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电视民生新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讲电视民生新闻中国电视新闻三次改革•一、《新闻联播》(1978年1月)“时政新闻”群或“国家新闻”群。•二、《东方时空》(1993年5月1日)•《焦点访谈》(1994年4月1日)•《新闻调查》(1999年5月17日)••“调查新闻”群或“深度新闻”群。•三、《南京零距离》(2002年1月1日)•民生新闻•口号:“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民本取向”•北京电视台《第七日》:“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安徽卫视《第一时间》“为劳苦大众服务。”•东方卫视《直播上海》“以平民的视角选取题材,以平民的审美趣味观察生活,取舍镜头,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方式进行报道。”一、民生新闻产生的背景•(一)民众需要、政治保障1、民生备受关注。2、政治保障。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设计了与民生问题相关的一切制度化建设。“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7年的“两会”,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12道民生难题被列为今年之重任,被称为“民生年”。(二)新闻报道改革的探索“国计”——央视“民生”——地方台都市报在地方新闻的探索上成绩和经验。二、民生新闻的特点“民生新闻”: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广大民众关心的事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体现新闻媒体对人们群众的社会关怀是一种以普通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一)传播理念:受众本位,以受众为中心颠覆了传统的“传者—受者”传播模式,确立了以受众为中心的全新理念。强调平民视角,民生内容,追求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利益和需要,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真正重视和体贴。(二)地域定位——立足本地更强调新闻价值的贴近性、接近性(三)内容定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后院篱笆原则”:(丹·拉瑟)当不能确定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伦敦黛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等事件的重要程度时,就设想一天结束后,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辽宁电视台综合频道《新北方》(2004年10月)辽宁电视台历经两年酝酿、全力打造的民生新闻节目《新北方》,挺进新闻大战的主战场。主打产品:个性张扬的民生新闻口号:致力民生新闻力量目标:成为辽沈地区新闻节目的领跑者。1、基本定位:晚报化的电视民生新闻杂志2、基本定义:更趋民主性的新闻姿态更人际更人性的新闻表达更民本更平民的新闻立场3、形象定位:向上——向上是《新北方》力量——新闻产生力量4、角色定位:公共知识分子5、基本目标:辽沈地区新闻传播的领跑者6、核心受众: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市民7、操作理念:内容为王的多层传播人际传播8、形态定位:开放式的直播开放式的结构9、内容定位:关注城市市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体现其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引导其利益诉求和生活趣味10、播出时间:辽宁电视台综合频道:每天18:30—19:30•辽宁电视台2套节目《生活导报》2006年1月4日定位“关注民生引领消费以人为本”。口号:“有事您说话”宗旨:尽我所能,为你所用•辽宁电视台青少频道《大海热线》全新民生服务类节目。体现服务性和贴近性,立足平民视角,突出亲民风格。口号:大海兄弟热心肠,一心一意帮您忙,有事您说话!宗旨:帮忙•沈阳电视台《直播生活》2001年口号:“直播生活就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四)传播方法的变革1、主持人风格定位——“说”新闻2、创新电视新闻编播方式(1)选择新闻的标准先地方新闻,后国内重大新闻,再国际重大新闻。(2)节目时长打破新闻节目半小时居多的传统,做足1小时。3、电视新闻叙述方式的创新(1)使直播成为常规,声画组合富于变化。(2)侧重展示过程、细节,大量采用人物的现场原音。(3)新闻体裁和文学体裁的特点融合。•4、吸引受众参与•招聘节目信息员、观察员提供报料.•发动市民拍新闻,“你拍新闻我播放”。•举行各种活动,创造与市民交流的机会《拉呱》齐鲁电视台2005年10月底一、在播报新闻时加入大量曲艺娱乐元素•捧角的设计•不同新闻之间的衔接,通过笑话、悬念、包袱等等方式把下一个连带出来。二、短信参与节目“拉咱家常话”这一环节通过短信的方式交流。•三、主持人主持风格的独特化《拉呱》节目主持人“小么哥”,很有亲和力,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小么哥”用济南话,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四、《拉呱》点评个性化三、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反思•(一)媒体“越位”•(二)新闻恶俗化•(三)客观精神的失落•(四)同质化严重四、关于民生新闻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姜红教授的论文《意识、共同体、生活方式的建构——另一种观念框架中的民生新闻》(刊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第68-76页)当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框架——传播/接受另一个研究框架——仪式/共享詹姆斯.W.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如果说传播的传递观其核心在于讯息在地理上的拓展(以控制为目的),那么传播的仪式观其核心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凯瑞的精神导师约翰.杜威把传播视为“参与”、“共享”,杜威坚持认为是传播构建了共同体而不是共同体构建了传播。凯瑞特别欣赏杜威的一句话:“社会不仅因传递(transmission)与传播(communication)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凯瑞希望为美国传播学研究提供另一种研究思路和思想源流。•凯瑞的仪式/共享观,既是一种研究取向,又是一种研究方法。•姜红教授运用“仪式/共享”的框架分析“用‘仪式’联系‘共同体’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是把特定区域的老百姓召唤到一起的电视生活仪式、世俗化仪式、民间化仪式,它以非强制性的“共享”、“互动”“游戏”等方式,召唤地域化的文化共同体和民间共同体。•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观看民生新闻,比关注它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观看体认到一种“在……环境之中”生存的存在感,更体认到一种拥有共同文化家园感和仪式感。作为生活方式的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既呈现现代市民的生活方式,又在建构和塑造现代市民的生活方式。*从仪式角度看,受众收看民生新闻的第一需求并非接受信息而是观看自己的生活,观看并参与戏剧;从文化的角度看民生新闻的第一功能不是信息而是文化,其第一使命也非单向度的传递,而是对仪式的共享。关于民生新闻的“浅描”与“深描”浅描:一是自然主义的记录一是以局部描画代替整体深描:对特定时空场景下文化象征意义的诠释民生新闻深描并非仅指深度报道或者舆论监督,而是指对连接受众共通的精神层面的集体记忆、集体感受、集体意识的发掘和整合,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寻找,对共同信仰与观念的承继,对社会共识的建构,对城市精神的阐释。五、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一)公共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威奇托鹰报》主编戴维斯·梅里特•美国奈特·利塔新闻集团,总经理培腾•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Jay·Rosen教授《威奇托鹰报》主编戴维斯·梅里特•不满1988年的总统竞选报道而进行新闻报道改革:•1、联合当地的电视台进行了大量调查,并组织焦点小组讨论哪些问题是选民所关心的。•2选举前的每个星期日,该报和电视台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报道。•3、安排人们去报馆办公室进行选举登记•4、给十万名非订购者分发简明易懂的选举指导•5、为成年文盲开办扫盲学习班。美国奈特·利塔新闻集团总经理培腾•1988年,发起消费者至上的运动。•1989年,培腾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公众与社区生活的接近性与他们的报纸阅读倾向之间存在相互关系。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Jay·Rosen教授他认为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他的建议:新闻从业者应该根植于社区的社会网络之中为公众服务。•90年代初,公共新闻事业正式提出。•1994年,公众新闻事业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据麦迪逊大学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在1994年~2002年间,至少有1/5的美国日报,也即至少322家,已经尝试了某种形式的公共新闻活动,总体上都取得了积极效果。(二)公共新闻的发展变化1.报道领域的变化1996年之后,更多的公共新闻项目转向社区问题,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是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大规模社区商谈和讨论。第二则聚焦于特殊的社区问题。2.报道方式的变化•(1)与公众互动手段的发展•首先,发起了各种形式的论坛:包括圆桌会议、市政会议、焦点小组、特别行动小组和非正式社区讨论等。•其次,调查手段受到重视。•另外网络作为互动手段更多地被应用。•(2)公共新闻报道中叙事框架的变化•展现了一种解释性框架•显示了一种问题解决框架(三)公共新闻事业的定义和特点1、媒体角色的转换“在这些活动中,媒体已脱离了单纯信息发布者的角色:我们不放弃守门狗的角色,没人想放弃这个角色,同时还要承担导盲犬的角色。”2、制订长期的报道计划前期准备----扩大影响-----解决办法3、平民化公共新闻事业主张以平民百姓为新闻来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由他们决定时下的报道热点。4、集结多个媒体的力量共同出击5、有明确的目的报纸如今不仅要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还要告诉你对此应当做些什么,以得到正确的结果。比如:《夏洛特观察报》与该市电视台WSOC)TV一起发起的针对该市两名警员被歹徒枪杀的一项公共新闻计划。该项目还获得了同行的注意,并获得普利策公共服务奖提名。公共新闻事业所引发的争议:1、新闻工作者直接参与新闻事件并担任组织者的角色是否恰如其分。2、多家媒体联合进行报道会剥夺受众听取听取多方意见的权利。3、完全由公众来决定哪些是重要的社问题并不明智。4、公民新闻事业在运作中的变质。六、“公共新闻”之于“民生新闻”:理论借鉴的可能性•1、新闻选材:折射公共话题,激发公众参与。•2、报道方式:主动介入受众生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媒介不仅是公共事件的报道者,还是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媒介在提供多种声音兼容并蓄、良性互动的公共平台的同时,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思考、评判和引导。•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2003年10月28日)每晚18点开播。1860宣称走出了一条比民生新闻更为宽广的道路,正式打出了公共新闻牌:我们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我们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我们创造公共新闻话语,我们搭建社会和谐的公共平台。•《解读高房价》系列•《关注高考》系列•《假币调查》系列等公共问题•《巧用分时电表,明明白白省钱》•《如何使用医保卡》•《签购房合同给您提个醒》•《公积金集中还贷》•《闹市停车有窍门》•《水电气缴费更轻松》•《解析南京540元最低工资》•开播“法律援助”,在全省各地举办大型法律援助活动,•开播“律师在线”,接待群众咨询,解决法律问题。•2004年9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推行的省管干部人事改革“公推公选”。•《1860眼》选择对“发改委副主任”的选举进行卫星直播,并请专家进行现场点评。•通过电视直播、现场点评、录播、受众调查等多种方式,媒体积极主动介入社会公共生活。七、从公共新闻到“公共新闻与参与式新闻”•博客(Blog)、维基(Wiki)、聊天室、留言板等新技术的推动,参与新闻在近几年繁荣兴旺起来。•参与新闻的典型案例:2000年2月22日韩国记者吴延浩成立的网站ohmynews.com。•座右铭:每个市民都是报导者•EveryCitizenisaReporter。•如今该网站已由一个4人小组壮大为53名全职人员,市民记者由700人增至26700人,被公认为成功转变韩国保守政治环境的旗手。•博客:•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博客网站发布了大量目击者的亲身经历,成为传统新闻媒体的消息来源之一。•在伊拉克战争之前,BBC,恳请读者们上传数码相机和照相手机拍摄的照片,然后从中精选几张发布在它的网站上。•据统计,美国网民中,约有7%建立过自己的博客,约有20%常浏览博客网站。•2003年7月,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迪安在个人博客上作为访客留言长达一周时间,在随后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数十位博客与主流媒体的记者们共聚一堂,这成为一个新标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