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XXXX年增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年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表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工程领域):新闻与传播申报单位名称:西安工业大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表2013年12月25日填-1-一、申请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论证报告西安工业大学在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积累了十余年人才培养经验,坚持与行(企)业学产研的深度合作,注重“手脑并重”,顺应了当今新闻传播业“传媒与数字融合、人文与科技贯通”的大趋势,契合了社会和业界对新闻传播、数字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三大智识结构融通的新型新闻与传播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是本学科在广告与品牌传播、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技术等特色领域的积淀,已表明本校具备了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能力和条件。(一)需求分析与招生计划1.需求分析高级新闻传播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1)新闻传播业扩容升级的需求市场迅速扩容。据《2013中国传媒发展报告》,我国传媒产业自2007年以来年总产值增长率均高于13%,超过同期GDP增速。2012年传媒产业总产值为7600.5亿元,同比增长13.4%,2013年预计总规模将超过8800亿元。2012年中国广告营业额达到4698亿元,总体规模跃居世界第二,而其中因技术升级带来的新兴市场迅速扩容,引致传媒专业人才激增。产业技术升级。据《2012中国传媒发展报告》,2011年报纸电视占传媒产业市场31%,且逐年呈下降趋势,而网络及移动增值业务规模达到总体市场的42%(图1)。梅花网《中国报刊广告投放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为12.6%,近10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传媒业已进入“多屏合一”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新媒体人才缺口70余万。(2)新兴文化产业对新媒体的依赖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国家“十二五”规划把文化产业确定为战略新兴产业,2012图1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各行业市场结构(单位:亿元)-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占GDP3.48%,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5.5%,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06~2012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9.4%的比例持续增长,2012年达到500.7亿元(图2)。高速增长数字的背后,显示出陕西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升级隐藏的巨大人才需求空间。陕西“文化强”战略目标的实现,召唤文化安全意识强,具有娴熟传播技能、懂文化会经营的高层次传媒人才。文化传播平台建设的需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报刊及电子出版物、网站、广播电视及品牌企划等是进行文化传播建设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扮演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据估算,全国现有各种企业内刊22000余种,90%以上社会组织都建有网站,而适应这些组织传播及企业文化建设岗位的文化传播从业者成为新闻与传播人才需求增长的新一极。(3)陕西新闻传播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现有从业者技能单一化。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陕西报业从业人员1.3万,广播、电视从业人员1.89万,省内各新闻媒体采编从业人员约为5200名。业内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矛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强而文化储备弱;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媒体,从业人员文化储备厚而技术实力薄。难以适应媒体时代人才能力结构由单一化转向全媒体化的要求,亟需知识更新。从业者学历结构的优化。据《华商报》与《今传媒》抽样调查,陕西68%的从业者不具备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背景。2009年陕西新闻从业人员硕士生仅占2.62%,低于全国4.87%的平均水平。即使在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较高的报业和期刊业,硕士研究生仅占5%和20%(图3、4,数据来源:《陕西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7-2009)》)。另据2009年调研结果,52%的传媒业者认为现有知识结构无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多技能要求。综上分析,社会进步拓展了新闻传播高级专业人才的激增空间,而我校秉承的“传媒与数字融合、人文与科技贯通”的“多能型”高级人才则构成需求空间之主导。因之,我校增列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既可满足社会的广阔需求,也可助推陕西新闻传播业图22006~2012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3-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是实现本学科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陕西现有3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院校,年毕业生人数不足80人,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本专业学位点依托西安工业大学“以工学为重点,文理为支撑”的学科大背景,以技术、文化、市场为发展定位,谋求错位发展。2.招生计划本专业学位点拟设三个方向:广告与品牌传播、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技术。建设期间采用渐进增加的方式,第一年30人,第二年50人,此后稳定在每年60人。为保证计划顺利落实,将采取扩大有工作经验考生录取比例,为长期合作单位实行在职定向培养,对在校生试行优秀生推免制度,以及多层次奖励制度等措施。(二)培养目标定位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传播理念,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适应新闻传播业需要的多能性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进入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党政宣传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传媒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市场营销、文化传播等工作。2.未来五年发展规划(1)稳定招生规模,保障优秀生源未来五年,年招生规模稳定在60人左右,严格遴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重点保证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新闻与传播人才的教育需求。图42009年陕西省期刊从业者学历构成图32009年陕西省报业从业者学历构成-4-(2)突出实践能力,优化教师队伍通过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兼职、与合作单位共同承担项目、参加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具备前沿新闻与传播实践技能的任课教师比例达到80%。(3)深化校企合作,夯实培养基地在现有14家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增3~5个新媒体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已有优势,建立资源共享体制和机制,深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定向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完善校外导师聘任和考核制度。(4)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扩充知识信息资源新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用教室、实验室3~5个,年均购置新闻与传播专业相关图书资料2000册,购置TheJournalofCommunication数据库、CommunicationTheory数据库、美国电影学院电影目录数据库、ProquestArts数据库等。(5)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实现与能力鉴评衔接依托学校现有职业鉴定机构,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鼓励学生取得新闻采编、广播电视编导、广告策划师、广告设计师、企业文化师、公共关系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三)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采用与相关行业长效合作的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培育人才,突出特定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注重产学结合,提升职业能力。1.贯彻技术娴熟、能力多面的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熟悉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手段、掌握相应技能。从媒介融合多元视角分析,全媒体既涉及从业人员具体技术、技能的融合,同时涉及传媒机构自身文化、组织、经营的融合。因此,本专业学位点遵循技术、文化、市场融会贯通的全媒体理念,要求学生深入新闻传播专业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技术等的采集、输入、处理、加工、输出全过程,培养“善策划、精采编、通制作、懂经营”的实战人才。2.围绕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既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又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目标,较好协调市场对毕业生首岗胜任能力要求与增强学生发展潜力、岗位迁移能力之间的矛盾。通过特色与方向课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资质认证等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5-3.坚持学产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学位教育为中介,有效连接技术和市场,一方面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新型传媒产品、传媒理念、传媒经验等)带入业界,促进传媒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将业界的问题、矛盾、前沿探索转化为科研课题。主要路径有:①依托教学资源,搭建课堂教学实验平台;②借助校内资源,打造基础实践平台;③联合业界精英,构建高端实践基地。4.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釆取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努力打造年龄结构合理、学历职称层次分明、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并重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导师侧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学生中长期学习规划、课程选择、具体领域的前沿学习、毕业设计的选题制作等。校外导师由业界资深人士担任,侧重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四)质量保障条件1.师资条件(1)本专业学位点现有与行(企)业共同建设的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技能,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2)有具备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的专职教师27名,拥有陕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名,陕西省委讲师团成员1名;教授7人,副教授17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博士后经历6人);团队学缘结构多维,计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15所名校;均有新闻传播、广告营销、文化出版等方面的实践经验。(3)兼职教师21名,业界精英纷纷加盟,涉及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网络及新媒体、广告经营、公关会展等新闻传播领域,能够满足实施“双导师制”的要求。2.教学条件(1)课程体系完整,符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要求。(2)教学保障制度齐全,既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监督,也跟踪学生毕业后就业走向。-6-(3)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备,建设有多功能、跨媒体、可扩展的各类录播室、摄影室、图文采编室等教学平台。(4)专业领域纸质图书20万册,中文电子图书6.5万册,中文期刊258种,中文电子期刊832种,外文期刊16种。3.实践基地(1)现有包括出版机构、报社、电视台、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在内的校外实践基地14家,校内实习基地5家。实践基地数量充足,管理制度职责明确。(2)实践基地专家、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陕西日报社副社长、三秦都市报社社长薛晓燕,华商集团董事长张富汉,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董事长吕晓明,万达集团副总裁、万达集团武汉区总经理王战峰即为其中代表。(3)实践基地有全面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所需的场地和设施,能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提供保障。已开展形式多样、成果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与新闻出版机构合作,策划出版《延安文艺档案·音乐档案》系列丛书(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地方文化通识系列教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大秦风·陈忠实系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等;与广告公司合作,实施了西安地铁广告调研、《诗赋天汉·昆明池》宣传策划(西安沣东文化策划有限公司)等项目;与文化传播机构合作,开展了古礼复兴和民俗体验系列活动(西安长安风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易俗社百年纪念系列活动(西安易俗社)等。(五)特色优势1.以传媒技术能力养成为主线设置培养方向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崛起重组了传媒生态空间,技术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起着愈加显著作用,媒介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日趋丰富,影响愈加复杂,此态势下,传媒业需要大批懂技术、能动手的应用型多能人才。以工为主、文理支撑是西安工业大学办学特色所在,顺应技术因素的重要性在传媒发展中日益凸显的趋势,本专业学位点特别突出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实现,并将传媒技术能力养成确立为贯穿广告与品牌传播、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技术三个培养方向的主线。-7-2.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业已成熟人才培养以文化、技术、市场三位一体格局的需求为导向,构建复合多能型培养模式。理论教学部分,稳定公共基础课、调整专业基础课、凸显专业选修课,确保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基础知识的夯实、基本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部分,建立院内、校内、校外三级阶梯式实践体系。院内的教学实验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校内的作品竞赛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技能;校外传媒实践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行业胜任力。3.专业实践活动与把握学科趋势的研究相互促益本专业学位点组织实施了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自2005年陆续建立与陕西日报社、华商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