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基础知识质量管理科徐冬清案例一:浙江中医院患者感染艾滋事件2017年1月26日下午,浙江省卫计委接到浙江省中医院报告,该院一名技术人员违反“一人一管一抛弃”操作规程,在操作中重复使用吸管造成交叉污染。导致部分治疗者感染艾滋病病毒,造成重大医疗事故。经疾控机构检测,确诊5例。处理结果:免去院长的行政职务和党委副书记职务,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党委书记的党内职务和副院长的行政职务;撤销分管副院长职务,免去其党委委员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撤销检验科主任职务;免去医务部主任职务;免去院感科科长职务。直接责任人以涉嫌医疗事故罪,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已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例二:血浆浇花2009年,一位网友将献血者捐献的、仍在使用期内的血浆兑入清水浇灌兰花,同时拍下照片上传至某论坛,显摆自己给兰花的肥料是“高蛋白的营养品”。其照片在各网站上引起大量转载,引发“自愿献血的血浆被人拿来做浇花肥料”的讨论。后经成都市卫生局调查发现,该血浆系本地一工矿医院输血科值班人员进行血浆报废时没有按规定处理所致,成都市卫生局现已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但其中暴露的血液管理漏洞却值得深思。案例三:“左右不分”案例案例四:腹腔遗留“纱布”、“压肠板”为什么说质量和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1、医院的性质决定的(健康不可逆)2、医改走向将强化质量的重要性3、医院稳定、和谐、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这条生命线强壮吗?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二、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三、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四、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五、病人满意度和医疗质量管理的创新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1、医疗质量的定义指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及能力、条件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及诊疗规范要求,给予患者医疗照顾的程度。2、医疗质量管理的定义指按照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医疗服务要素、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过程。3、全程医疗质量管理的定义全程医疗质量管理是指对从病人来院就医到离院后的整个医疗过程的质量依照设定的标准进行监控,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环节过程的监控。4、医疗质量的13项基本要素1.医院编制规模;2.人员结构;3.人员素质;4.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5.物资、器材和药品的供应;6.设备的完好和先进程度;7.医德医风教育;8.医院文化;9.医院地理位置、城市区别和交通条件;10.医院绿化环境;11.医院建筑的合理程度;12.医疗服务态度;13.医院卫生经济管理质量决策层(医院质量管理机构)指挥协调层(职能部门)质量控制层(质量控制办)科室层(科室质控组)操作层(医务人员自控)5、三级医院医疗质量分层管理的五层法结构二、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医疗技术标准医疗服务标准医疗管理标准1、医疗技术标准医疗技术标准是医疗质量标准的主体。可分为医疗技术方法标准和医疗技术操作标准两类:(1)医疗技术方法标准:包括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标准、治愈或转归判定标准、医疗事故判定标准、病历书写规范等。(2)医疗技术操作标准:包括临床、医技、护理、药剂等技术性操作要求和程序,即各种技术操作常规。2、医疗管理标准可分为医疗工作规则和医院管理标准。(1)医疗工作规则:包括各级医务人员职责、医疗工作制度和奖惩制度3方面。(2)医院管理标准【1】全面质量管理;【2】质量控制标准;【3】目标管理标准;【4】统计指标;【5】考核标准;【6】医疗收费标准;【7】设备管理标准;【8】院务保障标准;【9】医德医风建设标准。3、医疗服务标准医疗服务标准是指包括服务态度、服务技能和服务及时性等体现服务效果的质量标准。医疗服务标准可分为外在性和内涵性服务标准两类。(1)外在性服务标准【1】服务态度【2】着装仪表【3】语言艺术【4】服务行为的主动性(2)内涵性服务标准内涵性服务标准主要包括5方面:【1】医生首诊负责制。【2】选用对病人最有利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是衡量医生业务能力和医德医风的重要标准。【3】病人进行最佳护理:是医生、护士的职责标准。【4】预期的最佳医疗护理效果:是医疗服务效果的最终衡量标准。【5】病人满意度: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最高标准三、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环品管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临床路径管理1、全面质量管理(TQC)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实行“三全”管理,即实行“全员参加、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方法,其包括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范围包括10个方面:(1)人员素质;(2)技术管理;(3)专科管理;(4)服务质量;(5)环境质量;(6)治疗饮食;(7)医疗指标;(8)医德医风;(10)信息管理2、质量环(PDCA循环)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循环,是英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缩写。P(计划):从问题的定义到行动计划D(实施):实施行动计划C(检查):评估结果A(处理):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PDCA循环的特点:1、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推动大循环2、PDCA循环是爬楼梯上升式的循环,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3、PDCA循环是综合性循环,4个阶段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4、推动PDCA循环的关键是“处理”阶段PDCA循环的八个步骤:步骤一:分析现状,找出题目。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题目的意识、能力,发现题目是解决题目的第一步,是分析题目的条件。步骤二:分析产生题目的原因。找准题目后分析产生题目的原因至关重要,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多种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把导致题目产生的所有原因统统找出来。步骤三:要因确认。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题目的关键。步骤四:拟定措施、制定计划。(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步骤五:执行措施、执行计划。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步骤六:检查验证、评估效果。“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IBM的前CEO郭士纳的这句话将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的重要性一语道破。步骤七: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质量管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步骤八:处理遗留题目。所有题目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题目会自动转进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3、品管圈(QCC)品管圈(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品管圈在医院的发展中国台湾医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品管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08年率先在全国医疗系统引入品管圈活动。4、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DRGs(DiagnosisRelatedGroups)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比较先进的支付方式之一,称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是一种病人分类方案,是专门用于医疗保险预付款制度的分类编码标准。它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把病人分入500-600个诊断相关组,然后决定应该给医院多少补偿,超出部分由医院承担。世界各国开展情况5、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2016年12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发出《关于实施有关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下发1010个临床路径。2017年5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又更新发布202种临床路径。四、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制定了《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7月26日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主任会议讨论通过颁布,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分8章48条。在高度凝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做法,重点进行了以下制度设计:(一)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一是建立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确定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托专业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控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医疗质量管理领域的重要作用。二是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完善评估机制和方法,将医疗质量管理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建立医疗机构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上报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四是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体系。总结提炼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严格执行。(二)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重点环节。明确医疗机构是医疗质量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要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理顺工作机制。对门诊、急诊、药学、医技等重点部门和医疗技术、医院感染等重点环节的医疗质量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三)强化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进一步明确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医疗质量监管责任,提出医疗质量信息化监管的机制与方法。同时,在鼓励地方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激励机制的前提下,明确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涉及医疗质量问题的法律责任。五、病人满意度和医疗质量管理的创新1、病人满意度病人满意度测定的主要内容有:(1)医院质量与技术:包括医疗质量、护理质量、诊疗护理工作的及时和准确、门诊质量、急诊科质量、医院的技术水平;(2)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包括服务项目多、微笑服务、卫生宣教;(3)医院管理:包括处理问题的能力、医疗收费的合理性、检查和用药的合理性;(4)后勤保障工作:包括生活服务、方便服务、医院环境设施;(5)医德医风与医院文化:医风正、病人多2、现代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1)管理思想的区别:现代医院质量管理思想主要是全面质量经营,以病人为中心;传统的医院质量管理思想是临床质量管理,以疾病为中心。(2)管理观念的区别:现代医院质量管理观念是面向市场的开放管理和人本管理;传统的质量管理观念则是封闭性、训诫性管理。(3)管理方法的区别:现代医院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是全过程质量控制、动态管理、目标管理和主动管理;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则是事后控制、静态管理、检查管理和被动管理。(4)管理内容的区别: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内容是全过程、全方位的。与传统的质量管理内容相比,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内容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医疗全过程质量零缺陷的高标准作为质量管理的最新内容要求。3、医疗质量创新(1)质量管理精神与观念创新(2)质量管理战略与战术创新(3)质量管理思维与知识创新(4)质量管理人才创新医疗质量管理永远在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有道德、有理想、有能力、有技术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