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新闻编辑心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讲:新闻编辑心理第七章新闻编辑心理第一节制约新闻编辑心理产生的因素第二节编辑的胆识第三节编辑的向性第四节编辑同记者、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第五节不同媒体新闻编辑心理的差异第六节网络新闻编辑心理第一节制约新闻编辑心理产生的因素影响新闻编辑心理发生的制约因素:宏观社会、中观组织、微观个体从宏观社会层面来说:“大众传媒委婉地、但坚定地代表着统治阶级对其受众的观点,其结果是赞成或支持统治阶级的观点。”这是媒体作为社会润滑剂的前提。从中观组织层面来说:新闻编辑人员在从事新闻编辑工作时,必须考虑自身所在组织机构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从微观个体层面来说:新闻编辑的人生观、世界观、认知方式和情感表达、气质性格也会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表现出差别。第二节编辑的胆识一、编辑的人格——有胆有识(一)胆识是人格力量的体现(二)编辑的胆识1、编辑的“识”他们把握新闻报道的最后关口和新闻宣传的方向。编辑要有明确的导向意识、敬业精神、政策水平。2、编辑的“胆”表现在他们有坚持真理、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和魄力。3、编辑胆识的表现比如对新闻稿件的选择,对头条新闻的配置,对新闻标题的拟定和对版面或节目的组合等。二、编辑的胆识及其认知方式(一)关于两种认知方式场依存性——独立性身体顺应测验、棒框测验、嵌入图形测验(二)编辑的胆识与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1、认知方式与党性原则、道德水准无关2、编辑的胆识与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是编辑的主要认知方式第三节编辑的向性从编辑的工作内容、特点和编辑心里测量的结果看,编辑的向性类型以内向型(内倾型)为多、为好。一、内向型者主要的心理特征大多数人还是在内向、外向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二、编辑群体的向性类型——内向型(一)编辑的职业特征对向性类型的要求(二)从编辑的性格特征看向性类型(三)对编辑向性类型的测量总结:编辑的职业特征一、编辑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二、编辑活动是围绕他人的劳动成果展开的三、编辑活动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中间环节,是联系精神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四、编辑活动离不开符号系统,要熟练运用这些符号系统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化的训练五、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传播活动第四节编辑同记者、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特点:一、隐没性二、相容性由于编辑在新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相容性更多地指编辑对记者(作者)和受众心理上的理解和接纳。前提是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和珍惜他们对自己的信任。三、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比较容易摆脱人际关系(特别是情感因素)的干扰。补充:审读的基本特征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的活动大都期望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通过学习、借鉴,不断充实着对客观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认识,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理性知识体系,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人类所独有的能动思维。这种能动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步骤去综合完成的,是以感应、分析、逻辑性、推理、言语、想象、创造为基本特征的。这七种特性无论从生理学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从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上去验证,都证明了它们的存在。在心理学领域,它们还被认为是影响心理活动的机体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编辑同任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样,其心理活动与心理结构就是建筑在这七种特征之上。需要说明的是,这七种特性是密切关联,互动互生和不可分割的。在审读过程中,感应产生认知,生成了感觉与知觉,对稿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比如,能发现问题,判断优劣,觉察偏差或失误。审读是编辑通过稿件与作者心理沟通的过程,通过审鉴稿件的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稳定性及可读性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并对可以采用但尚有缺陷的稿件提出改进意见,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出版要求,同时,也要从中(特别是退稿)发现新人。在审读过程中,编辑通过稿件可以体验到作者艰辛的创作历程,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显现的各种能力。考察研究审读心理,主要涉及三方面:编辑(审读者)心理,作者(被审读作品者)心理,读者心理以及对某一审读过程有影响、有关联的人员的心理。自然,重要的是研究编辑在审读时的心理,但这三者之间往往呈现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因此,我们应对编辑审读心理状态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编辑的心理特征一、共同心理特征:1、期望心理编辑的欲求心理,期待稿件的成功和圆满完成。此时,编辑与记者的心理需求是一致的。期望值会对信息的理解造成影响。期望心理就稿件而言,编辑与作者的心理需求是一致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编辑为此付出的辛劳往往不比作者少,这种需求自然产生“期望心理”。所谓期望心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编辑的第一欲求心理,是期待著述者和编辑的共同成功、圆满。审读者对稿件的感知,首先注意到选题设计的实现,继而审读聚焦在目标的指向和集中上。审读注意在初审过程中,通过感知觉,分散到内容挖掘、结构安排和行文合理等方面,以审读注意作先导,引发审读情绪。审读注意有着独有的心理机制:审读者在选题的“蓝图”背景下,总是去主动配合并本能地对比自己的期望值。以求实、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去寻找著述者的创新之处,这一心理反应机制是建立在各种知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原来心理准备差距过大,就会引起审读情绪波动,失落、悲观的反应相继出现;如果超出原期望值,又可能会喜而忘忧——减少对稿件客观评价中的理性。审读心理的成熟度、主客观条件、情况的变化必然影响着审读注意和审读情绪。它随审读者个人的自控心理状态表现出不同心理反应。在期望心理的左右下,最需要保持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这就必须培养起一定的审读意志。审读是编辑最经常、最重要的案头工作。无论是在纸面上还是在计算机上,终年几十万甚至逾百万字的审读工作量总是要完成的。在紧迫中面对堆积如山的稿件,巨大的压力与心理负荷随之产生。审读的过目方式不同于通常的阅读,阅读时的目力是跳跃式的,孰快孰慢关系不大,影响也相对有限,速度要比审读中的“读”快上许多倍。读者的阅读心理状态一般是轻松的,是为了解、学习、愉悦、享受,至多是琢磨、揣度。审读者则不同,他必须从头至尾对稿件进行逐次“扫描”,一字一句,乃至一笔一划,都要细细分辨,同时还要联系到总体及稿件各个部分,往往一心要“多用”,因为把关人和传播者的职责要在此体现。易倦、烦躁、麻木、淡漠等消极心理情绪最易伴随审读而生,这就需要有顽强的审读意志。因此,要预先调适好心理的期望值,预先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以客观冷静的心态把握稿件本质与内涵,坚持从整体出发看待稿件的求实、求新、求异之处,这是在审读过程中坚定审读意志、平衡审读情绪、强化审读注意的有效做法。主动调整期望心理,有着普遍的社会意义,好的愿望未必在过高的心理期待中出现预期的结果。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就是以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超速发展经济的愿望为发端的,决策者的期望心理显而易见,作为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因为这种心理认知的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空前的大倒退,欲速则不达,反倒走向反面。对审读而言,建立相应的心理准备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否则由于期望值失衡,分散审读注意,干扰情绪,使原本的心理需求出现偏差,弱化了审读意志,甚至难以将审读认真地进行到底,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2、自惑心理人的心理状态复杂时,对已认识的事物犹疑不决,甚至把经反复论证、确认无误的结论推翻的心理。越是知识丰富的编辑,越易产生自惑心理。自惑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选择和判断事物的过程中,信息越密集、比较度越高、选择的参考系数越大,人的心理状态就会越趋复杂,越难以把握。出现犹豫、迷惘、左右为难的心理反应,出尔反尔,对已经认知的事物久议不决,甚至把经过反复实验论证、已被确认无误的结论推翻,这就是自惑心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精彩的一幕“空城计”,让我们充分看到司马懿的自惑心理,在那样的优势下,他猜忌、犹疑、举棋不定,错失了必胜的良机。虽然作者罗贯中的神来之笔,主要是为了突现诸葛亮的大胆、果断、沉稳和睿智,但我们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观察,不难发现正是“老谋深算”,了解了诸葛亮太多的信息,才导致司马懿产生自惑心理,决战中犹疑不决。在控制自惑心理上,司马懿反倒不如他鲁莽的儿子。自惑心理并不为编辑出版领域里所独有,而是一种广泛而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长期的审读过程中,编辑越是积累经验,越是知识信息丰富,就越容易产生自惑心理。产生错误判断的因素很多,自惑心理是很主要的一方面。自惑心理所导致的心理失衡和判断失误,从思维的角度去看,往往是在大量信息冲击之下,从发散转向收敛,呈一种自抑倾向。心理反应呈逆向发展,极易“越想越偏”,形成单向比较,在认知和注意方面都会出现偏向,盲目进行分析,甚至逻辑和想象也都被扭曲。在审读过程中,大量的稿件和有关的信息,实际上对审读者形成了相当的心理压力,保持清醒的记忆和信息应激的反应能力,是化解自惑心理的有效调适手段。3、定势心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以知识和信息不断积累为前提的,而编辑出版的社会分工就是将它们积累传承。任何在科学文化上的探索与创新,都不会离开前人的积淀,这样就形成了知识和信息的联系与继承。任何人、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都必然在继承之后,才能够发展和创新。历史的经验表明,对知识的继承有着天然的合理和当然的局限,一种科学或一门学科的知识,总是在它长期积累过程中留下它固有的架构和体系,从而形成“定势”。它既有能够充分反映事物客观本质的一面,是积极的;又有可能隐含着某种认知上不完整、不很深刻的一面,是消极的。比如,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逐步接近的。一个定律或一种学说往往只适用一定的范围,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较为正确。如果条件变了,或范围扩大了,就必须修改或推倒重来——形成新的认知。思维定势表现在心理机制上,就形成了定势心理。所谓“定势心理”,就是指对相应的事物已经预置了相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往往影响甚至决定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一般说来,按照一种预先限定的概念、印象、模式和倾向去认知现实、反映现实,带有强烈的趋向性。这种心理定势的负面效果,可能并可以干扰正常的感知觉,影响记忆的准确,分散注意力等。构成它的有两类:一类是发生过的经验,可以制约同类后继的认知程度,影响着方向和速度;另一类包括起着动力作用的心理因素,如情绪、兴趣、需要、个性、习惯和价值观等。诸多心理因素相配合,构成了定势心理的准备状态,对认知的组织整合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它往往以一种固定的倾向去看待客观现实,产生出“定势效应”。定势心理还可能让审读者感知麻木,视而不见。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可以说是千古绝唱,如果从几万首唐诗中精选出十首、二十首代表作的话,就应该包括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是这样一首代代传颂、家喻户晓的名作,直到历经千年之后才有人开始细细考辨它的诠释。“乌啼”,近现代以来都注释为“乌鸦叫”,“愁眠”,历来都看作满怀惆怅的心绪郁郁而眠。以“朦胧”“含蓄”“模糊”的意境去理解它。但是,无论如何从道理上也讲不通:那就是一般鸟儿(特别是乌鸦),夜里是不会叫的。还有,所谓的“对愁眠”,指的是对谁?一个人?两个人?等等。学界虽然也表示过疑惑,但终究没有个合乎逻辑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的两位编辑为此到枫桥一带考察,想探个究竟。经过询问当地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枫桥以西的数公里处还有座小桥,叫作乌啼桥,一百多年前坍塌了,人们渐渐忘记了它的存在。而枫桥对过不远处的一座山,古来就叫愁眠山。这样,一首咏景寓意诗的注释疙瘩解开了,人们不难体会到有静有动的意境。无独有偶,另一首极品唐诗,王之涣的《凉州词》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也被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提出可能误传的质疑。道理有二:其一,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河几乎可以说与凉州毫不沾边儿,大手笔的王之涣绝不会费此闲笔去东拉西扯;其二,作为物候学家、气象学家的竺可桢,深知自古以来在凉州一带常见冲天的龙卷风及沙尘暴,可以推断,当年王之涣不会看不到。因此,他认为,“黄河”乃是“黄沙”之误。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