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沈阳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高小菊内容摘要: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本文从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四个方面着手,简略的阐述了几点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关键字:儿童攻击行为家庭环境冷处理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别人东西(或玩具)、扔东西等方式,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对立和争斗。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属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攻击性为可分为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两类。有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敌意攻击,而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工具性的攻击。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理因素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导致先天性的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当幼儿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也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另外也有患有多动症的幼儿,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也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常常挑衅同伴,无故对同伴动手动脚,或突如其来的推撞、咬伤、抓伤同伴。当然,攻击性行为与儿童身体活动能量过剩也有一定的关系。(二)心理因素自卑、妒忌与骄横是幼儿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有的幼儿由于长期得不到成人的赞扬或关心,或认为自己笨、很丑,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妒忌同伴,于是,常常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等。有的孩子从小“唯我独尊”,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于是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三)家庭因素美国的两位心理学者杰拉尔德和帕特森通过观察攻击性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很相似――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他们把这种家庭环境称为高压式的的家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多为一成员迫使另一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在形成高压式交往的过程中,负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谩骂来还击。这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因父母不和、离异等原因而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不知道怎么去爱人,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与同伴交往的幼儿,也常去攻击同伴;有的家长教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使孩子形成了认为别人打他就可以打别人的错误思想。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行为;有一部分幼儿因父母忙于工作、学习,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老人对幼儿宠爱有加,逐渐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性格。(四)社会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一般而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应以正面疏导为主,而不宜再以刺激等去强化他的攻击性行为。具体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法有:(一)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愤怒。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爱怜之心。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二)引导孩子进行移情换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停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例如,可设法让他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讲座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三)帮助纠正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家长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机会。在家庭中,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必须要用充分的爱和时间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的环境气氛。改变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并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做错了事要坚持说服教育,不要用打骂的方法,不要让孩子看殴打内容的影视片,父母的表率作用是尤其重要的。(四)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提供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五)去除攻击行为的“奖励物”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打人就成为攻击行为的“奖励物”,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可以去打别人。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六)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把孩子关在房间里,让他思过、反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不会向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的攻击原型。如果把这种方法与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