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古代小说的欣赏方法;②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③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教学重点】从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教学难点】准确地把握黛玉的性格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红楼梦》序曲)花谢花飞霜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几句诗出自《葬花吟》,那你知道它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那个人吗?(对,它的作者就是世外仙姝、阆苑奇葩的林黛玉)学生回答后师板书课题:世外仙姝阆苑奇葩——林黛玉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个美丽的女子走进贾府、走进红楼梦,进而走进黛玉的内心。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以及所见到的人物:她先到贾母院,见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贾赦院,但没见着,又去贾政院,也没得见,最后回到贾母院,见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宝玉。那综合我们对黛玉的了解,老师为黛玉量身定做了小档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三、跳读识黛玉,建档案。昵称:林妹妹字:颦颦(宝玉送之)名号:潇湘妃子祖籍:姑苏爱好:吟诗作赋最喜欢读的书;《西厢记》家世:父亲林如海,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于黛玉十岁左右去世。生平: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后因父母双亡,便常住贾府,虽为寄人篱下2的孤儿,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视功名利禄,与宝玉相知相爱。但这一爱情最终被扼杀,黛玉泪尽而死,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形象:?那她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她的外貌、服饰、动作、语言等来赏析。四、细读析黛玉,概括人物形象。说到黛玉的外貌,作者花大量笔墨来写宝玉眼中的黛玉,那宝玉心理和眼中的黛玉是什么样的呢?课文中有一段黛玉的肖像描写,同学们找一下。既然这段描写是宝玉眼中的黛玉,那么请一位男同学来读一下。(一)、黛玉之外貌1、宝玉眼中的黛玉(请一位男同学来读一下):“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文字传达出了黛玉什么样的神韵呢?弱不禁风、多愁善感、楚楚动人我们一起来把这美丽少女演绎一番。这样一个灵气逼人的女子,在红学家王昆仑的眼中是精彩绝伦的,他曾经这样说道:“在林黛玉出现之前,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局部的林黛玉,到黛玉出现之后,所有的黛玉之才、之情、之貌都汇集于她一人之身。”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宝玉第一次出场时,给黛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二次出场宝玉又发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感慨,他们两人为何会同时有似曾相识、心有灵犀的感觉呢?对于这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黛玉的身世了,前世的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宝玉呢又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每天给绛珠草灌溉,绛珠草修成人形以后为了偿报灌溉之情,所以随神瑛侍者到凡尘,所以就有了他们的今生,也就觉得彼此好像见过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黛玉之身世----前世:(木石前缘)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遂脱去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报灌溉之德,故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积,趁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问及灌溉之情,绛珠仙子便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我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偿还得过他。”……(宝玉看黛玉)今生的相逢,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能改成这样吗?黛玉看罢,笑道:“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宝玉一见(黛玉),便大吃一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到如此!”为什么?因为女生,特别是黛玉,是非常含蓄的,不会说出来,更不会笑出来。是呀,两个人的神情3一个是存乎中,一个是发于外,一字之别凸显人物性情。曹雪芹可谓丹青高手,鬼斧神工。这样出色的女子为什么到现在才来泼墨描写她的外貌呢?这么半天难道大家对她没有印象吗?找找。2、众人眼中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众人看黛玉)只作初步勾画。众人是从亲友和长辈的角度看到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3、王熙凤眼中的黛玉:插入王熙凤出场影视片段“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熙凤看黛玉)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黛玉的气质不凡)王熙凤却从讨好贾母的角度出发,看到了黛玉容貌的标志和气派的不凡。作者两次提及却又大花笔墨描写宝玉眼中的黛玉这样安排有什么巧妙之处呢?作者两次提及给后面宝玉眼中的黛玉留下想象的空间,最后是由宝玉来发现黛玉的美,用了浓墨重彩让她的美在宝玉眼中绽放,只有宝玉才能真正读出黛玉的纯美。脂砚斋是评点红楼梦的权威,他这样评到: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终知黛玉是何等品貌。”总结:三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通过众人、王熙凤和宝玉的眼中的黛玉的描写,可以看出在写作中从描写方式看是?侧面描写,那么我们在写作时除了侧面描写还应该有正面描写,就连大文豪曹先生也不例外,那我们再从正面来欣赏黛玉,首先我们来看她的服饰。(二)黛玉之服饰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是怎样描写黛玉的服饰呢?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记写黛玉的服饰了?作者用这种方式更显她的素雅,纯美,已无需用外在的服饰来修饰了。(三)、黛玉之行动当然,描写一个人物,除了她的服饰,还有其他方面,我们就来分析有关她的行动描写。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不得了,“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忙起身接见”,称呼上她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一‘嫂’呼之”。4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四)黛玉之语言我们再来看一下有关她的语言描写。通过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得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五)黛玉之细节在对她的行动和语言进行描写的同时,也有对她的细节描写。一起来找一下。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士,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小结:通过对黛玉动作、语言、细节的赏析,作用:明白了其教养非同一般。因母亲早亡,又无兄弟姊妹扶持,尽管外祖母口口声声“心肝儿肉”地疼她,林黛玉却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待人处世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刚才从侧面和正面两个方面分析了黛玉,可以看出她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从这里,我们看出黛玉的形象是完美的,主要是作者从侧面和正面对她进行了描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把握好这些方面。《口技》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完善刚刚为黛玉做的档案。黛玉形象:美貌多情体弱多病有教养小心谨慎……五、赏读找美点虽然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但还是不能掩饰住她的美,她的美表现在三方面:美在外表出水芙蓉、病若西施、姣花照水、弱柳扶风(从侧面,通过王、宝、众眼中,看出她美在外表,那再用四字的词语概括一下)美在气质通身的气派、超凡脱俗(林黛玉不仅仅是美在外表,她还美在她的气质,那她的气质表现在那些方面呢)美在多才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补充:同学们,她不仅美在外表、美在气质,纵观全书,其实她还是一个才女。。。。这些诗句很契合她的实际。)②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③花谢花飞霜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六、审读评黛玉最后,同学们畅想一下,你眼中的黛玉是怎样的呢?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林黛玉。。。。我看林黛玉网友之黛玉黛玉吃亏就吃在做人太认真,什么都想开点,脸皮再厚点,那么可以活得好得多。林黛玉之灭,灭于她的性格,其做人还是失败的,能留下的就是那些如同她性格一样飘忽不定,又堪称绝唱的诗歌文稿。最终她有没有成仙倒不知道,只是林黛玉的性格还是不值得提倡。一点点哭闹,可以让男人觉得有情调,过分哭闹,必然让人厌烦。5——西山之水林黛玉给人的印象一般是病怏怏的,性格有点似云似烟,捉摸不定,本来三月艳阳天,不知道怎么地就会寒冬雪飘飘,属于易变且气量短小的人。如果说林黛玉之死是少了爱情而死,倒不如说是被自己气死的。但值得称道的是,也许是她这样的性格,才成就了她的诗才。林黛玉的诗可谓风格独特,清透飘逸,空灵入幻,让人始料不及。她的命运如她写的诗一样,起起浮浮,贯穿始终。——槛内人专家之黛玉补不完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脂砚斋评语才华飘逸之人,多有多愁善感之习惯,不可过分说林黛玉不好,人生是两面性的,终有失败的地方,也有成功之处。功过不能相抵,才会成就一个林妹妹的活灵活现。永恒的潇湘妃子,永恒的诗句。——胡适之美而不美善而不善一边是天然的、性灵的、一己的、洁癖的,一边是文化的、修养的、人际的、随俗的;或此或彼,偏此偏彼,时此时彼,顾此顾彼或顾此失彼,谁能完全逃出这二者的笼罩与撕扯呢?它们是作者对于人、对于女性、对于可爱可敬高贵美丽的少女的统一而又矛盾分裂的感受与思考,是作者的人性观、女性观、爱情观的精彩绝伦而且淋漓尽致的外化、体现。——《王蒙活说红楼梦》我之黛玉你的出现,红楼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你的归去,大观园荒寂如冢。你浅笑倩兮,夜莺掠过水面,荷叶上清圆的露珠碎玉般滑落湖面;你娥眉微锁,泪珠儿流进时间的河里,前世的柔情化作滔滔的江水。青春的容颜桃花般地零落成泥;泪眼看花花易落,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寂寞帘栊空月痕。悠悠红楼也只有你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此时播放枉凝眉(唱宝玉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磋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七、课堂小结《红楼梦》中有一句话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天我们也只撷取了其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在贾府里,我们认识了姣花照水、处处留心的林黛玉。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走进曹雪芹、走进贾府、走进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