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13.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p表示,单位分贝(dB)。14.光化学反应:物质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导致物质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强烈的影响化学物质的环境归趋和生态效应。15.生物富集:指生物从周围环境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16.外部性:指某一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读图:1.碳/水循环P32在水循环中,物质的主要贮存库是海洋。海水在太阳能作用下气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再以大气降水的形式降落到海洋和陆地。到达地面的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土壤水或地下水,一部分又通过地下径流流回海洋;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后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又进入大气;一部分从地面直接蒸发回到大气层;一部分通过地表径流回归海洋。进入海洋的水又经水面蒸发进入大气,如此往复循环,这就是水循环。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碳转化为生物体的组成部分,生物的排泄物或生物残体中的碳通过分解者又转化为二氧化碳返回大气,或是转化为化石燃料,通过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另一部分碳则通过各种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同时,二氧化碳又通过扩散作用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相互交换,这样就使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能够得到自我调节,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2.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P203波浪型:烟云扩散速度快,呈剧烈翻卷型锥型:烟云规则,扩散能力比波浪型弱,外形似椭圆锥。平展型:烟云垂直方向扩散速度小,水平方向上缓慢扩散爬升型:烟云下侧呈平直状,上侧出现湍流扩散漫烟型:上侧呈平直状,下侧出现湍流扩散3.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过程P86环境污染物可以从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复杂而巨大的影响。毒物进入人体后,机体通过代谢、排泄或蓄积在一些与毒性作用无关的组织器官里以改变毒物的质和量。当毒物剂量增加到超过人体正常负荷量时,机体还可动用代偿适应机制,使机体保持相对稳定,暂时不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即亚临床状态。如剂量继续增加,以致使机体代偿适应机制失调,便会出现临床症状,甚至死亡。4.外部不经济性的存在造成的市场失灵P250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者边际效益MB等于边际成本MPC,形成市场均衡价格P1和均衡的产品量Q1,但是由于外部不经济性的存在,生产者的边际成本MPC不能和边际社会成本MSC重合。(例如,一个纺织厂在生产过程中向河流排放污水,造成河流水质下降,影响了沿河的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水的使用,但这部分成本却没有计入纺织厂的生产成本MPC中,而从整个流域的角度看,其生产成本应包括全部的成本,即MSC(边际社会成本)。这样对于流域范围而言,其符合市场机制的生产情况应是生产产品Q,而不是Q1。Q1对整个社会而言是过剩了,并不是最优状态,这就出现了市场配置失效的状况,即市场失灵。)5.污染物去除最优水平P258图11-5(a)表示不同的污染物去除量,费用和效益曲线都随污染物去除量的增加而不同程度地增加。图11-5(b)表示污染物边际去除费用和边际去除效益曲线,边际去除费用曲线随污染物的去除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边际去除效益曲线呈下降趋势。当某一污染物去除量为X时,其净效益为该点对应的总效益和总费用之差。当污染物防治净效益最大时,所对应的污染物去除量X0即为最优去除水平,这时边际去除费用和边际去除效益曲线的交点的横坐标也为X0.因此,也可以说,边际去除费用和边际去除效益相等时,污染去除水平最优,社会净效益最大。简答、论述:1.环境类型划分原则、内容P5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目的(了解)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3.环境问题的实质P70其实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引起的问题,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忽视和不尊重。当代人类面临的所谓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和资源的枯竭,都是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与控制又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这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4.人工环境特点P45①人工化: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②多样化:起因于需求的多样化③脆弱性:人工化程度越高→自然环境比例越低→环境系统越脆弱(环境承载力与人类干扰强度之间的关系)④污染性:起因于物质代谢作用产生的环境影响。5.环境污染控制类型P338~340①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浓度控制是采用控制污染源排放口排除污染物的浓度来控制环境质量的方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预先推算出区域环境目标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再通过优化计算,将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指标分配到各个污染源。总量控制可分为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两种。②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末端控制是环境管理部门促进或责令工业生产部门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或对排污去向加以限制;全过程控制,源头控制,主要指对工业生产过程从源头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对生产系统的物质转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闭环控制。③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分散控制是以单一污染源为主要控制对象的一种控制方法,也称点源控制;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而建立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集中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6.水体的三种净化类型P16(1)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挥发、沉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只改变其物理性状、空间位置,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不参与生物作用。(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等。发生化学性质和物理上的变化,使水质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但不参与生物作用。(3)生物净化:生物净化是水体中的污染物在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通过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与毒性减弱以至消失。7.地表水质监测断面设置原则P285在水域的下列位置应设置监测断面,且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①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②饮用水源、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利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③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像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④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⑤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论述题1.各圈层在人-地环境复合系统中的作用P164大气圈:大气的存在状况直接关系着人类以及生物的存在和发展,在人地复合系统中,大气圈与其他圈层组成一个体系,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相互作用。大气圈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气体环境,也是人类的保护伞,大气圈各组分之间的精细平衡维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了这种平衡也就是破坏了人地复合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大气系统,人类和各种生物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水圈:在人地环境复合系统中,水圈的作用就表现在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是收支平衡的。水循环的收支平衡保证了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稳定。岩石圈:岩石圈是土壤和生命所必需的大量矿产资源和多种燃料的源地,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人类社会所需的80%以上的原材料和90%的能源均将取自岩石圈,因此岩石圈为维持人地环境复合系统提供了能源和驱动力。土壤圈:土壤提供植物生长繁殖,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源的重要源泉,人类对土壤的依赖性很大,是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基础。生物圈:生物和人类互为环境,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和生产资料的供应者,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应当存在和谐的依存关系。生物圈与人地环境复合系统中其他圈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使整个复合系统不断地演化和发展。通过能量和物质在各圈层内及圈层间的流动、交换、地球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才得以维系。2.影像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P202-206①动力因子:主要指风,湍流。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对污染物的扩散作用:整体输送和冲淡稀释;湍流,无规则阵发性搅动的气流,分为热力湍流和动力湍流。风和湍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起着决定的作用。凡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否则,会加重污染。②热力因素:主要指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温度层结是在垂直方向上气温分布,气温的垂直分布决定着大气的稳定度,而大气的稳定度又影响着湍流的强度,因而大气污染程度与温度呈结有着密切关系。③气象状况:主要是逆温,辐射和云。逆温指大气对流层的气温从总体上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逆温天气时大气异常稳定,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而造成大量积聚,使空气质量恶化,严重时形成污染事件。辐射和云对大气稳定度可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④地理因素:主要有下垫面(地形和地物)、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影响。气流沿地面流过时,与地形地物发生摩擦作用,阻碍了气流运动,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在山风和谷风转换期,风向不稳定,这是若有大量污染物进入山谷中,由于风向的摆动,污染物不易扩散,在山谷中停留时间很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海边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考虑海陆风的影响,因为有可能出现在夜间随陆风吹到海面上的污染物,在白天又随着海风吹回来,或者进入海陆风局地环流,使污染物不能充分地扩散稀释而造成严重的污染。3.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历史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