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1《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氏所创作的抒情短诗。非一时一人所作,大都产生于东汉末年。《迢迢牵牛星》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本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古诗十九首》语言朴素自然,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相思离别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情怀;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叙事言情反复低回,余韵不尽,对后世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历时很久huā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荣:犹“花”。xīn香气充满送达珍贵感受,感动诗文解读3庭中有奇树庭院里有一棵珍贵的树,满树绿叶,开满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引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4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前两句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棵珍贵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诗文赏析5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发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令人感到无限惆怅。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望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蕴含着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6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的。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7“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两句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描绘了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并引发读者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8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这一层意思并不是明白说出,而是留给读者去体会。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9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的人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10龟虽寿曹操1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作者简介12《龟虽寿》为东汉时期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13创作背景《龟虽寿》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龟,传说中的神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写作此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龟虽寿》最可贵的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离经叛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的空气。14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长寿终结,这里指死去jì骏马,好马lì马槽有气节有壮志的人人晚年停止指人寿命的长短仅,只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愉快诗文解读15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死亡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云雾飞行,但终究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旁,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使到了晚年,奋发进取的雄心也永不会停止。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16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哲理诗,有着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里以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都不能逃离“竟”和“终为土灰”的命运。诗人在这几句诗中,有一种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忧患意识。1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两句承上文之“暮年”,表明了自己渴望长寿的心愿,把激荡人心的诗情和对人生的睿思哲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18《龟虽寿》这是一首抒写人生哲理的咏志诗。曹操以神龟、腾蛇为例告诉人们,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19赠从弟刘桢20作者简介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代表作品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等。2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挺拔的样子形容风声多么凛冽、严酷固有的性质或个性诗文解读遭受严寒22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迎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多么强烈,松枝是多么刚劲!(任)严冬中冰霜严酷寒冷,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受严寒?(是)松柏天生有耐寒的本性。23诗文赏析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雄伟气象。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诗人也许觉得,与谷风相抗,还不足以表现松柏的志节,所以接着又加以“冰霜”的进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正”字又告诉人们,再看松柏,它却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这两句描摹冰霜,展示松柏,意态从容。松柏的坚贞志节,正显现于这一鲜明的对照之中。“岂不罹凝寒?”意谓:难道它没有遭受酷寒?然后归结到主题之所在:“松柏有本性。”读者于涵咏之际,恍可见到,那雄伟苍劲的松柏,还久久矗立在眼前。24——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25梁甫行曹植26作者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27创作背景曹植自曹丕篡位后,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28诗文解读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泰山下的一座小山气候不同不同艰难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妻子儿女行动的踪迹山林险阻之地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这里指自在地行走房屋29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内这里有雨那里刮风。艰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寄身在荒野之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奔走止息在山林险境。柴门内外多么萧条,狐兔在我屋里游走。30诗文赏析“八方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