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阅读书目推荐•一、基础阅读书目•1、《中外电视节目创意与比较》李灵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中外优秀电视节目案列解析》王晓红、涂凌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世界电视节目荟萃》唐世鼎,黎斌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美国经典电视栏目》苗棣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5、《中外电视史纲要》李明海、郝朴宁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6、《世界电视前沿1、2、3》,汪文斌、胡正荣著,华艺出版社•二、拓展阅读书目(详见书单)中外电视比较,比较什么?宏观层面:整个电视行业的发展比较微观层面:电视节目创意与制作比较第一讲全球电视节目发展的基本特征•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当然,电视和电影一样,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自电视诞生以来,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没有停止过对电视技术的发展与革新。电视在其短暂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高清电视、数字电视等阶段。总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球化、数字化、产业化成为电视业最为显著的特征。一、电视传播的全球化•对某些人而言,“全球化”是幸福的源泉;对另一些人来说,“全球化”是悲惨的祸根。然而,对每个人来说,“全球化”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1、全球化对大众传媒产生的影响:•(1)全球传媒逐渐被一小部分高度集中化的大公司所控制;•(2)曾经为国家所有的传媒公司逐步走向商业化或私有化;•(3)一个流动的全球性市场已经代替了国内市场,各国政府也放宽了对传媒所有权的限制,允许跨国投资和并购;•(4)传媒产品正在变得多样化,传媒业不再像以前那样条块分割。•2、电视全球化传播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在全球化时代,电视跨国传播不但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扩大影响力的有力工具,也是促进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电视的跨国传播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创办为标志,电视跨国传播正式加入了国际传播的行列。而随着卫星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视传播的全球覆盖和生动图文使其成为当代社会国际传播最有效的载体,毫无疑问,电视的国际传播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3、电视全球化传播的两个趋势•(1)跨国传媒集团的全球扩张;•(2)电视传播区域化市场在逐步形成。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美国音乐电视频道天空电视台星空传媒家庭票房电影频道法国Canal+付费电视美国有线电视•总之,电视国际传播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加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理解,确实促进了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但同时又造就了新的世界霸权,加深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鸿沟。面对这样的现状,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打破西方电视国际传播的霸权和垄断,使世界信息资源配置更为合理,信息的流通和发展更为平衡,并在全球电视传播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是发展中国家亟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二、电视节目的产业化•什么是产业化?•产业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产业化,指生产活动形式发生如下变化过程,即:•(1)生产活动分工化,也就是生产活动通过组织分工来完成;•(2)生产过程机械化并使用高级的动力源;•(3)市场范围扩大。•广义的产业化,指与上述狭义产业化同时产生的更广泛的社会变动和文化变动的总称,它与人们平常说的现代化有着同样广泛的内容。•1、电视媒体的产业化•电视媒体的产业化,是指电视媒介的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过程。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运营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按照市场的规律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扩大自身的影响。•电视的产业化使得媒体经营者不仅经营电视,还经营电视以外的产业,建立电视业与非电视业共生的产业群体的过程。•根据有关产业的概念,电视产业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视产业是指以生产(制作)、营销和传输电视节目为主的企业组织及其在市场L相互关系的集合。广义的电视产业除了包括狭义的电视产业的内容以外,还包括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存储、传送(微波、线缆、通信卫星等)、制造等产业及其相关的市场。•2、电视节目的产业化•电视节目本身并不必然是一个工业的产物,但在媒介产业发展全球化、全球化商业浪潮的背景下,电视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节目已越来越多地带有一种文化工业或者说文化产业的特点。商业运营必然存在,而且它在电视业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电视节目模式销售已经成为全球娱乐业的领军产业。•3、鲜明的本国特色•本国政策、法规的制定对电视产业的发展往往形成某种程度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又构成一种激励,在不同政策、法规的影响下,各国的电视节目产业呈现出富有本民族魅力和风格的特征。三、电视节目的类型化•这里的“类型”主要是指媒介产品的种类和类属,如都市爱情剧、家庭伦理剧、谍战剧、智力竞赛节目和新闻节目等等,正是一些可以在电视中辨识出的节目类型。•电视是一种高度类型化的媒介,大部分节目都属于某种类型,只有极少数一次性节目会超出已经确立的普遍类型。•电视节目类型的划分多依据不同节目所使用的程式和惯例,这些程式是一些重复出现的元素,观众在经常性的接触之后就能够识别。•一般程式包括:人物、情节、场景、服装和道具、音乐、灯光、主题、对话、视觉风格等。•1、新的媒介环境促使电视节目类型化不断发展•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可以用三个词来划分:分化受众、分享资源以及分流广告。•在这样的趋势下,电视从大众传媒向分众传媒转向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如何了解受众,进而满足受众、争取受众变得更加重要,电视媒体的竞争不再是单点的竞争,而是越来越复合的竞争,既包含了渠道的竞争、内容的竞争,还包含了收视、广告和品牌的竞争。•当然,在所有的竞争中,内容竞争是一个根本点,优质内容能够提升收视,提升观众的结构价值,提升广告的溢价能力以及品牌的整合能力,从而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在内容的竞争中,通过类型化的节目和精细化的编排来打造忠实观众,对忠实观众进行品牌化营销就变得十分重要。因此,面对新的竞争环境,节目类型化成为必然的需要。•2、节目类型化对电视节目创新具有强大的驱动力•节日类型化实质上是节目的高度模式化,这种模式化使电视节目的流程生产成为可能,从而适应电视节目产业化、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作为“配方式媒介”,电视节目类型的创新已成为竞争大背景下的一个重大趋势。从国外节目类型的竞争和创新中可以看出,包括电视活动、真人秀、综艺表演、游戏节目等存内的娱乐节目与包括新闻、新闻杂志、政治秀和纪录片等在内的纪实节目借助创新获得了更大市场空间。在我国,电视剧、新闻、综艺、生活服务类节目和法制类节目,也都有很好的市场发展。节目类型化作为应对竞争环境的一种配方,对于电视媒体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电视节目的类型化是程式与创新不断互动的产物,对于全球的电视栏目创意人员和制作人员来说,要想创办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必须对当前的流行节目类型有清晰体会,并对节目的程式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获得成功。•3、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型•每一类型的节目都有一些固定的基本元素,比如新闻节目一般用旋律鲜明的音乐宣告新闻开始,而喜剧节目又有喜剧节目的套路等。•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电视节目分类方法主要是依据节目的内容元素和叙事方式进行的,常见的几个类别:新闻、脱口秀、真人秀、综艺节目、肥皂剧、情景喜剧、纪录片等。•(1)新闻节目•基本特点:通常使用“见证人”的叙事方式;通常采用新闻播报、现场取景等营造见证现实的感觉。•主要元素:发生新闻的机构(会议);用时间元素来表示新闻的及时性;富有戏剧性的音乐;一个或更多的新闻播报员(口音标准)•演播室环境(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沓纸张);布光是高调,不能有影子;视觉风格(段落开始和结束全景长镜头、节目中大多数时间中近景);除了新闻现场录制的素材,可以使用计算机制图;新闻题材应依据已确定的新闻价值观进行选择,新闻对话的风格简洁、正式、常常使用一些套语等。•(2)脱口秀•脱口秀指一种主持人提出话题,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的广播或电视节目。脱口秀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舞台化效果。•主要特征: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比较灵活(现场、在线、嘉宾);节目制作越来越精良;受众需求是节目制作的重要参考元素。•(3)真人秀•真人秀也称真人实景秀、真实电视。广泛意义上讲,选秀节目、游戏节目、脱口秀、隐蔽拍摄的节目等也属于真人秀的范畴。•基本要素:现场直播,真实纪录,没有剧本,不是角色扮演。•满足观众窥视他人隐私的欲望是真人秀的内在精髓。•(4)综艺节目•电视综艺节目是指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利用综合性的表达手段将多种娱乐性元素组合在某一形式中,在某一时段强化电视的娱乐功能,单纯地使观众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电视节目类型。•主要特征:X+Y+Z要素(主持人引导、嘉宾参与、现场观众);节目中设置至少两个以上的游戏,和嘉宾、现场观众互动。•(5)肥皂剧•肥皂剧又称泡沫剧,通常指一出连续很长时间的、虚构的电视剧节目,每周安排为多集连续播出,因此又称系列电视连续剧,因最初播放期间经常夹杂肥皂广告而得名。一般称晚八点档的电视剧为肥皂剧,例如超长韩剧,现多指以家庭生活和爱情为主的电视剧。•肥皂剧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一个关键的、处于变化中的人物来展示整个故事情节,且一般都是开放式的结局。•(6)情景喜剧•情景喜剧亦称处境喜剧,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最开始出现在广播中,时至今日将大本营搬到了电视屏幕上。情景喜剧一般有固定的主演阵容,一条或多条故事线,围绕着一个或多个固定场景进行,如家庭、职场、校园等。•情景喜剧一般在30分钟左右,有四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主角、反主角、爱恋者和哥们儿)。•主要类型:有现场观众,现场拍摄(“第四面墙”);无现场观众,现场拍摄;外景拍摄。•(7)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尤里斯·伊文思等。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纪录片分类:•一般分为政论纪录片、时事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生活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舞台纪录片等。•尼克尔斯:诗意型、阐释型、观察型、参与型、反射型纪录片等。•推荐:王兵的《铁西区》、徐童的“游民三部曲”(《麦收》《算命》《老唐头》)等。“游民”的底色:徐童纪录片艺术特点分析•徐童,一个在底层行走的独立电影人。徐童,导演,196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代表作品:《麦收》、《算命》、《老唐头》、《四哥》、《挖眼睛》等。•人是社会中的主体,时代都会在人身上留下印记。导演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也会对其创作方式和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影响。一、创作背景•2000后,中国独立纪录片迎来了新的契机——DV数码的发展。DV数码的发展和非线性编辑的系统的出现给了民间展现自我话语的机会。•“新纪录运动”的主要表达的信念就是“独立”,吕新雨教授认为新纪录片•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郊开始走向城市,原来的农村逐渐变成了新的城郊,而这个城郊逐渐成为了一个忽略的地方。这个被忽略的地方慢慢成为了很多底层人物居住的地方,慢慢地滋养成为新的游民世界。这个地方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农村的简单、安静,这里反而变成了一个隐性社会的缩影。•徐童个人的人生经历,也让他对游民社会会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促使他关注这些游民,把游民社会展现在影像中,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游民。二、题材选取•1、•徐童纪录片在主题选择上具有明显的边缘化色彩,即生活在城市边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