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党的领导人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党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等等的论述。2.交往: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3.交往方法:依靠了铁路、电报、巨大的工业城市、报刊和有组织的人民集会。4.精神交往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其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社会矛盾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5.世界交往思想:a人类社会的交往遵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b人们只有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最大量信息,通过新的传播技术,使得世界各地变得近在咫尺,那时人们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解放。c在世界交往的趋势下,不仅所有个体之间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而且各个民族之间也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d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护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6.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a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是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是东方从属于西方。b资本主义国家的卑鄙利益造成了许多民族的劫难、文化遗产的毁灭,但从宏观的世界历史进程来看,西方列强通过船舰利炮的扩张使得现代世界的普遍交往、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得以迅速的来临。7.工人阶级没有祖国:a工人阶级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被剥削阶级,没有的到国家的保护;b工人阶级只有冲破国界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8.电报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电报等交往媒介是人类的受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现代交往媒介的实质是科学和知识的力量,是人的治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9.“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实质:指的是资本利用并改进运输和传播工具,减少了用于两地间移动物品、人和信息的时间,因而空间距离作为资本扩张的限制的重要性也降低了。10.马克思预见到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的特点:a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b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过体力的支出;c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及其重要的资源;d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11.两种妨碍报刊履行职责的问题:a外部强权为它规定并非它自身的使命;b报刊内部工作人员摆脱自己应该履行的使命。12.变动产生新闻:事实的变动视为新闻的源泉和新闻的特征。13.新闻带来的信息势能:由于事实变动的时间、空间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因而即使新的事实或行动还未开始,已经传播过来的关于它们的新闻,也会带来一种信息势能,使当事的人们或感受到压力或感受到鼓舞,并引发实际的变动。14.新闻时效的原因:现代市场经济运动中“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冲动,直接刺激着新闻传播不断地以快速的时效克服空间带来的障碍。15.报纸传播新闻的特点—“有机的报纸运动”:a对专业新闻传播来说,新闻的时效与新闻的真实是一对矛盾,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而真实的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是困难的;b报纸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为各位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依时间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的总和,每篇报道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有误差,但是后面的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误差,c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的被揭示出来。16.报刊的监督职责:(马)报刊的首要职责,即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恩)首要职责即保护公民不受官员逞凶肆虐之害。17.新闻出版自由定义:每个人都可以不受阻挠地和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而发表自己的意见。18.衡量新闻出版自由的三个标准:a“不收阻挠”,指的是发表意见的渠道畅通;b“不经国家事先许可”;c所发表的应当是“自己的意见”。19.新闻出版法就是对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认可。没有关于新闻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自由领域中取消新闻出版自由。20.党报的党性: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再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21.衡量党性的四条标准:a党的纲领b党的章程c党的策略决议d“各国的无产阶级自愿联盟的全部经验”。22.“党的出版物的党性”的内涵:a观念上,把党的出版物视为无产阶级事业一部分。b组织上,党的出版物和著作家个人,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23.党内思想交流原则:“行动一致,批评自由”。除了行动一致之外,还必须最广泛地、自由地讨论和谴责我们认为有害的措施、决定和倾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我们党的真正的公众舆论。在没有号召采取行动的时候,可以对决以及其根据和各条规进行最广泛的自由的讨论和评价。24.“批评自由”的内涵:“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25.“争论专刊”制度:列宁要求由党直接创办争论专刊,目的是使党内争论纳入党的法权轨道,保证党的统一。出版争论专刊是列宁以实际行动落实他很早就提出的在党章上规定的给予党内少数派以发表意见的权利的思想,这同样是坚持党性的措施。26.四个“摆脱”:a“摆脱警察的压迫”,解决的是沙皇封建专制对出版自由钳制;b“摆脱资本”,解决的是资产阶级出版自由对资本的依赖;c“摆脱名位主义”;d“摆脱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27.面对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文化的繁荣,列宁也很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28.列宁提倡报刊通过介绍典型实例来指导经济建设。29.报刊的群众工作:a要求报刊了解读者,依靠广大通讯员办报;b除了要求建立党内系统的通讯员网络外,还提出建立“非党的通讯员网络”。30.对于广播,列宁完全强调宣传作用;而对于电影,则是宣传作用和娱乐作用。31.“傍着活事件来讨论”思想:即充分利用报纸有计划地组织思想讨论,达到传播某种思想、指导工作的目的。32.党报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工作。(毛)33.新中国成立后毛的党报理论:a报纸批评。要求报纸开展批评,不要怕批评;要开展好批评,批评要正确;党委要把这件事情管起来,党委不管就开展不起来(“开、好、管”方针)b百花齐放,百家齐鸣。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发展科学和艺术的方针。c新闻、旧闻、无闻。d政治家办报。提出“政治家办报”这一概念,以之作为反面的“死人办报”、“书生办报”、“教授办报”等批评性话语的正面概念。e党报的“五大作用”,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34.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毛)35.毛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论述:a强调社会主义的自由与资本主义自由的区别。B强调社会主义的自由只给人民而不给敌人。36.宣传成功的基石——党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毛)37.三种学习语言的途径:向老百姓学习语言;吸收外国语言中适用的东西;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38.三条改进文风的方法:a学习逻辑,使文章有一种内部的联系;b学习文法,使语句通顺;c注意修辞,使文章写得生动一点。39.文章的“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40.党的传媒作用的比喻:“桥梁”、“导线”,都不是单向传播,都是你来我往的双向传播,思想的表达较为全面。41.记者考察党的政策的三个步骤:a了解中央已经实行的政策是否正确;b已实行的政策已经不够,要根据新情况来修改政策;c脑子里原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在调查中新提出来的问题。42.有关传媒把握党的政策的论述:a从政策本身、宣传媒体两方面分析问题;b媒体的政策宣传要和实际保持一定距离;c深入的、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d处理好媒体与党委的关系。43.处理好媒体与党委的关系:a提醒报纸在与党委的关系上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服从党委的领导,另一种是完全依赖党委办报,不敢反映问题;b要把坚持原则性和坚持纪律性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服从党委领导,要坚持纪律性,一方面也要敢于向党委反映问题,提出意见,要坚持原则性。44.党领导的媒体以何种形式存在更方便:不做国家通讯社,当老百姓好。(刘)45.刘少奇新闻观的现实意义:a是在面临工作中心转移之时,要勤于独立思考,不是教条主义的守着旧有观念,而是善于根据发生的新情况,创造性的补充、发展原有的理论,并及时总结新经验,将经验转化为新理论;b坚持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象,需要采取灵活的策略,考虑改革体制;c对新闻工作规律的尊重。46.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观:a传媒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b新时期传媒经常性、基本的任务——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c党报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d在制度和法律上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e确定主要防止“左”,同时警惕右的反倾向方针。f关注传媒对政策宣传的把握。47.新时期务实的宣传思想:a宣传的指导思想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环境;b拿事实来说话,反对形式主义;c说话看风头、生搬硬套是不讲党性;d关注世界信息的沟通。48.江泽民关于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a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b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却中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力量;c坚持党性原则,就必须在新闻宣传中旗帜鲜明地坚持不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49.登什么不登什么要从全局出发:要以党的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局面的稳定、经济的稳定、人心的稳定。50.新闻宣传属于意识形态:新闻作为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主张。51.“四以”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52.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a大力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b大力提倡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c大力提倡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d大力提倡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53.打好“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54.遵循规律、创新观念和方法三个步骤:a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b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c关于媒体的议题,特别是排在前面的几个议题,往往对受众有较大的影响力。55.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56.提高舆论引导能力:a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b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情统一起来;c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d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趋势;e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培养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57.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58.如何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外宣传舆论力量: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及时准确的宣传我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不断增强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59.在《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中,首次在中办文件中使用“新闻价值”的概念。60.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