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_识文断字品味语言考点解说一、考查内容:本考点主要考查字词的积累与运用及品味语言的能力。要求能正确使用词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点考查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二、考查题型: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字词语义辨析;2、根据文段内容,推敲词语;3、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4、分门别类,归类词语;词性辨析;5、对词语或语句进行点评或赏析;6、词语巧对,品味词语的内涵之丰和语言的形式之美。三、应试策略:1、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准确理解字词,广泛积累字词,加强语感训练,凭借语感实现已有储备的迁移,对问题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3、点评或赏析语句可从语言的表现力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着手,如可以点评或赏析语言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文体的语言特点(娓娓道来的记叙;栩栩如生的描写;雄辩严谨的议论)等。(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考点示例一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1)、燕剪春风:(2)、鹰击长空:(3)、雁横烟渚:(4)、莺穿柳浪: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飞燕似剪,在春风中斜掠;雄鹰展翅,在长空中搏击;雁群排成阵式,在烟雾迷濛的小洲上空横列;黄莺掠过层层柳浪,在翠柳绿荫中穿行。把这几个画面想象出来,表示“飞”的意思的字也就一目了然。这几个字实际上表现“燕、鹰、雁、莺”在飞行中不同的姿态。参考答案:剪、击、横、穿。考点示例二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在一体的,绿树是人的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在一体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解题思路:本题重在考查对词语含义的辨析。解答本题既要联系文段,又要辨析词的含义,说明这个词在句中的作用。绿树是人的生命之源,与人密不可分。“交融”的意思是融合在一起,不可分;“交织”只是错综复杂地合在一起,可分。所以从语义的角度来看,是不能换的。参考答案:不能。“交融”指组合在一起,不可分;“交织”指合在一起,是可分的。用“交融”更能体现人的生命与绿树生命的密切关系。考点示例三雨的随想(节选)汪国真②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③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1、汉语的词汇是丰富的,同一种意思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请你给第②段加横线的“弥漫”、“浸润”、“镌刻”、“瓢泼”各更换一个更加平易的二字词。2、解释第③段中标点的“独”在句中的意思,并举一句你所学过的古文或古诗,要求句中的“独”与文中的“独”的意思相同。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对同义词的掌握情况,要求能根据语境置换词语。解答第一题时要注意,所替换的词语既要与原句搭配恰当,又要注意句意顺畅,与原意基本相符。解答时要抓住“情调、氛围、记忆、灾难”这四个词来理解“弥漫、浸润、镌刻、瓢泼”这四个词在文中的含义,然后筛选出与之相配的词来替换。解答第二题首先要理解“独”在文中的含义,这里当“只是”讲,然后从积累的古诗文中搜寻出与之意思相同且含有该词的句子。参考答案:1、酝酿(弥散、漫延、升华……);营造(制造、渲染、酝酿……)铭刻(琢磨、凝结、冲积……);制造(倾泻、咆哮、灌注……)2、“独”在句中的意思:只是、单是。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晋陶渊明独爱菊”、“独与老翁别”、“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考点示例四昆虫能使艺术家得到创作灵感,也能给我们的语言发展以启示。你积累了哪些有关昆虫的成语呢?请填写下面的阅读积累卡。阅读积累卡取材昆虫的成语成语的大致意思12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词语的积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昆虫的内涵,如蜜蜂、蚊、蝗虫等均为昆虫,然后列举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并解释其大意。参考答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飞蛾扑火、囊萤映雪、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茧自缚等。考点示例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妙之处。(1)、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2)、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解题思路:本题着重考查语言的品味与赏析。品味语句可从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形式等方面着手,也可从句中精妙的词语着手,结合文意说明句子或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第一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着手答题,第二题除从修辞角度答题外,还可以从“孕育”这一个动词的表达效果着手品析。参考答案:(1)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花的繁多、绚烂。(2)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丁香旺盛的生命力。“孕育”一词极富动态美,既表现了丁香花被严冬考验的旺盛生命力,又表现了它对未来的希冀。考点示例六请根据对仗句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与下联对仗工整。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改后: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解题思路:本题着失重考查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式之美。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字数相等,两两相对。解题时要把“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浓缩成与下联形成对仗的一句话。把“何必要三更才入眠”浓缩成五字与“莫过一日曝”相对,“五更就忙着起床”浓缩成三字与“十日寒”相对。参考答案: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考点精练(一)风与芦苇赵丽宏①微风中的芦苇姿态优美。柔曼妩媚,向世界展示生命的万种风情。微风啊,你是生命的化妆品,你用轻柔透明的羽纱制作出不重复的美妙时装,在每一株芦苇身边舞蹈。你把梦和幻想抛撒在空中,青翠的芦叶和银白的芦花在你的舞蹈中羽化成蝴蝶和鸟,展翅飞上清澈的天空。②微风轻漾时,摇曳的芦苇像沉醉在冥想中的诗人。③在一场暴风雨中,我目睹了芦苇被摧毁的过程。也是风,此时完全是另外一副面容,温和文雅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疯狂和粗暴,撕裂的绿叶在狂风中A,折断的苇杆在泥泞中颤抖……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是强大的入侵者对无助弱者的蹂躏和屠杀。④⑤暴风雨过去后,世界像以前一样平静。狂风又变成了微风,踱着悠闲的慢步徐徐而来。然而被摧毁的芦苇再也无法以优美的姿态迎接微风。微风啊,你是代表离去的暴风雨来检阅它的威力和战果,还是出于愧疚和怜悯,来安抚受伤的生命?⑥芦苇无语。倒伏在地的苇杆上,伸出尚存的绿叶,微风吹动它们,它们变成了手掌,无力地摇动着,仿佛在表示抗议,又像是为了拒绝。⑦可怜的芦苇!它们倒在地上,在微风中舔着伤口,心里决不会有报仇的念头。生而为芦苇,永不可能成为复仇者。只能逆来顺受地活下去,用奇迹般的再生证明生命的坚忍和顽强。⑧而风,来去无踪,美化着生命,也毁灭着生命。★1、请你给第③段A处填入一个恰当的动词。★2、精读第③段的内容,然后仿照第②段的句式补上第④段的内容,要求也要象第②段一样,用上一个比喻句。,。3、假设你就是微风,看见倒地无语的芦苇,无力地摇动着,仿佛在表示抗议,又像是为了拒绝。你会怎么问芦苇呢?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对芦苇发问。“微风啊,你是代表离去的暴风雨来检阅它的威力和战果,还是出于愧疚和怜悯,来安抚受伤的生命”?4、本文通过风与芦苇的描写,展示了生命的的魅力,如果将第①至②段内容概括为“风美化着生命”,那么,第③至⑦段内容应怎样概括?请你概括在下面(不超过七个字)。5、风在芦苇的生命中,扮演着两种角色,对这两种角色作者用了两个比喻,请找出。(二)大漠胡杨央视国际北方①自古以来,“弱水流沙”就谱写着悠远而凝重的塞外传奇。“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这是当年唐代诗人王维对弱水流域的真实写照。弱水沿岸红柳密布,芦苇浩荡。眼前河流清澈蜿蜒,远处胡杨千姿百态,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形成一道独特的大漠风景。偶尔有骆驼来访,羊群出没,吸一口水,悠闲地来回散步。它们都是弱水河最熟悉的过客,传递着来自胡杨树下的生命之音。孩子们嬉笑玩耍的声音,A了河弦的琴声。随着水波依稀荡漾,弱水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孩子们天真的向往,给了他无尽的遐想和空间。②前来西部旅游的人们,都由衷地赞叹胡杨的美丽。当一夜秋风,树叶尽染,你就再也找不到一片异色的斑点。它们或成片成林,或孤身守侯,都给你一种出乎意料的视觉享受。每当秋季,大片的胡杨林如潮如汐,斑斑斓斓漫及天涯,弱水河畔一片金色海洋,富丽堂皇美不胜收。一个严冬的考验,一个暖春的萌动,一个酷暑的煎熬,B。胡杨,用火一般的热情点燃了生命,点燃了沙漠。它那金光灿灿至纯至净的绚烂,把生命的光辉表现得淋漓尽致。你只有接受,接受大自然无穷无尽的描绘;你只能感受,感受大自然挥霍张扬的表现力;你只好享受,享受大自然纯洁、遥远的心境。③都说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其实,那不过是人们对它们悲壮生命的感情寄托。弱水尽头的居延海早已干枯,代之而起的肆虐风沙,正一步步掩埋着胡杨远去的身影。走进惊心动魄的死亡森林,一股严肃而冷峻的气氛扑面而来。一棵棵枯树苍劲淋漓,化石般地耸立着。僵硬的枝干伸向苍穹,在质问、在叹息、在挣扎、在求援。生与死的强烈对比,深深地震憾着每一位前来的参观者。的确,它们是英雄的树,选择了沙漠,就注定了它悲壮的一生。即便是死亡,也依然有一种不愿屈服的顽强。④生命,最终没有留住它们的声音,却留下了它们死亡的永恒。没有人能猜透它们的用意,在耗尽了悲壮的生命之后,却以这样的方式警世着我们人类的未来。★1、请结合上下文给第①段A处填入一个恰当的动词。动词:★2、请选取一个角度,对第②段中的“尽染”一词加以赏析。毛主席曾在他的一首诗中也用到了这个词,你能写出这句诗吗?“尽染”赏析:诗句:★3、结合第②段文意,看前面三个分句,在第②段B处补写一个合适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