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炎黄子孙在深爱这片热土的同时,也深深地迷恋这灿烂的文化。我们在感叹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地璀璨辉煌、智慧深邃、美妙绝伦的时候,更要考虑的是,我们该如何传承呢?中华文化是美的,要用美学的观点来欣赏她。丝绸的美丽华贵、瓷器的巧夺天工都是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与表达。古代能工巧匠所创造的旨在追求自然山水之美的园林,如人间仙境般令人陶醉;而皇宫大殿的雄伟与辉煌则是另一种壮美。此外,古代的绘画、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等等都是美学的产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华文化是智慧的,要将古人的智慧发扬光大。四大发明是中华智慧的代表,而《周易》、《孙子兵法》更是令当今多少人不断求索的智慧。最基础的汉字与汉语本身就是充满了智慧的语言,精练而意境丰富。古代文学大家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创造出多少旷世奇文,温婉的美丽与粗犷的情怀只通过诗词精练的文字便可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中的智慧更是令今人钦佩。中华文化是内涵丰富的,要挖掘文化中包含的丰富信息。一部《红楼梦》可谓是当时社会的小百科全书,书中随处可见当时社会的政治信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文化信息(琴棋书画、戏曲唱功、甚至不同层次人物在酒桌上的酒令等等有雅有俗,都是当时多种文化的表达)、经济信息(人物的服装配饰、家具陈设等等表达了当时手工艺的发展情况)。此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医药细节、宗教信息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对前人文化的解读和传承在中国历史的每一时期都没有停止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有关古文化的知识积累。我们应该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钻研创新的思维方式,敢于合理地挑战既有知识积累,还古人以真性情。但是,仅仅文化本身是不够的,传承文化的过程离不开对历史的研究。举个例子来说,在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家喻户晓的,莫过于李白望月思乡有感而发所作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近一个时期,这首诗引发了很多学者的争议。其一,是对其众多版本孰是孰非的争议,例如宋版还是明版之争;其二,是对其中个别字解释的争议,例如,对“床”字的解释至少有五种版本。事实上,有学者在文史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静夜思》至少有50种不同的版本,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代文人数次地收录编辑,最终形成了在我国广泛流传并被收录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这一版本—即明代版本。古诗流传的历史,也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这不是一个人的任意妄为,而是凝结了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而之所以有版本之争,正是源于对李白诗歌版本众多这一文史常识普及不够。对诗中个别字的解释,也应该参照历史知识,例如诗歌创作的背景知识、诗人的个人经历等等。因此,有学者表示,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化不仅仅是某些人的文化,而是历史的文化,对文史知识的普及非常必要。由此可见,我们要用美学的观点、智慧的头脑、缜密的思维来传承中华文化,对古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不断探索、创新、求真辨别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应该以丰富的文史知识为基础。引用“年年倚井盼,归堂采桑子,庭前醉柳花间影,桃叶流莺,低语韩凭,寄我江南木槿情,凌来老大三生饮,诗字连襟逢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倚井盼归堂就是说每年都站在天井那里等人回家。表达的是盼望的一种意境。东瓶西镜指厅堂的陈设。旧时,住家客厅堂前的长案桌上设置讲究“东瓶西镜”,即东边放一花瓶,西边放一面镜子,中放一时鸣钟,象征:终(钟)生(声)平(瓶)静(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