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电视剧的类型及举例①就电视剧的题材而论,有电视现代剧《新星》、《雪野》,电视历史剧《杨家将》、《上党战役》,电视战争剧《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电视传记剧《诸葛亮》、《少帅传奇》,电视爱情剧《小巷情话》、《家风》,儿童电视剧《窗台上的脚印》、《爸爸,我一定来》。②就电视剧的样式而论,有电视短剧《黄昏的故事》、《水呦,纯洁的水》,电视单元剧《多棱镜》、《吉祥胡同甲5号》,电视系列剧《包公》、《济公》,更有电视小品、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等等。③就电视剧的风格而论,拥有了电视喜剧《不该将兄吊起来》,电视悲剧《丹姨》,电视悲喜剧《女友》,电视轻喜剧《夏天的故事》,电视歌舞剧《金房子》,戏曲电视剧《喜脉案》,电视政论剧《新闻启示录》,电视纪实据《新岸》,电视报道据《朱伯儒的故事》,电视荒诞剧《虎打武松》,记者电视剧《女记者的画外音》,作家电视剧《今年在这里》。④90年代以后,除去主旋律电视剧,《渴望》开创了室内剧和伦理剧的先河,《我爱我家》掀起系列剧和情景喜剧的浪潮。继港台剧《戏说乾隆》之后,《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系列大兴戏说之风。《刑警本色》、《黑洞》反腐加警匪正如火如荼。《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好评如潮的同时又引起学者们对历史剧的强烈反思和批评,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演绎着永远的言情,还有追求艺术感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2、通俗电视剧通俗剧是指以反映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为主的电视剧。此外,通俗电视剧的称谓还源于与“高雅电视剧”的区别。①首先,创作目的不同。通俗剧的创作主要是给大众提供一种消遣和娱乐,故而,并不承担过于沉重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高雅电视剧是屏幕上的艺术品,创作目的是通过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反映,使观众更好地把握历史、感受人生,使人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得以净化和升华。②其次,反映生活不同。通俗剧,表现的多是男欢女爱、打斗搏杀的内容。也就是说,要设法满足大众的精神欲求。高雅电视剧,即便也不乏悲欢离合、恩怨纠葛的故事,但在叙述之中,更深蕴着深沉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③再次,表现形式不同。通俗剧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性”和“程式化”,诸如人物善恶分明,内容悲欢离合,结局善有善报。它追求的是程式而不是风格。高雅电视剧形式上则追求“现实感”和“真实性“,为了反映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特理解,从而导致了形式上的独创性和风格化。通过对“通俗“和”高雅“的比较,我们得知,所谓通俗剧,主要是指——以反映大众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为主要内容,以一定的程式化和模式化为主要形式,以给大众提供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明白晓畅,浅显易懂,便于接受的大众文化文本。通俗剧是电子时代大众文化的重要代表和标志,因为它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应该说,通俗剧也是一种文化——通俗文化;这也是一种情趣——大众情趣。3、通俗电视剧的特征通俗剧,有着与其他类型电视剧,特别是高雅电视剧不同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作为大众文化的最杰出代表,通俗剧有以下特征:①具有浓厚的世俗精神和平民意识。世俗精神和平民意识并非一个概念,但二者紧密相连,世俗精神是一种人世关怀,大众文化从平民意识出发,从平民角度去体验,大众文化的世俗精神就是把大众自己融入世俗社会,并热爱它。通俗剧反映是大体是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世俗的需求和世俗的梦幻。其目的是使大众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他们的欲望和期盼,在世俗的故事中得到精神的补偿和情感的慰藉。②强烈的戏剧性。通俗电视剧与戏剧的关系更紧密些,几十集甚至上百上千集的电视剧,完全靠层出不穷的戏剧冲突,一个接一个的矛盾来支撑,如《渴望》、《阿信》、《黑洞》等等。戏剧性的实质是超越日常性,超越平淡的生活,这是人们永远的心理需要。③情节、人物类型化、模式化。好莱坞、香港影片长盛不衰的另一法宝就是类型片生产,大获成功的《泰坦尼克号》不过是灾难片、爱情片、悬念片等类型片的集大成而已。类型化、模式化既是电影、电视作为现代商业生产的必然,也是广大观众的需要。就拿影视剧的结局来看,大团圆几乎成为一种模式和千篇一律的类型。大团圆结局是广大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大团圆结尾为大众以信心,给大众的梦抹上甜美色彩。④消费性。影视文化产品既然作为一项文化工业来生产,也就理所当然地进入社会消费行列。消费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大众文化的主体,影视作品更是被消费对象。实际上,影视文化的消费性更表现在经济因素以外,比如时间消费和精神消费。比较有代表性的我国大片《秦颂》、《刺秦》、《还珠格格》等,历史和文化本身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消费,人物形象、音乐、故事都不过是消费材料。此外,惊险、离奇、刺激的场面,也是影视文化重要的消费因素,即视觉消费和心理消费。⑤娱乐化。通俗剧既然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娱乐性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属性。娱乐,本是一种主观性的生命体验,是生命主体的一种内在的情感感受,甚至是一种生理的自然需求。通俗剧恰恰是为了满足生命和生理的娱乐本能而构制的。由于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通俗剧,往往以愉悦大众为原则,通俗剧的消遣性和娱乐性也就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争议的焦点。⑥商业化。通俗剧的批量生产,主要是为了纳入流通市场。由于这种商品属性,使它不得不服从市场的规律,在这种商品的运作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它的消费者——大众对通俗剧的特殊口味和消费需求。通俗剧与商业的强有力的联姻,使得它能够迅速地弥漫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大众的心目中卷起波澜,甚至成为街头巷尾饶有兴趣的日常话题,从而建立起大众文化的强大霸权,主宰着世俗生活的节奏和色彩,左右着大众的消费取向和审美情趣。⑦制作标准化、技术化。通俗剧天然地具备了技术化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制作手段先进,更表现在它的制作方式已经完全纳入了大工业程序化的生产流程。这样就保证了通俗剧生产的迅捷,使它能像工业产品那样纳入程序化、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阶段,进入市场的竞争机制。⑧形式的通俗和幽默。这是必然的,既是大众文化,当然应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管是《渴望》里生活化的语言,还是《编辑部的故事》里调侃的语言,都是生动活泼、大众易懂且喜欢的形式。这种平民化的影视语言、形式,有一种轻松感和亲近感。4、通俗剧的类型①伦理剧。这是一种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其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它构成了通俗剧创作的主要形态。伦理剧主要以家庭伦理道德为其中心内容,因而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和大众性。如《渴望》,可以成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家庭伦理剧,该剧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塑造了是非分明、善恶昭彰的人物形象。从故事本身来看,并没有新鲜东西。但是,它反映了市民生活、世俗情绪和大众心理,所以仍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②言情剧。这是一种以反映爱情、婚姻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看似世俗实为崇高的情感,特别是那种崇高的“大奉献、大牺牲、大隐忍“的爱情,更能激发大众的情感波动和灵魂的震撼,从而使大众情感世界得到慰藉、净化和升华。言情剧永远不败的代表是琼瑶,从70年代开始她就一直是影视言情剧的常青树,至今无人能敌,近年的《情深深雨蒙蒙》又曾创下央视收视率的新高。③喜剧。所谓电视喜剧,也就是产生笑的效果的通俗剧。它需要在完成喜剧性构思的基础上,塑造喜剧性的人物,发觉生活中的可笑现象,然后给以夸张的艺术处理。如《编辑部的故事》,它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系列性的通俗喜剧。它以富有喜剧特征的表演,极具幽默情趣的台词的主要表现方式,嘲笑了众多不合理的尴尬人生和社会现象,使我国通俗喜剧的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④警匪剧。警匪剧往往以惊险紧张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善恶昭彰的人物命运来结构故事;采用案发、推理、侦破、追逐枪战、匪徒惨败身亡、警方大获全胜为逻辑结构,达到引人入胜的审美境界。今年,警匪剧与反腐反贪的社会大主题联系起来,构筑成荧屏上一道极其耀眼的风景,《刑警本色》、《黑洞》、《黑冰》,等掀起了收视高潮。⑤怪异剧。这是一种以“说神论怪“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其中的情节都带有某种怪异性,并多以妖魔鬼怪、龙蛇狐仙为主人公,实际上是一种成年人的童话。如《西游记》,作品营造了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曲折、离奇,想象丰富,语言诙谐,充满了浪漫色彩,把大众带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得到一种世俗的审美满足。⑥武侠剧。武侠剧又称“功夫片“、”武侠片“,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主要还是表现中国功夫的神奇和伟大。如早期的《海灯法师》,是一部典型的”功夫片“,演员均系我国武术名将,武术功底扎实,在表演中打得逼真动人。⑦戏说剧。5、对通俗剧的思辨①梦幻与现实。通俗剧的产生根源,在于大众心理深层的欲望或要求。将其进行改装和伪造,将难于启齿的愿望化作浮华艳美的图像。因此,如何将通俗剧从平庸的世俗梦幻中解救出来,给大众以清纯的格调、高雅的情趣,则成为批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事实上,作为艺术形态的电视剧,无论是“通俗“还是”高雅“,它所关注的都应该是社会的现实存在,大众的生存状况,人们的心理欲求,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和方法不同。通俗剧应该使大众在世俗梦幻中情感得到宣泄之余,感受到现实中的心灵震撼,情感波涛,生活激浪和人生况味。②商品与艺术。既然是商品,就需遵循市场法则,从而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创作者可以用其盈利。为了追逐更大的利润,甚至不惜降低和损害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品位。通俗剧是商品,同时更应该是艺术品。它除去根据商品交换规律运作外,还需要遵循艺术的规律进行创作。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通俗剧,在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审视和表现上,都应该有独特的视野、发现和表达。③娱乐和审美。通俗剧,当然要给大众提供消遣和娱乐,这本是正当的人性需求。但是娱乐本身也有高尚、卑俗之分,通俗剧的娱乐性不仅体现在感官和情绪的表层快感,更表现为心理和情的深层美感。通俗剧的娱乐性,向大众心灵渗透的不只是愉快本身,更多的是与愉快交融在一起的审美情趣。④俗与雅。通俗剧,作为大众文化文本,当然要力求通俗,只有通俗易懂,老幼咸宜,才便于一般大众接受。优秀的通俗剧,在内容上并不回避饮食男女和风花雪月,问题在于不能完全沉醉于这种世俗的梦幻,而应该像高雅电视剧那样,透过这种表层形态,进而去拥抱现实、正视人生,对社会存在给予认真的关照。正是这种关照,才有可能使得通俗剧的“大俗“,注入某些”大雅“的精髓,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外俗内雅“的作品,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二、1、情感是专题节目的生命线。①台湾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曾令观众泪洒衣衫,电视剧《渴望》曾令观众牵肠挂肚。②具体的节目《母亲,别无选择》体现了母子情,《半个世纪的爱》弥漫着深沉的爱情,《重逢的日子》表现了百感交集之情,《壁画后面的故事》中表现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西藏的诱惑》中对理想、对艺术的执着之情。③电视走向栏目化、固定化、对象化,现场直播、观众采访、热线电话等,这些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情感交流方式。栏目如《半边天》、《夕阳红》,晚会如《大地深情》、《风雨同舟》等,其寓意性很强的名称本身也已包含着深厚的情感。2、情感的体验与物化。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创作的核心。对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对情感的发掘,对情感的体验,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创作者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要使作品感动别人,首先必须自己被感动。专题节目应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所谓纯客观的“零度情感“是不存在的,纯纪实的纪录片也不例外。如果孙曾田没有长时间深入到鄂伦春人中,没有理解、体验到老萨满的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复杂感情,他将拍摄不出《最后的山神》。②在发掘并体验到情感之后,创作者必须将情感物化,因为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抽象性,应有一个实体承载情感。情感的物化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渗透在片子的整体。《最后的山神》中老萨满孟金福、山神雕像都是情感物化对象。3、情感表达方式①细节。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具感染力的一种。12集专题片《毛泽东》成功地运用细节,很出色的塑造了毛泽东形象。比如毛泽东临时邀请赫鲁晓夫游泳表现他的好胜性格和对苏联提出在中国建联合舰队的不满意,1973年党的十大上毛泽东最后离开会场,表露出他晚年岁月的心境。②空镜头画面。几乎所有事物,只要它们与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