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与媒介逼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道德绑架与媒介逼视1、道德绑架道德绑架就是利用大众的道德观通过舆论、评论、讲述等形式在精神上作用他人的行为。善意扭曲事实,新闻被道德所“绑架”(一)道德“绑架”新闻价值(二)道德“绑架”新闻真实(三)一种新闻职业道德的悖论:道德掩盖真相(四)道德“绑架”新闻客观性原则老人让小伙让座打对方4耳光后猝死谁在用道德绑架道德公交车上没让座遭掌掴、没让座遭老人暴打、没让座被群殴……等因让座引发的暴力冲突比比皆是,9月9日,郑州市一名老人因公交车上要小伙子让座位未果,怒扇小伙子4耳光,小伙子一下没还手,该老人或因激动导致心脏病复发,突然晕倒猝死在公交车上。让座被打,究竟谁在用道德绑架道德?9月4日下午,一武汉小伙乘坐801路公交车因没让座,遭到5名六七十岁的老人群殴;只因在公交车给老人让座时嘟囔了一句,沈阳29岁的女孩被老人家属暴打,当场受伤流血,鼻骨骨折。一起又一起的让座冲突,实际上是公众和社会对让座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把道德领域的让座要求理解成了法定的义务行为。让座本是一种传统美德,可如今,无论什么情况下,年轻人必须为老人让座,不让座就会引不满,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有力气打人,难道没力气站一会儿吗?让座只是一种道德行为,法律并没有相关规定,礼貌让座只是出于个人的思想品德而已,而非法律规定必须让座,公交座位没有特权!坐公交车的大多为上班族,他们工作辛苦,下班时很想坐下休息,却常常因为让座的问题而感到“纠结”,让座成为他们心中的一种“道德负累”。不让座还要被打,究竟谁在用道德绑架道德?道德的问题应该由道德来解决,但是现在却出现了混乱,原因在于传统道德的标尺已经模糊,而现代道德体系又不清晰,人人都站在道德的高处丈量别人,在自己的眼中,他人总是道德的矮子,稍有不如意,便是棍棒乱舞,耳光齐飞。当然,不让座本身并没有侵犯任何人的权益底线,虽然不堪鼓励,但必须允许发生。让座是美德,不是责任和义务,老人更不可倚老卖老,出手伤人,那是违法!2、媒介逼视陈力丹认为“媒体逼视”是由于新闻媒体对私人领域的过度公开报道,从而使得属于私人情境下的各种信息成为社会公开环境下的信息,而由于私人信息的公开放大,使得处于这个媒体创造的新信息情境下的被曝光者只能接受社会舆论无形压迫式的关注和期待,这对于被曝光者本人的隐私权是一种变相侵犯。这种行为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造成了大众传媒的功能失调,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上述对“媒体逼视”概念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强调是对私人领域的过度公开报道;其次,强调是对被报道者造成隐私权侵犯的行为。另外还有观点认为是否对所报道事件的发展及结果产生引导或决定作用。用眼神杀死你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即为新闻自由的宪法依据。在我国,新闻自由是新闻业为实现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依法进行采访、写作、发表、出版新闻作品,不受非法控制、约束的权利。它包括两个层面,对新闻记者来说,其采访、写作、发表新闻作品不受非法控制、约束,属于言论自由的权利;对于报社、杂志社、新闻社等新闻单位来说,是组织、出版新闻作品不受非法控制、约束,属于出版自由的权利。但是,自由不应是绝对的,法律在赋予权利主体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行使自由的必要限制。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从这两条重要的宪法原则,可以看出任何人或组织在行使新闻自由权的时候,不得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但是,我国法律中对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等权利的保护仍然不完善,在执法时,可操作性不强。媒体应当是事件的客观报道者,还是事件的参与引导者?媒体在这个事件的报道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谁在逼视?“媒体逼视”的主体是媒体,而媒体报道的执行者就是媒体的相关从业人员。媒体行使这种“逼视”权利的依据,便是新闻自由。媒体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不能代替行政部门行使惩罚权力,但媒体曝光却能产生舆论压力,对当事人具有强大的社会心理惩治力。媒体逼视往往人为制造出两个对立方。媒体总是站在“约定俗成”弱势的一方,理所当然的披着道德正义的外衣,给被鄙视者带来巨大压力,结果是被鄙视者做出了与媒体合意的选择,否则由“逼视”变成“逼杀”,无法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进行社交活动,甚者隐私皆无,危及生命。造成“媒体逼视”的最根本原因,媒体角色定位的偏差,媒体偏离了客观性、中立性的“航道”,不再甘于做事实的陈述者而成了事件的参与者,并最终干预了事件的发展进程。这不仅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规律,也不利于媒体朝着法治、健康的方向发展。在顺应“民意”的掩护下,媒体可以坦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丝毫不顾忌被报道对象的权利和感受。一家媒体的越位操作往往又引来众多媒体的跟风炒作,而不是联手抵制,新闻圈的生产策略在集体“庇护”下导演着一场场越玩越大的话语游戏。不可否认,有些媒体在僭越私人领域时的初衷是好的,但高尚的目的也不能成为不当手段的借口。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的“各司其职”,协调发展。媒体只是社会环境的“瞭望者”,其职责就是面向整个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如果越过了这个角色定位,成为私人领域的“逼视者”、“窥探者”或是“审判者”的话,即便是出于善良的愿望,也必然会造成社会生活的无序。戴安娜之死与媒体逼视与查尔斯离婚一年后,戴安娜与埃及富豪之子多迪·阿尔·法耶兹日益亲密的关系似乎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8月30日,这位不幸的王妃对一位英国记者说:“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爱情。结婚后,我将过一种真正的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就在6个小时之后,这位只想过普通人生活的英国前王妃,带着她的这一再普通不过的愿望香消玉殒了事发当夜,戴安娜与多迪在巴黎市中心的里茨酒店用过晚餐后,从后门溜出,以躲避在饭店前门守候的30余名狗仔队。他们不敢开自己的座驾,临时雇了饭店的一辆奔驰轿车仓皇离去。狗仔队们不甘罢休,立即发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摩托车在巴黎的街道上展开了追逐战。时间已是凌晨零点,戴安娜的车子驶入了阿尔玛地下隧道。夜里,地下隧道幽暗而寂静,车子打开头灯,加大油门,直奔尽头。突然,司机亨利·保罗一阵眩晕,方向盘猛地向左一扭,车子一个急转弯,直朝地下通道的墙壁冲去。“轰”的一声,车子前身重重地撞在了墙壁上。司机保罗和多迪当场死亡,戴安娜则昏了过去。在后面猛追的狗仔队被这一突发事件惊呆了。他们急忙跳下车,一边向医院打电话求救,一边拍摄现场。此刻是8月31日凌晨零点30分。十几分钟后,医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时,狗仔队还在抢拍戴安娜因受伤而痛苦万分的镜头,而处于昏迷状态的戴妃嘴里嘟哝着“我的天呐!不要骚扰我”。戴安娜被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急救,但终因受伤过重而与世长辞。在医院弥留阶段,她用极微弱的声音表示,死后把器官捐出,以完成她献身慈善事业的愿望。。1997年9月6日,20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的葬礼,600万人聚集在伦敦街头,手捧戴安娜生前最喜欢的百合花,表达他们的哀思。埃尔顿·约翰高唱《再见,英格兰玫瑰》,回音久久不息。戴安娜身后赢得了比生前更高的赞誉和更深更广泛的同情。社会上爆发了“媒体杀人”的争论,而英国民众对王室的不信任情绪也急剧高涨:不惜一切挖人隐私的新闻媒体和低级的阅读趣味受到了严厉的谴责;有人形容说,戴安娜之死及民众的反应,“犹如一记无情的耳光,打在了英国王室僵硬的脸上”。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