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解析课程论文纪录片发展现状文献综述新闻学院广电0401012004025401唐甜纪录片发展现状文献综述【摘要】:纪录片作为一种无法替代的独特节目形态,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旨在对纪录片的发展现状进行简单的梳理与概括,并对当下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关键字】:纪录片发展现状娱乐化多样化市场化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而非间接地反映生活。它以舒展、完整、全面、真实的艺术形式,在时空的流动中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形象,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从而还原观众通过听觉和视觉对生活的感知。因而,在精彩纷呈的电视荧屏上,作为一种无法替代的独特节目形态,纪录片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一,纪录片的发展现状。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在20世纪50年代,同电视事业同步诞生;60年代在自然、政治的双重灾难中与国民经济同时停滞;80年代才逐渐进入创作者自主创作时期;90年代纪录片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狂热在中国大地上蔓延,随着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以及北京电视台的《纪录》等纪录片类栏目的出现,几乎全国所有电视台都相继成立了纪录片摄制机构,中国电视迅速步入了“纪录片时代”。然而,随着电视频道、电视节目的丰富,观众的眼光也日益挑剔,纪录片对人们眼球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纪录片类栏目收视率的急剧下降,导致许多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类栏目不是改版压缩,便是无法维持,淡出了大众视野。而进入新的世纪,纪录片在走出概念的桎梏和峡谷之后,开始以更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在更广阔的领域努力开拓自己的未来。《故宫》《再说长江》等大型纪录片的频频播出,各种国际性纪录片活动频繁举办,形成了纪录片升温的社会舆论环境,纪录片在社会的影响力逐步上升。纪录片以自己的创作发展重新诠释了记录的力量。总的来说,当下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化的纪录片创作力量。近年来,纪录片的生产规模不断增长,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正在形成国有影视机构,民营机构,个人创作三方面内外结合的新格局。纪录片制作力量逐步壮大,国家媒体,民营公司,独立制片人多种类别共同参与,十几家国有纪录片制作单位,继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影视机构逐渐成为纪录片行业的重要角色,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队伍亦不断扩大,个人创作日趋活跃,成为体制处的重要力量。2,创新,多元的创作理念。早期纪录片的创作生产,经常为一些纠缠不清的概念所羁绊,似乎只有符合“直接电影”模式的原生态纪实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进入新世纪,创作理念开始转向多元,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带来了多种价值取向纪录片的共存,主流类纪录片,精英类纪录片,商业类纪录片,边缘类纪录片共同推动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近年来,既有《抗战》《百年光影》等反映主导意识形态的纪录片类型,也有船工等个人风格较强的精英类纪录片,探索发现这类创作生产模式化的商业类纪录片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同时白塔等独立制片人制作的反映边缘生存的纪录片也在各种纪录片活动中受到重视。创作理念的多元化,也表现在各种渗透着记录风格的不同类型的作品出现,原生态纪实纪录片,科技纪录片,调查类纪录片,历史类纪录片,文献类纪录片等节目样式纷纷出现在电视媒体的种类节目,栏目中,极大地拓展了纪录片的题材领域。3,更趋多样,开放的艺术探索近年来,一些如电影,戏剧等其它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叙事策略被引入并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中。纪录片也渐渐跳出固有的藩篱,努力开拓着自己的表现空间。首先,“真实再现”手法在许多作品中被大量运用。“真实再现”的使用,使历史中镜头无法展示的画面断裂处被影像缝合起来,一些无法拍摄到的历史变得鲜活,纪录片的可视性变得更强。如故宫,园明园等,将数百年前的历史情景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其次,科技手段的运用开拓了展示空间。由于很多历史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可引用的史料也极其有限,为了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电脑动画,特技等手段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如故宫540分钟的总长度中,经过电脑处理和制作过的画面多达76分钟。依靠这些数码技术,片中展现了从春秋战国跨越汉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北京这座古城面貌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增强了故宫的视觉感染力。另外,电影戏剧元素的引用,表现手法以及叙事策略的借鉴,使纪录片创作在艺术上呈现新的审美特质。近年来纪录片创作者还自觉地从电影,戏剧中引入一些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故事化,情节化,设置悬念,强调冲突,营造氛围,运用两级镜头,蒙太奇剪辑的频繁使用,都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一个狙击手的独白》,运用电影蒙太奇剪辑和两极镜头,既成功地营造了氛围,凸显了人物特殊的身份和个性,又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故宫》特有的画面,完全借用了电影的摄影方式,千万强烈的视觉感受,成为构成该片风格样式的一个重要因素。4,纪录片的娱乐化。纪录片的娱乐化以一种简单、轻松的叙述方式、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和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牢牢吸引住了一批忠实的观众。有数据显示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其观众流入率目前居央视第一,观众流失率为最后一名。纪录片娱乐化是纪录片面对市场的必然选择,同时市场化也使纪录片的发展有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从《探索·发现》《发现之旅》等栏目很容易看出这类纪录片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如《狙击手》;紧凑生动的情节,如《刘雁宝的故事》;或是正寻求出路的冲突,如《伴》;悬念很强的故事情节,如《复活的王朝》。纪录片娱乐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上,另一方面是形式上。内容上主要是对故事化和戏剧性的追求。故事化强调的是过程的因果关系,用悬念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成为一个纪录片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如:2003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奖短篇类二等奖的获奖作品《刘雁宝的故事》就讲了一只大雁和一家人之间非常有趣的故事。有了一个好的故事题材还不足以拍摄成好的纪录片,同时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结构故事,这就有赖于悬念的设置,悬念的设置使故事的发展变得跌宕起伏。纪录片的戏剧化就是强调矛盾冲突,在冲突的变化中情节得到推动和发展。使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并且充满好奇心地看下去。这种对故事化和戏剧性的追求体现了娱乐的特性。纪录片娱乐化在形式上的体现主要是对画面可视性的追求以及在制作手段上的一些创新。这种形式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探索·发现》等为主的科教类纪录片上。这些纪录片更加讲究镜头的角度、景别,画面的光线、影调,常常使用一些动画和再现等形式把故事叙述得更加生动和逼真。如《故宫》在创作手段上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运用了大量的3D动画在视觉的冲击力上下足了功夫,为了体现故宫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采用了延时摄影和定点摄影等,从而在画面上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娱乐化的纪录片充分体现了电视是一种视听艺术,不再像以往的纪录片只强调所记录的事件而忽略了对画面的塑造。纪录片的娱乐化是纪录片对于自己的突破,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的选择上都体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创作理念,正是这一突破使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为纪录片打开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天空,同时,也为纪录片的生存争得了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二,纪录片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近几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创作和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相当大的提高,获得的国际、国内奖励日益增多,电视记录片的技术与艺术水平也有了相当的进步,相关的评奖活动、学术研讨也非常活跃。与此同时,在电视传媒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纪录片尽管可以获得较好的美誉度和较为广泛的社会效益,但是长期“叫好不叫座”、曲高和寡的现象,使主流电视媒体越来越不想增加投入,由此导致电视纪录片在主流媒体中的位置趋向边缘化。反观纪录片曾经走过的道路,的确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国际市场的被动地位纪录片是最具有国际化的节目样式,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纪录片创作却没有找到国际化的表述语言。随着海外纪录片市场对中国纪录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寻找被国际接纳的表述方式越来越迫切。总得看来,中国的纪录片要走向世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中国纪录片要走向世界的首要困难就是正视文化差异。面对这种差异,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迎合,但不固守,想方设法多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让西方观众从我们的文化出发而不是从他们的文化出发看问题。其次,中国纪录片在题材选择策略上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反映边缘、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等题材的作品过多,表现中国农村和城市人民生活的影片则付诸阙如。如今,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现状可能更感兴趣,向世界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全面的中国也该摆到新的重心位置。再次,大众文化的发展向中国纪录片提出了新的诉求。平面化,拒绝深度,兼顾其娱乐审美功能的提升,是西方观众普遍的审美倾向。因而,在中国土壤中生成的纪录片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重视西方大众文化的现实,中国纪录片应在重视纪录片“纪实”方面认知功能的同时,注重可视性、故事性、趣味性。此外,影响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因素还很多,如制作方式、创作手法等技术问题以及资金问题等,这属于器物方面的因素,有些能力不强而致,但只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调整战略,再借助一定的交易平台,中国纪录片走出去其实并不遥远。2.纪录片生产创作市场意识的缺乏。很久以来,中国纪录片想当然地被视为个人化的作品而非市场的产品,纪录片已经只管创作不问市场,只问投入不求回报,尤其是在各电视媒体,纪录片栏目大都因投入过大,收视率太低而被撤销。纪录片创作的低迷,根本原因来自于中国纪录片生产缺乏市场意识。从前期的选题策划,生产制作到营销,既无市场意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电视产业化的大趋势下,纪录片必须以观众为目标,回到真正的市场上,这才是纪录片最终的生存地,栖息地。3.反映现实社会和时代进程的作品的缺乏。关注现实生活是纪录片创作者的一个重要使命,每逢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际,也应是纪录片发展之时。而近几年的纪录片创作,文化传承,艺术审美方面都有较好的作品问世,但是,同样水平的反映现实社会内容的片子却没有。故宫,郑和下西洋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是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社会面貌怎样,却少有一部可以产生影响的关注现实社会的纪录片作品,有的都是小人物的生活琐事和细微末节。开辟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路,题材和社会影响力是关键问题。转型期的中国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关注:人口迁徙,制度变革,上岗,下岗,情感困惑,观念更替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心态等等,记录这些问题的作品都可能为社会所关注。总之,纪录片创作者应直面现实生活,介入主流社会,介入矛盾与冲突,介入情感与心灵。4,缺少沟通和交换平台总体看来,我国的纪录片资源分布并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是指纪录片制作的分布,纪录片人对纪录片有关政策、市场信息方面的掌握上。目前我们主要缺少两个方面的沟通,一是与国际的沟通。很多纪录片制作者想走国际路线,但困难在于他们无法了解到纪录片的国际标准与打通国际发行渠道。目前国内主要是国际总公司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向国外推出了一部分纪录片,如《故宫》《晋商》《奥运冠军》等,但是仅一个公司显然无法承载整个中国的纪录片市场。二是国内各地、各个方面的沟通。很多地方电视台和一些制作人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纪录片合法发行或者卖出去。因为缺少沟通交流,所以纪录片的市场不成气候,很多节目都是一次性,不能进行二次开发,即使有也只是卖些素材。因此,适当规范和引导纪录片市场很有必要。另外,许多纪录片制作人提出目前纪录片缺少生存空间。在提供空间的问题上,一是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倾斜,由于纪录片的历史价值,从长远来看扶持它还是很有必要的。二是辟出部分频道资源播出纪录片,既能满足目前国内观众和国外纪录片发展的需要,也不会浪费资源。总的说来,中国纪录片目前的态势与中国电视的整体状态是相吻合的,各种诱惑、各种压力同时并存,纪录片的创作队伍,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面临着种种困惑,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总有一些优秀的记录人,“戴着镣铐跳舞”,不断地闯过各种难关,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奇与震撼。但不管怎么说,依托深厚的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立足现实的社会土壤,面对当代中国人的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