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不但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着人类的多重审美需求,成为当代审美的主要对象,而且也改变人们传统的审美态度很审美方式。思考:没有电视的年代,对于普通人来说,欣赏艺术是奢求还是寻常事?审美活动不再是一种从日常生活中突出出来的特殊活动,而是作为日常活动的一部分,这正是工业化和技术化的时代所独有的审美方式。所以那时候,人们的审美态度是严肃和郑重其事的。而现在,通过电视媒介欣赏艺术,成为了寻常的事。任何人只要想看,打开电视就可以收看文艺节目。现代人所能够欣赏到的文艺节目数量之多,是过去时代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现代人一周接受的艺术,可能比过去时代人一年甚至一辈子接受的数量还要多。思考:数目如此多的文艺节目对现代人的审美有什么样的影响?一方面使人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另一方面,使人的审美感觉变得麻木。这种麻木,使人对身边的许多的艺术形象视而不见。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奇曾谈到生活中到处可见的视觉形象时说:“以往任何时代也不像我们今天这样,视觉物象的价值竟如此的低廉。招贴画和广告画。连环画和杂志插图,把我们团团围住,纷至沓来,通过电视屏幕和电影,通过邮票和食品包装,现实世界的种种面貌被再现在我们面前。”审美活动是需要条件的。不管是传统的经典美学还是现代美学,在关于审美经验的讨论中,都谈到审美活动需要有一些条件。也就是说审美活动需要有特别的环境。由于缺乏注意力,审美的效果便大大降低,由于许多人打开电视的目的只是随便看看,并没有把他当回事,因此,观众的审美态度是漫不经心的和被动的。中国当代电视创作体制实行的是编导中心制。文艺节目编导负责节目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说,他不仅要在文艺节目的构思、创作、合成、编辑或者转播过程中负责各项具体工作,而且要对节目整体艺术效果承担最直接的责任。编导的名称来自编辑、导演、导播。是电视节目生产的需要,也是节目创作者职能发展变化的结果。编辑的名称来自于报刊、书籍和广播,在电视节目的生产中也有编辑。电视中的编辑工作范围比一般书籍报刊的编辑要复杂得多。电视文艺节目编辑大概有三类:一:文字编辑二:图像编辑三:音乐编辑导演的名称来自戏剧和电影,在戏剧电影中,导演工作是将文字剧本变成舞台或者银幕形象。一种是电视剧导演,其工作特点与电影导演最为相近,即将剧本拍摄成电视剧,具体地说,是根据剧本的内容设计镜头,挑选演员、领导实际的拍摄工作和负责后期的剪辑工作,所以又称为导演或者电视剧导演。另一种文艺导演,其工作是将节目脚本变为晚会或者专题节目。因为晚会和文艺专题都属于文艺节目,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导演、文艺导演、编导或文艺编导。导播的名称来自广播电视。导播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并指导节目的播出。凡是直播的广播电视节目,都需要导播。导播的工作包括事先了解演出或活动情况并编写分镜头台本、安排和指挥摄像机现场拍摄、组织或指导演出。电视文艺节目制作中原先没有编导这个名称。编导的说法之所以出现并被较为广泛的运用,首先是与电视文艺节目制作方式的变化有关。电视设备和摄录技术的发展给节目制作方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可以更为简便。从文艺节目本身来说,编导合一不但能够更经济地完成节目制作,而且由于减少了创作环节,还有利于节目整体风格的统一。在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中,有许多节目是以直播方式制作播出的,由于直播不存在单纯的后期制作,而是后期制作和播出同时完成,因此在文艺节目的现场直播中,导演工作与导播工作往往很难分开。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和播出效果,往往要由导演兼导播。由于传统的编辑、导演和导播的名称都无法包容这种职能的混合,于是就出现了编导或文艺编导这样的名称。所以:编导或者是文艺编导的名称是产生于电视节目制作的实践。一个文艺节目质量的高低,固然与摄像、剪辑、音乐、美术、特技及各个技术部门有关,但主要是取决于节目编导的水平,因为只有编导才是综合一切创作要素的人。作为文艺编导,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首先需要具备的是政治意识。在中国,电视既是大众传播媒体,同时又是党的宣传工具,这和国外商业电视网、电视台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电视的这种双重性质使得中国电视的从业人员既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又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要学会将宣传与艺术、将党和政府的要求与老百姓的要求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结合点。这也就是电视节目创作中常说的“导向性”和“群众性”的结合。这是节目编导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政治意识。其次,需要具备的是文艺素质。文艺编导虽然不从事文化研究,但是文艺节目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编导文化知识贫乏,就难以得到普遍的承认。文艺编导还需要具备的是电视专业方面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包括文字能力、图像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文字能力是指节目选题报告、晚会脚本和专题节目等各种各类串词的写作能力。图像能力是指对电视图像的读解能力,包括掌握摄像和剪辑的基本知识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画面剪辑,能在后期制作阶段对技术部门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等。人际能力是指与其他人合作的能力。与他人合作沟通以及排练演出现场对节目的驾驭能力。转播节目,是指电视转播的文艺节目,如戏剧演出、音乐会、舞蹈比赛、广场艺术表演等。转播节目是以演出本身为主体,以电视媒介为传播手段,在不改变现场演出的前提下。通过电波将现场的演出实况完整地传送给观众的一种特殊的电视文艺节目样式。转播节目是中国电视文艺早期的节目样式,也是保留至今的节目样式。中国电视诞生之日起,就将转播舞台上的文艺演出作为自己的节目。1958年6月26日,当时的北京电视台(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对残疾军人演出的文艺节目表演进行了实况转播。从此,对剧场内各种文艺演出的转播成为电视文艺节目的重要来源。1958年-1959年底,北京电视台转播过的文艺演出有:梅兰芳《穆桂英挂帅》尚小云《双阳公主》荀慧生《红娘》马连良《三娘教子》张君秋、叶盛兰《西厢记》一年中,北京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转播剧院的演出已经达到节目总数的30%。第一次在室外文艺演出的实况转播,是195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国庆10周年文艺晚会。1987年以后,电视文艺开始了其在新时期的转型。电视综艺节目、竞赛游戏节目等等开始大量涌现,这些新型电视文艺节目样式的出现,使转播节目在电视文艺节目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并逐渐取代了实况转播节目在电视文艺节目中的主体地位。电视对文艺表演进行转播,对于音乐、舞蹈、戏剧这些传统的表演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一种传播方式,电视转播不仅影响着传统艺术的传播,同时也对传统艺术的创作和保存等诸多方面有直接影响。通过电视转播演出,电视传播的艺术表演成百上千倍的扩大了观众的数量。虽然电视转播并没有取消或者代替传统艺术演出的传播方式,而只是在保留传统艺术原有传播方式的同时,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因此,我们不得不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通过屏幕观看文艺表演是当代绝大多数观众欣赏艺术表演的主要方式,而通过剧场观看文艺表演则成为了这一方式的补充。由于当代观众是通过电视转播的方式观看演出,因此,作为这些传统门类的创作者和表演者,除了要适应剧场的观众外,还必须适应电视机前的观众。或者说,主要是要适应电视机前的观众。首先,表演的一次性。其次,更注重表演和形象最后,改变保存手段。转播方式有两种:直播和录播直播又称为现场直播或实况转播,是指在节目演出现场对表演不经过录像阶段而直接播出的方式。它可以使远离演出场所的观众在同一时间里看到与现场相同的表演,因而具有时效性强、真实性强、现场感强的特点,有利于观众与演出直接的感情交流。现场直播的这些特点是报纸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因此,现场直播是一种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特性的播出方式,是最吸引观众、最具有观赏魅力的一种播出方式。直播通常用于时效性较强、规模较大、不可重复的演出。比如: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世界杯、全国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戏剧节、电影节、电视节以及服装节等节庆活动的大型广场文艺表演。正是因为看到了直播的这种魅力,不仅是大型晚会和舞台上的音乐戏剧表演采用直播方式,更有许多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也舍弃录播的方式不用,而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制作和播出节目。对于观众,现场直播无疑是极有魅力的。但现场直播对于转播者压力极大。与录播不同,现场直播的画面拍摄、镜头切换、声音还原都必须在演出现场与表演同步完成,因而对于转播人员的能力是一个极大考验。而且直播中一旦出现错误就无法弥补,因此,在进行直播的时候,转播人员必须事先做好万全准备,确保万无一失。录播即录制播出,是指在剧场或者演播室对演出节目进行录像,经过剪辑后播出的方式。录播有三种方式:1.在现场直播的同时进行录像,事后讲录像带经过剪辑后播出,即重播。2.在演出现场进行录像,然后对录像进行后期制作,如剔除现场操作失误部分,删去与整体演出关系不大的部分,如幕与幕之间的联接等。3.是在电视台的演播室或其他特定的演出场合,按照电视的规律,在充分保证电视对声音、灯光、色调、镜头要求的基础上,由录制演出的编导按照表演的内容和画面蒙太奇的规律,重新设计分镜头。最后挑选最佳的表演状态片段进行组接加工后播出。这种为电视录制而进行专门演出的制作方式称为专场录像。较之现场直播、实况录像而言,专场录像的生产程序更复杂,编导意图更明显,艺术效果更突出,更丰满,更有保存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一般用于对那些表演艺术大师的表演和传统的保留剧目、经典剧目做抢救性的录像。录播适用于各类艺术表演转播,只要是对时效性、现场感这些因素不特别强调的艺术表演,都可以采用录播方式。录播的特点是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对要播出的表演内容进行充分的后期加工,对于现场录制时出现的差错可以在后期剪辑中进行修补。因此录播对于编导人员来说保险系数较大,制作压力较小,录制效果可以比较完美。但录播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现场感,比直播沉闷,观众的观赏效果不像看现场演出,而像观看舞台演出记录片。因此录播对于编导人员来说保险系数较大,制作压力较小,录制效果可以比较完美。但录播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现场感,比直播沉闷,观众的观赏效果不像看现场演出,而像观看舞台演出记录片。转播就是将演出的实况通过电视媒介传送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电视节目现场转播要求转播人员和参与转播工作的所有部门在现场演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镜头切换,将表演内容真实、完整、流畅、传神地再现给观众。转播的基本要求是忠实传达原作的神韵,同时再现演出的最佳屏幕效果。在演出实况的转播中,电视只是媒介和工具,并不是现场的主体,现场的表演才是节目的真正主体,而电视是依附于演出的。在转播中,电视编导对现场表演没有支配权,也不能对演出做任何改变,因此电视编导在进行演出转播时,必须保持演出的原汁原味,任何电视手段的运用,都不能脱离原有作品。只能在客观记录的前提下,通过视听语言的运用,隐蔽的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电视编导在实况演出转播中的创作,主要是运用调机和切换来完成对现场演出的电视加工和传播。调机:摄像机机位调度、拍摄角度的变化、景别的选择。切换:选择画面、运用特技。电视编导不干预、不改变演出本身,并不意味着电视编导对演出转播毫无创造,导播在忠实的传达演出的同时,也有必要利用电视媒介手段对演出中某些不完美的部分进行弥补。无论是录播还是直播,导播在转播前的准备工作当中,第一就是要熟悉作品。编导必须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安排摄像机的位置,形成画面转换的节奏,表现演出的整体气氛。其次,转播,特别是现场直播,还需要各工作部门的紧密配合。在转播中,不同的景别有着各自的意义和作用。全景是文艺晚会的电视转播中运用较多的镜头,许多大型文艺晚会和广场艺术的场面,都需要用全景镜头才能有力的表现全场的气氛。全景一般用于节目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在各类电视节目中,中景都是最常用的景别。在画面切换中起衔接作用,使不同视距的景别变换显得自然流畅。中景一般在器乐作品中运用的比较多,如钢琴演奏、管乐、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