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4.1(a)、(b),在质量M=1kg的木板上有质量m=0.1kg的小雪橇。雪橇上的马达牵引着一根绳子,使雪橇以速度v0=0.1m/s运动。忽略桌面与木板之间的摩擦。木板与雪橇之间的摩擦系数μ=0.02。把住木板,起动马达。当雪橇达到速度v0时,放开木板。在此瞬间,雪橇与木板端面的距离L=0.5m。绳子拴在(a)远处的桩子,(b)木板的端面上。试描述两种情形下木板与雪橇的运动。雪橇何时到达木板端面?mMLmML图4.1(a)图4.1(b)解:(a)在第一种情形中(如图4.1(a)),雪橇处于匀速运动状态。雪橇与木板以不同的速度运动。这样引起的最大摩擦力为,它作用在木板上,产生的加速度Mmga,直至木板达到雪橇的速度v0为止。加速时间为mgMvavt000=5.1s在这段时间内,雪橇的位移为mgMvavS2220200=0.255m因此,雪橇离木板右端点的距离为0.5m-0.255m=0.245m雪橇不能达到木板的一端,因为这段时间以后,木板与雪橇以相同的速度v0一起运动。在木板加速期间,马达必须用力牵引绳子,但以后马达不能施加力的作用,它只是卷绳子。(b)在第二种情形中(如图4.1(b)),木板与桌面之间无摩擦。木板与雪橇形成一个孤立系统,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当我们放开木板时,雪橇的动量为mv0,释放后的木板具有速度v2,它由下式决定:mv0=Mv2+m(v0+v2)此式表明v2=0,所以木板保持不动,雪橇以同一速度继续前进。雪橇达到木板右端的时间为1.05.00vLt=5s2、长L的光滑平台固定在地面上,平台中间放有小物体A和B,两者彼此接触。A的表面是半径为R(R<<L)的半圆形轨道,轨道顶端距台面的高度为h处有一小物体C,A、B、C的质量均为m。在系统静止时释放C,已知在运动过程中A、C始终保持接触。试求:(1)A、B刚分离时,B的速度;(2)A、B分离后,C能到达的最大高度;(3)试判断A从平台的哪边落地,并估算A从B分离到落地所用的时间。解析:(1)(2)问常规,C至最低点时AB分离,考查C下滑至最低点过程:2ABBA2CCCABBACCv)mm(21vm21gRm0v)mm()v(m解得vAB=3gR考查C“上爬”的过程,对AC系统:gHmv)mm(21vm21vm21)v)(mm(vm)v(mC2ACCA2ABA2CCACACABACC解得H=43R,C距平台高度h′=h-R+H第(3)问物理思想较难:A虽做变加速运动,但AC整体水平动量恒定,整体质心....水平速度恒定......,且为vAC;另据题意R<<L,故可认为滑下的位移S≈2L…答案:(1)3gR;(2)H-4R;(3)左边,LgR3。3、铁块相对车运动的总路程;2、平板车第一次碰墙后所走的总路程。模型分析:本模型介绍有两对相互作用时的处理常规。能量关系介绍摩擦生热定式的应用。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动量分析还要辅助以动力学分析,综合程度较高。由于车与墙壁的作用时短促而激烈的,而铁块和车的作用是舒缓而柔和的,当两对作用同时发生时,通常处理成“让短时作用完毕后,长时作用才开始”(这样可以使问题简化)。在此处,车与墙壁碰撞时,可以认为铁块与车的作用尚未发生,而是在车与墙作用完了之后,才开始与铁块作用。规定向右为正向,将矢量运算化为代数运算。车第一次碰墙后,车速变为-v,然后与速度仍为v的铁块作用,动量守恒,作用完毕后,共同速度v1=Mm)v(Mmv=3v,因方向为正,必朝墙运动。车会不会达共同速度之前碰墙?动力学分析:车离墙的最大位移S=a2v2,反向加速的位移S′=121a2v,其中a=a1=Mmg,故S′<S,所以,车碰墙之前,必然已和铁块达到共同速度v1。车第二次碰墙后,车速变为-v1,然后与速度仍为v1的铁块作用,动量守恒,作用完毕后,共同速度v2=Mm)v(Mmv11=3v1=23v,因方向为正,必朝墙运动。车第三次碰墙,……共同速度v3=3v2=33v,朝墙运动。……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概括铁块和车的运动情况——铁块:匀减速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右→匀速向右……平板车:匀减速向左→匀加速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左→匀加速向右→匀速向右……显然,只要车和铁块还有共同速度,它们总是要碰墙,所以最后的稳定状态是:它们一起停在墙角(总的末动能为零)。1、全程能量关系:对铁块和车系统,-ΔEk=ΔE内,且,ΔE内=f滑S相,即:21(m+M)v2=μmg·S相代入数字得:S相=5.4m2、平板车向右运动时比较复杂,只要去每次向左运动的路程的两倍即可。而向左是匀减速的,故第一次:S1=a2v2第二次:S2=a2v21=a21223v第三次:S3=a2v22=a21423v……n次碰墙的总路程是:ΣS=2(S1+S2+S3+…+Sn)=av2(1+231+431+…+)(1n231)=Mmgv2(1+231+431+…+)(1n231)碰墙次数n→∞,代入其它数字,得:ΣS=4.05m4、边长为a、质量为10m的立方块置于倾斜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半径为a/2、质量为m的圆柱依次搁置成一排。物块与柱体、柱体之间、柱体与斜面均为光滑接触,但物块与斜面之间的摩擦系数μ=22/3。试求:系统保持静止时,最多可依次放置多少个圆柱体?解析:参见右图,若考虑质心平衡,滑动临界状态,φ=φm=43.3°。因N、G过O点,全反力R要过O点,其作用点Q必在A之右(因为43.3°<45°),故可判断——立方块尚未转动!(这段论证的意义在于:..........N.逐渐增...大时,方块是先滑后转,而非先转后滑,..................这点很重要.....)常规计算可得,此时N=3.165mg,合6.33个球的累积。(若常规计算转动临界条件,N=3.66mg,合7.32个球体之累积)答案:6个。(商榷:此题是可以改成翻转趋势在前——φm>45°?)5、如图9所示,车站有列车编组用的驼峰。将需要编组的车厢用火车头推到驼峰顶上,让它以极小的初速度(可以视为零)开始沿斜坡下滑,到坡底时利用道岔组把它引导到规定的轨道上和其它车厢撞接,实现编组。图中两节车厢的质量均为m,车轮与铁轨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斜坡高为h,从驼峰顶到斜坡底的水平距离为s1,A车厢从坡顶由静止下滑,B车厢原来静止在坡底处,两车撞接后不再分开(两车厢的长度都可以忽略不计)。试求:(1)A车厢到达坡底时的动能EK;(2)两车撞接瞬间的动能损失ΔEK;(3)两车撞接后,共同滑行的最大距离s。解析:解:(1)A下滑过程用动能定理,设倾角为θ,则:(2)A、B碰撞过程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前A的速度为v,则:,(3)A、B共同滑行过对系统用动能定理:。6、质量为m,自然长度为2πa,弹性系数为k的弹性圈,水平置于半径为R的固定刚性球上,不计摩擦。而且a=R/2。(1)设平衡时圈长为2πb,且b=2a,试求k值;(2)若k=R2mg2,求弹性圈的平衡位置及长度。解析:(1)参看图6,将圈分成n段,且令n→∞,每小段对应圆心角θ,θ→0,对于这一小段,受力xF=0即Gtgφ=2Tsin2而G=m′g=2m·g计算时应用极限xxsinlim0x=1(2)设长度2πb′,代入第(1)问的一般关系可得b′=R答案:(1)R2mg122)(;(2)不能在球上平衡。7、如图4-7-6所示,用一弹簧把两物块A和B连接起来后,置于水平地面上。已知A和B的质量分别为1m和2m。问应给物块A上加多大的压力F,才可能在撤去力F后,A向上跳起后会出现B对地无压力的情况?弹簧的质量略去不计。设弹簧原长为0l,建立如图4-7-7所示的坐标,以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则有01kxgm①取图中O点处为重力势能零点,当A受力F由O点再被压缩了x时,系统的机械能为)()(2102201glmxxkgxmEx②AB图4-7-6撤去F当A上升到最高处即弹簧较其自然长度再伸长x时,系统的机械能为)(21)(02201glmxkxxgmEx③A在x处时,其受力满足0)(01xxkgmF,以①式的01kxgm代入上式,乃有kxF④当F撤去A上升到xx0处时,弹簧的弹力大小为xk,设此时B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N,则对于B应有02gmxkN要B对地无压力,即N=0,则上式变为gmxk2⑤因为A由x处上升至xx0处的过程中,对此系统无外力和耗散力作功,则其机械能守恒,即xE=xE⑥联立解②~⑥式,可得gmgmF21。显然,要出现B对地无压力的情况,应为F≥(gmm)21。当F=(gmm)21时,刚好能出现B对地无压力的情况,但B不会离开地面;当F>(gmm)21时,B将出现离开地面向上跳起的情况。8、均质轮轴重量为P,半径为R,轮轴上轮毂半径为r,在轮毂上缠绕轻质绳经过定滑轮系以重物,各处摩擦系数均为μ,α角已知,试求平衡时重物的最大重量W。ABBABOFx0x0lxx0BA图4-7-7解析:参见右图,张力T过Q点之上,轮必右滚;T张力过Q点,无转动趋势,M点无作用,即可三力共点(引入Q点接触反力)解;T过Q点之下,轮有逆时针转动趋势,以O为轴,fR+f′R=Tr①ΣFy=0,即f+Tcosα+f=P②ΣFx=0,即f′=f+Tsinα③解①②③式即可。答案:若sinα>Rr,W=0;若sinα=Rr,W=sincosP;若sinα<Rr,W=r)1(R)sin(cos)sin(cosPR222)(。9、轻绳的一端连接于天花板上A点,绳上距A点为a处系有一个质量为m的质点B,绳的另一端跨过C处的定滑轮(滑轮的质量可以忽略,C与A在同一水平线上)。某人握住绳的自由端,以恒定的速率v收绳。当绳收至图示位置时(B两边的绳与水平线夹角分别为α和β),求右边绳子的张力。解析:本题考查圆周运动动力学。参见下图,为求法向加速度an1和an2,先看切向速度vτ1=cosv=)sin(v,vτ2=vtgθ=vctg(α+β),即有an1=av21,an2=bv22。左边动力学方程:T1-mgsinα-T2cos(α+β)=man1①左边动力学方程:T2-mgsinβ-T1cos(α+β)=man2②约束方程:sina=sinb解①②,经艰苦化简后,得T2的表达式…答案:)sin(cosmg+amvsin)cos(sin1)(sin)cos(2410、树上有一只松鼠,远处一猎人瞄准它射击,松鼠看见枪口的火光后立即(自由)下落,试求当子弹的初速度满足什么条件时,总能击中松鼠。解析:参见右图,令树高h,与人的水平距离为l。将斜抛位移S分解为0vt与21gt2的合成显然v0t=22hl,21gt2<h答案:速度v0>h2)hl(g22(其中h为树高,l为人与树之水平距离)。11、质量M=0.2kg的小球静置于垂直柱上,柱高h=5m。一粒质量m=0.01kg、以速度0=500m/s飞行的子弹水平地穿过球心。球落在距离柱s=20m的地面上。问子弹落在地面何处?子弹动能中有多少转换为热能?解:在所有碰撞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均保持不变:MVmvmv0其中v和V分别是碰撞后子弹的速度和小球的速度.两者的飞行时间都是01.12ghts球在这段时间沿水平方向走过20m的距离,故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为:8.1901.120V(m/s)由方程0.01×500=0.01v+0.2×19.8可求出子弹在碰撞后的速度为:v=104m/s子弹也在1.01s后落地,故它落在与柱的水平距离为S=vt=104×1.01=105m的地面上。1,3,5碰撞前子弹的初始动能为2021mv1250J球在刚碰撞后的动能为221MV39.2J子弹在刚碰撞后的动能为221mv54J与初始动能相比,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