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一、《中国日报》的创办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中国日报》是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刊,1900年在香港创办。陈少白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日报》的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还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荼毒京津的罪行。在1903年拒俄运动中较系统的揭露了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中国日报》中的《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郑贯公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唯一趣报有所谓》。郑贯公——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在香港先后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报》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1900年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它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他们三人分别以“自立,自由,自强”的笔名发表文章,早期留日学生创办的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有——《国民报》、《江苏》、《浙江潮》、《湖北学生界》、《译书汇编》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发表在《浙江潮》——为留日学生刊物的发行之冠。《国民报》1902年5月由秦力山、沈翔云、戢元丞、王宠惠等人在东京创办,曾在第四期上发表章太炎的《正仇满论》。该文是革命派从正面批驳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除了报刊外,留日学生还印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特别是《革命军》被当时的《苏报》称为革命的教科书。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二、《民报》的创刊与革命报刊的大发展《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于1910年2月停刊。是一个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虽然该报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先后曾有多人参与编撰工作,像汪精卫、陈天华、章太炎等人,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三民主义”。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1、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2、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3、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此外,《民报》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值得注意的是它已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民报》的出版,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三、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四、《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民报》创刊后,为了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遂有组织有计划地主动出击,箭头直指保皇派报刊的“大本营”——《新民丛报》,在国内外的两派报刊之间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一)要不要推翻清朝政府——(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三)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四)要不要进行革命——关于革命是否会引起瓜分和内乱的论战从1905年到1907年进行了两年之久,最后《新民丛报》于1907年11月宣布停刊,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A.《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B.《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结论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而《新民丛报》所说的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只是推测,并无事实依据;C.《民报》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几个,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毕竟势单力薄。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报刊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2、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3、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4、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5、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形成1906到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和法令,主要有:《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等。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同年稍后,巡警部颁布了《报章应守规则》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一)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4、报刊禁载事项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三、国内革命派报刊的出现与“苏报案”1902年12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大陆》在上海创刊。主编戢元丞。早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就在上海问世的《苏报》在1902年后也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重要的宣传阵地。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苏报》——1896年6月在上海创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胡璋主持的阶段,为商业性报纸;第二阶段是陈范阶段,为保皇派立场;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由宣传改良、保皇转变为支持革命,1902年4月,逐渐成了蔡元培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担任主笔,言辞更为激烈。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苏报》案——我国近代著名报案。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上海的革命报刊有:《国民日日报》,由章士钊创办。《俄事警闻》,蔡元培等参与编撰工作,后更名为《警钟日报》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是《中国白话报》,由林白水在上海创办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白话报刊是《杭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1904年由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四、国内改良主义报刊的再生与发展《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京话时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1904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它于1906年3月29日第570号刊登了在“南昌教案”中被法国教士杀害的江召棠县令的遗体照片,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新闻照片之首。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东方杂志》——清末时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发展为综合性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该刊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分门别类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新闻、言论和资料。它于1948年停刊,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报——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葆贤主持。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第二节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报》对我国报业进步与发展做出的贡献:1、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发、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时评很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