访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从时间意义上说,采写效率是新闻的生命,而提高采访效率是提高写作效率的前提。采访效率低下,即使记者有“七步成诗”之才,恐怕也无济于事。采写好比做饭,采访得来的材料是米,记者的笔力是柴。有米无柴,徒叹无奈;有柴无米,烧穿锅底。采访之对象,无非人与事,而事乃人为,除却纯自然现象新闻,采访归根结底是与人打2交道,即必须面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场。在一定意义上说,会不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采访的心理场,是决定一个记者采访之成败、效率之高低的枢纽。采访心理研究对民生新闻的采访实践更加重要。(一)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心理“采访与有些工作不同,它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进行。不仅是在采访完成之后,记者以其成果——新闻作品发表,同社会发生交往;更主要的是在采访的过程中就必须进行这种交往。因此,准确地认知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调节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状态,审时度势,运用恰当的态度、方法进行相应的采访。1.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认知从新闻心理学的层面考察,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认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接受采访动机的把握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记者首先要清楚采访对象为什么要接受记者的采访?是为了借机表现自己,情况投诉,宣传个人和单位,或者是挽回被批评报道影响的个人或单位的声誉,或者是单纯为了对某些人的行为进行抨击。记者可凭借对采访对象的受访动机的正确把握,弄清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的真实性程度,比较清楚地知道,其提供的新闻材料是否掺杂了个人或单位的利益动机。民生新闻经常涉及敏感的或负面的报道内容,因此,对采访对象的动机的把握显得更加重要。我在采访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先打来热线电话的观众,往往这些人恰恰是恶人先告状,采访对象虽然说自己的遭遇如何如何悲惨,但不管他们讲的是不是真的,都还要找其他的采访对象核实,不能不经多方面的调查就站在采访对象单方面的立场发言。(2)记者判定采访对象是否为合格的对话者记者确定采访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他是否合格,即他对记者采访的新闻事实是不是确实了解,他是否能真实地反映相关的情况,他的观点是否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可以从某人与记者将要调查的报道对象和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中来判断其到底是不是记者要找的合适的采访对象,即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在有关突发事件、舆论监督报道、敏感问题的民生新闻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找准采访对象关系到民生新闻的报道质量。(3)记者对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类型的把握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记者必须根据采访对象的语言、神态、身体动作准确地判断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类型,以便对采访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采访方法和策略,从而使记者的采访目的得到很好地实现。记者在向采访对象做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取得信任是获得事实的前提,采访对象只在具有真诚合作的心理后才能向记者打开心扉。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接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在采访实践中,记者往往会遇到两类人,一类是合作者,一类是不合作者。不同的采访对象其心理素质也是不相同的。合作者往往有如下心理:(I)合作需要。很自然,有些采访对象乐意接受记者采访,是因为采访活动符合他们的需要。在这种需要心理中,有个别人或单位想利用记者的采访报道为他们自己或单位扬名。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要防止谈话中有水分,有些数字要核实,以免报道失实,对待接待方和个人提供的材料,要仔细核实,只作为参考,而不能照搬全抄。民生新闻关于敏感性、问题性的采访中,如果采访对象过分热情,要提高警惕,以防被具有“反采访”能力的虚假合作型的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记者采访这种与被采访的新闻事实有利害关系的采访对3象以外,还应该采访与被采访的新闻事实没有利害关系的采访对象,或者外围的采访对象,从而对与被采访的新闻事实有利害关系的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进行多方位的求证,以最大限度地逼近新闻事实的真相。(2)善于言谈。由于采访对象的性格、气质、职业不同,在接受采访时心理状态也不同。有的采访对象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因职业的锻炼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不紧张不胆怯,往往能很好地配合采访,使采访谈话处于良好状态。这类人如教师、演员,经常讲话的干部、领导等。(3)稳定情绪。情绪即情感,是一种随感觉而来的心理状态。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提出一个“情感三维说”,即:一面是愉快与不愉快,一面是兴奋与安静,一面是紧张与松弛。这等于说情绪也有三度空间,采访中需要稳定情绪,是指愉快的、安静的、放松的情绪;而不是紧张的、狂躁的、不快的情绪。不合作的采访对象往往有如下心理:(1)出于谦虚。有的采访对象,特别是一些先进人物,尽管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但出于谦虚的品德,往往不愿意宣传自己,不积极向记者提供生动的材料。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只有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先打外围战,先采访他周围的人或熟悉他的人。比如我们经常去农村采访一些好儿媳、好邻居的新闻事件,由于中国农民所具有的朴实和憨厚,不愿意贪功,始终对采访不配合。面对这种类型的人物,我花了一些时间,通过与村委会、村党支部的其他人员的介绍,以及这些人的家人、村邻等的了解,才能挖掘出一些深层次的故事。(2)过分紧张。大部分人初次面对摄像机镜头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有的采访对象不善言谈,不善社交活动,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采访的问题没有思想准备(随机采访)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越是紧张,越谈不成。对于这类采访对象要设法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先从轻松的话题谈起,待采访对象消除紧张情绪后,再谈正题。或者提出问题后,让对方有思考的余地,然后再开机录像。我曾采访过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开始时,面对摄像机和我手中的话筒,老人紧张得手足无措,回答问题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采访无法展开。主要原因是老人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不适应这种刻板拘谨的谈话方式。为了缓解严肃的气氛,我与老人一起坐在山石上,把话筒随意放在两人中间,和老人拉起了家常。在交淡中,我以敬老的神态、温馨的话语使老人渐渐恢复了常态,谈吐自然,有问有答,结果,采访进行的非常顺利,一位正直、健朗的老人的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3)出于反感。有些采访对象对记者的采访有反感的心理情绪。产生反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曾经吃过新闻报道的亏,所以一见到记者采访就反感。二是记者所在的新闻部门以前有过虚假的报道,因而导致采访对象对记者不信任。三是采访对象明知自己做错了事,害怕被新闻单位曝光,见到记者就回避。四是采访对象对新闻机构有成见,甚至把防新闻记者与防火、防盗相提并论。凡此种种,都会造成对采访活动的反感心理。我在新闻《打爹骂娘还占地这样的儿子太不肖》中采访时,听了当事人田大娘的一番叙述后,了解到儿子贾大哥对母亲如何如何虐待。随后,我又来到了贾大哥家中进行采访,但此时的贾大哥态度十分恶劣,拒绝接受采访,他就属于这种出于反感的非合作型。但如果片子以贾大哥的不配合就此结束,此片反映不出什么深刻的内容。因此,我决定寻找其他突破口,找到了村里的任书记,向其了解情况。任书记的一番话语,道出了贾大哥的为人,让4观众有了自己的判断。总之,在采访实践中,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规律,对采访活动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在采访活动中不断观察、分析、总结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针对不同的心理,运用不同的技巧,以接近采访对象,打开采访局面,这才是采访成功的必经之路。2.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不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关系。(1)记者和被访者往往是素不相识的,在很短的时间里要取得对方的信任,让人拿出掏心窝子的话,就需要记者拿出更多的真诚。所以说,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与普通群众打交道时,记者一定要放下架子,在心理上将自己摆在同普通群众真正平等的位置,以平民的视角看待民生问题,这是民生新闻精神内核的必要地体现,在采访过程中也可拉近与采访对象在心理上的距离。记者经常被社会上的人称之为“无冕之王”,尽管这些年侵犯记者合法权益的案例一起接一起,但是,其社会地位仍然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处于“仰视”的位置,尤其是当你和你的采访对象身份反差很大的情况下。因此,记者下意识的优越感,便在某些场合不由自主地给人造成一种居高临下的工作姿态,这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与采访对象之间造成交流的最大障碍。因此,无论面对什么身份的采访对象,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和人格权,便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尊重,往往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我们栏目的采访中,经常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打交道,记者本着一颗尊重他人的心去对待自己的被采访对象,他尤其会对于你这种真诚的尊重,心怀感激,即使是你的采访有可能给他带来不利因素,他也会最大限度地信任你,认定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把事实和观点如实地表现出来。他会很快放下戒备的心理,融入你的话题里,跟你“无所不谈”。在接触那些身份特殊的采访对象时,对他们人格上的尊重更为重要,也更为必要。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聊成“自己人”,聊成他可以信赖的朋友,你就得率先把他放置到朋友的层面上,用你的言行举止迅速营造出心理学上所说的“自己人效应”,让他也视你为“自己人”。这样你才能与采访对象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