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徐晓峰白河县中医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白河医院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何谓合理用药用药安全是合理用药的前提有效是合理用药的关键用药要求经济性意义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和花费最少的钱让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合理用药的关键点药品是一把双刃剑,药物用得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不但不能治病,还会影响身体健康轻者可增加病人痛苦、提高医疗费用,重者可能使病人致残甚至死亡。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避免和减少这种些情况的发生合理用药为什么如此重要遵循医疗原则——选的药是对的!!1)处方的药应为适宜的药物2)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3)正确地调剂处方4)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日数服用药物5)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依从性——漏服不能叠加,不能自行加减药合理用药的前提基本药物是从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类药物中经过科学评价而遴选出的在同类药品中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物。因此,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什么是基本药物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注意:婴幼儿例外。因为小婴儿体内脂肪、肌肉含量低,皮下或肌肉注射吸收较差,且风险增加。因此,婴幼儿肠外给药时应首选静脉给药合理用药总的原则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任何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而有些疾病不需要服用药物即可自愈例如流感,只要注意休息、戒烟、多饮白开水、保持口腔和鼻腔清洁、进食易消化食物,同时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一般5~7天即可自愈用药要遵循能少用不多用服药时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的各种成分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表现为效果的“相加”或“相减”,即疗效增强或无效。相应地,副作用也可能相加,危害身体健康用药要遵循能口服不注射口服用药比注射给药简便安全,易于被患者接受;缺点在于起效相对较慢,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症状打针输液的优点在于用药剂量准确,吸收迅速,见效快,可以避免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破坏;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越过了人体的天然防护屏障,容易引起很多副作用警惕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现已证实注射剂中存在不溶性微粒,这些微粒可能是经过各种途径(如在生产中或配药操作过程中)污染的微小颗粒杂质,另外,医院在配药操作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带入一些肉眼观察不到的微粒这些微粒不能被代谢出体外,可以在体内长期存在,可导致静脉炎、血管栓塞、肺栓塞和肉芽肿、热源样反应等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类型来选择给药途径,公认次序为:口服----皮下/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输液这不仅是为了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也是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合理选择用药方式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s,简称ADR)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ADR无法避免、不可预测ADR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药物都有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指的是合格药品,而且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任何药物无论是正常使用或非正常使用(如超量、误服等)都可能产生不良作用。药品不良反应既不是药品质量问题,也不属于医疗事故。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非处方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但长期、大量使用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使用,并需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要引起高度重视,应立即停药并及时调整医嘱。非处方药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药物不良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病因将其分为A型不良反应和B型不良反应。(一)A型不良反应A型反应又称之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dose-relatedadversereactions)是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和剂量有关,一般容易预测,其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如抗凝血药所致出血,苯二氮药引起的瞌睡。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过度作用均属A型反应;继发反应、首剂反应、撤药综合征等由于和常规药理作用有关,也属A型反应范畴。(二)B型反应B型反应又称之为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non-dose-relatedadversereactions)是一种和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难预测,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药物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均属B型反应。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临床药师或上级医师。合理用药前提——读好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是由国家核准的具有医学和法律意义的文书,主要包括警示语、药品名称、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与患者用药有关的内容,在用药前都应该认真阅读。在服药前不看或者看不懂药品说明书,就会给安全用药带来隐患。药品说明书有哪些关键信息“禁忌”是指禁止使用。某些患者使用该药品可能会发生明显的危害。说明书中列出的禁止使用该药品的人群、生理状态、疾病状态、伴随的其他治疗、合并用药等提示,均应严格遵守。举例:妊娠期发烧-阿斯匹林,禁用!因为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肺动脉高压及心衰。严格遵守用药禁忌“慎用”是指该药品不一定不能使用,而应该在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患者用药后应注意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停药,及时就医。举例:妇女怀孕期间虽然对维生素A、B、C、D、E、K等需要量增加,但过量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应慎用。微量元素中的碘也可能导致胎儿体内碘蓄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甚至会造成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良,引起甲减。小心对待“慎用”药品要严格遵医嘱,但医嘱的正确与否要医、护、药、技共同完成,医师的正确选择、检查科室的结果、临床药师对处方的评定、护理人员对医嘱的执行严遵医嘱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时,一定要按时、按量应用。不规律的服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给细菌带来喘息和繁殖的机会。一定要按照处方规定的疗程应用。因为抗菌药物完全杀灭或抑制细菌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没有按疗程服用,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疾病难以治愈。抗菌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抗菌药物应用总体要求1.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20%以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50%以下。2.检验科、药剂科定期提供细菌耐药统计分析及抗菌药物应用信息,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3.临床医生应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4.临床医生应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5.护士应掌握应用的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配制要求等,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用药后反应,并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规范留取和送验工作。6.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7.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菌药物费用支出。最有效地清除细菌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细菌发生耐药性方便用药效价比高抗菌药物应用目的(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我院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给药方案。(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征。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应参照致病菌药敏结果或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应用。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选择,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3.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4.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5.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6.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5)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所有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