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媒介批评的标准思考1:关注灾难报道•◆媒体的进步体现在哪些地方?•◆什么才是地震报道的主角?•◆如何看待报道中记者悲情式的表达?•◆人本价值、新闻价值孰大孰小?•◆公众的知情权与被采访者的保护如何平衡?•◆地震报道是在见证还是在消费,是记录还是闯入?•◆如何看待救灾典型、英雄报道?•…………思考2:关注电视娱乐选秀•不完全统计,2013年有29个真人秀节目在央视以及地方卫视轮番登场。这的确为草根们提供了更多的成名机会。但是,选秀节目发展到现在,什么歌手没出现过,什么形式没出来过?•还能拼什么?各大卫视显然将宝压在评审身上。从最早的柯以敏、黑楠、夏青到第二代的包小柏、伊能静、庾澄庆们,再到现在的罗大佑、陈奕迅、郑钧这批“3.0版”,评审不仅要会唱、会说、会演,还要讲求跨界——瞧!“影后”章子怡都来选歌手了!•本周一、二,即将在5月19日开播的东方卫视真人秀节目《中国梦之声》(以下简称《梦之声》)进行了成都站选拔。在章子怡、郑钧、罗大佑、陈奕迅联审的《中国最强音》惨遭口诛笔伐后,《梦之声》的四位评审要如何突围,才能不负“《美国偶像》中国版”的名号?•人民日报海外版4月26日7版刊出《综艺影视让位突发事件——当娱乐暂停,卫视还可以做什么》一文,海外网同日转载。文章指出,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的12小时内,全国多家地方卫视播出了自制新闻直播节目。•文章提出,在娱乐节目轻易就能占领电视荧屏的今天,新闻节目有逐渐萎缩的态势,但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什么是电视媒体的竞争力,需要重新考量。这一报道引发网友热议。•原文摘要:•灾难面前,暂停娱乐,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电视台的考验。•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牵动着众人的心,各电视台纷纷暂停综艺节目、影视剧,为直播芦山地震报道让路。•据记者粗略统计,地震发生后的12个小时内,全国33家上星卫视中,有包括东方、宁夏第1财经、湖南、北京、湖北、四川、深圳、江苏、浙江等多家卫视播出了自制灾情直播节目。•此次地震灾情的直播,东方卫视的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8时02分发生地震,8时20分便开始进行直播,是全国第一家直播地震新闻的卫星电视,早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近1个半小时。•………………•对于国内荧屏众多的各种选秀节目,如何看待?•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人们感受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媒介批评作为批评者的主体行为,不是主观地、随意地做出肯定或否定,而是用一把客观尺子把握批评的出发点和击节点。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新闻现象作出评断,才能达到批评方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对媒介产品及媒介(人)的行为实施批评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掌握媒介批评的标准和方法,是成功批评媒介的途径。一、媒介批评标准的重要性1.衡量媒介品格2.反映社会文化3.引导媒介行为•由于批评对象以及媒介作品的多种多样,它的价值也表现在不同的维度之上,因此,对媒介的批评也绝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标准,它必然也是复杂多样的。再加之批评者所处的时代及他们自身的政治和认识立场,他们所持的标准也会不一样,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能奢望能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能一网打尽所有媒介作品的万能的批评标准,这是讨论批评标准时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前提。•雷跃捷:《媒介批评》观点(P13-17):•求知——分析和阐明大众媒介所创造的价值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指导并解释生活的意义。•求真——对媒介所传达的意义不予全盘接纳,而尝试去解释或再创造原作者所提供的意义。•求善——以否定性的思考、意识的启蒙、现状的改变,透视媒介中的物化关系,激起受众的独立判断能力,以避免论文商品化媒介下得牺牲品。•求美——批评家从审美的角度应该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的通俗、贫乏、模式化、平面化、麻醉大众意志等弊端,指明商业社会大众文化导致大众审美情趣低俗的危害,为大众文化“祛媚”。•教材: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将文学批评的“意向”概念引进到新闻批评中,对记者的报道和媒体行为的意图、目的作出合理的解释和评价,是新闻批评的首要标准。•标准(一)、意向标准•◆作品要具有真实性1.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实;2.真实揭示事件发生和变动的原因;3.真实描写环境和人的形象及心理特征;4.真实暗示某一具体事实与全局的关系。•◆坚持教益标准•1.肯定真善美,否定假恶丑;2.推动和促进公平正义;3.升华人们的思想境界,推动人的完善。运用教益标准的要求:•不能简单地给新闻作品和媒体行为贴上道德标签;•充分肯定有益于文明进步的新闻现象;•指出新闻作品和媒介行为中的谬误或欺骗性。•◆是非标准是非标准的内容:1.媒体的立场和行为符合国家的利益立场;2.媒体的言论和行为、新闻作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重大的方针政策。3.新闻作品和媒介行为代表公共利益。•标准(二)、再现标准•◆选择事实的完美程度•◆形式表现思想内容的完美性•◆再现技巧的独创性•结论:媒介批评应该把对思想内容的评判和再现形式的评判有机结合起来。分析评价新闻的思想性和机智性,不能只用简单的意向标准衡量,而是把两个标准有机地联系起来。批评者对事实处理的巧妙性进行分析,既重视了思想内容的研究,也重视了形式的探讨。分析与批评媒介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1)新闻规律、专业理念;•2)职业道德、新闻法规;•3)社会、文化规范标准一、新闻规律和专业理念•(一)、新闻规律••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指出:“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思考:何谓“新闻传播规律”?•1、新闻要真实、迅速真实、迅速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2、新闻要有新闻价值•什么样的新闻才能引起一定数量受众的兴趣?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引起一定数量受众感兴趣,也可称作受众关注的素质。•中外学者以及新闻从业人员曾对新闻价值加以具体化,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人情味)是中外基本认可的五个方面。•3、新闻要客观•客观性的要点是要求记者以不偏不倚的态度选择材料;把记者、编辑的观点(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只报道事实,评论才发表意见。以确保新闻的全面、真实,同时也保证不同的意见得以公平地呈现。•(二)、专业理念•新闻专业理念主要体现为新闻专业主义,它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的独立地位。新闻专业主义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其目标是服务全体公众。•客观新闻学要求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同时,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客观新闻学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它的主要假定是,新闻事实是客观的,对每个人都同样有效;个人的意见则是主观的,对他人而言缺乏合法性。•新闻工作者对客观性的信念就是对“事实”的信任和对“价值观”的不信任,以及在新闻中对二者必须分离的承诺。•新闻专业主义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它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的媒体(及新闻)和作为宣传工具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服务和公众利益为基石的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是与市场控制和政治控制相制衡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陆晔、潘忠党,2002)•陆晔和潘忠党列举了五项基本原则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1)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任何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利或经济势力;•(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招聘记者•某报社招聘一名记者,考试题目为:假如你是秦朝一家报社的记者,请写一篇焚书坑儒那天的报道。•主编考后审卷,随意粘起一篇,题目为:“惊世屠杀心狠手辣”。他连内容也没看便撇在一边。•后面一篇写的是:“本报讯:今日有匪帮冒充官人屠杀儒士,焚烧书籍,殿下深感忧虑……”。•又看一篇,仅有四字:“今日休刊。”主编叹曰:“人才啊”!•最终该报社录取一人,其文内容:“本报最新消息:殿下昨日与京都知识分子代表畅游京都,随后举行了大规模的篝火晚会,聚会始终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标准二:职业道德、新闻法规•1、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材料:据新华社2008年4月22日报道,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近日就此发出公开信指出:“在中国新闻教育的课堂上,我们会让我们的学生阅读一百年前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创办者沃尔特·威廉姆斯撰写的《新闻记者的信条》这种充满着正义、善良和智慧的职业道德文献,我们也建议今天CNN和BBC的从业者们重温一下这个历史文献,领悟其中的精神,理解其中的原则,进而面对神圣的新闻职业道德,反省你们今天在专业领域的所作所为。”•《新闻记者的信条》一共有八条。•第一条:“新闻事业为神圣的职业。”•第二条:“凡与报纸所刊载文章有关的人,就其全部职责而言,均为公众所信赖的人。”•第三条:“思想清晰,说理明白,正确而公允,是优良新闻事业的基础。”•第四条:“新闻记者,只须写出心目中认为真实的事物。”•第五条:“对新闻压制均属错误,除非为国家社会幸福而设想者。”•第六条:“出言不逊者,不适宜从事于新闻之写作。受本身偏见所左右及他人偏见之笼络,都应该避免,绝不能因威逼利诱而逃避本身之责任。”•第七条:“广告、新闻与评论,均应为读者的最高利益服务。因此,一种有益的求真求实的观念高于一切。”•第八条:新闻事业应该“独立不挠,傲慢、权势均不能使其动摇。重视建设性、宽容性,而不取粗率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国务院1997年颁布•第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三条,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第四条,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第五条,保持清正廉洁的作用•第六条,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剥开色情的新闻自由外衣•(程瑞《亚洲周刊》2000年4月3日)•香港政府最近提出一系列管制色情刊物的建议,包括成立评审委员会负责刊物的评级,并规定报章把“风月版”封上胶套,禁止青少年购买。对青少年工作者和广大家长来说,这是迟来的甘露,但总算回应了社会多年来的呼声。一些设有色情副刊的报章辩称,这些专栏仅属“与性健康有关的文字”,质疑当局“压制新闻自由”。这是给色情披上新闻自由的外衣,迷惑公众,也迷惑国际舆论,但却瞒不过广大市民雪亮的眼睛。•香港高销量报章夹附色情版,轻易进入万千家庭,在全球独一无二。几份通俗报刊为求招徕读者,在副刊开辟色情小说专栏及“嫖妓指南”,对青少年荼毒至深。当局过去视而不见,其实是港英殖民政府的“阴谋”。如果说色情版式港人的权利,但为何香港英文报章却没有这种权利?保有中文的“黄”,而无英文的“色”,岂非咄咄怪事?•香港回归近三年来,媒体继续享有新闻自由,将管制色情内容与新闻自由挂钩,实属混淆视听……不仅侮辱劳伦斯的文学,也侮辱了读者的智慧。•报刊是社会公器,牟利之余更要负起码的社会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嫖妓指南“的报章老板及编辑,难道会将这些”精彩版面“带回家,让自己未成年的子女细读吗?•2、新闻法规•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⑴.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主要是煽动罪和泄密罪。•⑵.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秩序,主要有以下内容:1)禁止传播淫秽色情内容;2)禁止宣扬邪教;3)禁止传播其他危害社会的内容(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恐怖等内容);4)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⑶.新闻传播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