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简介《农产品贮藏运销学》是研究农产品与储藏环境相互关联的一门应用技术,介绍农产品在储藏期间,不同储藏条件、储藏管理技术、环境条件对农产品生理、生化及品质变化的影响。该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32学时,2学分。特点:学时少,内容多,涉及面广。要求:上课注意听讲,人人有课堂笔记。考核方式与标准1、出勤考核(满分15分)迟到早退1次扣2分,病事假1次扣1分,旷课1次扣3分。2、平时考核(满分20分)在课堂是否能够认真操作,学习态度是否积极端正。3、随堂作业(满分20分)查看其作业情况是否满足要求,态度是否端正。4、课后作业(满分20分)是否认真完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5、结课论文(满分25分)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命题,考察其课程学习情况。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粮食的物理性质第二章粮食的生理性质第三章粮油的品质及其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第四章粮食储藏生态体系第五章粮油储藏技术第六章园艺产品储藏基础理论第七章园艺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第八章园艺产品贮藏技术参考书籍一、本课程的基本内涵㈠课程性质特点㈡课程研究对象㈢课程内容及学科基础2019/10/14㈠课程性质特点性质——应用性专业必修课,它是园艺学、农学学科的延伸,属食品科学与工程范畴。特点——专门研究农产品(园艺)收获后的贮藏保鲜原理、调控技术、商品化处理和运销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㈡课程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收获后的农产品(园艺),包括粮油作物、水果、蔬菜和花卉。2.对象特点:⑴为离体植物产品:它的生命活动在继续,且不同于植株体的生命现象;⑵新鲜农产品种类繁多,生理状况和营养成分差别很大,其采后生理特性和贮藏条件各不相同,具复杂性。㈢课程内容及学科基础运用采后生理生化的调控原理,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延长农产品的寿命,达到贮藏保鲜的目的。例:苹果气调贮藏、蔬菜保鲜运输等。1.课程内容:包括采前因素的影响;采后生理基础;采后生物技术;商品化处理;贮藏方式方法;贮藏病害的控制和运销技术等。2.贮藏运销学的作用意义⑴解决消费需求与园艺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区域性的矛盾;⑵贮运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园艺产品的采后利用程度和采后损失;⑶现代化的采后贮运操作体系是高效率的园艺产业的支柱。3.贮藏与加工的关系农产品贮藏加工是农业产品保藏和转化的重要途径,使之成为丰富多彩的商品,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⑴贮藏保鲜是利用生理抑制和环境控制技术延长新鲜农产品的寿命(有生命);⑵贮藏保鲜可减少农产品采后损耗,新鲜农产品既可以作为商品又为加工利用长期提供原料;⑶农产品加工是将农产品转化为食品或工业产品(一般无生命),丰富产品种类;⑷加工产品保存时间长,附加值高;⑸贮藏与加工业密切相关,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4.学习本课程涉及的相关基础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病虫害防治食品化学制冷工程、建筑学等二、农产品贮运业发展现状㈠农业生产发展概况㈡农产品贮运业的发展概况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㈣贮运业的发展对策和趋势(一)农业生产发展概况1.粮油作物种植业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为粮食产量持续大幅增长的阶段。6年期间,粮食每年产量增加了10254万吨,增长了33.6%,年均增长5.0%,达到40731万吨。第二阶段(1984~1998),为粮食产量在周期性波动中逐步提高的阶段。14年间,粮食产量增加了10499万吨,增长25.8%,年均增长1.7%,产量达到51229.5万吨。第三阶段为(1998~2003年),为粮食连年减产的阶段。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仅为43069.5万吨,较1998年减少8160万吨,减少了15.9%,年均递减3.4%。第四阶段(2003~2008),为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年增产阶段。2003~2007年,全国粮食增产7090.5万吨,增长了16.5%,年均递增4.1%。2008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2850万吨。我国未来粮食增产的潜力(1)中低产田改造的潜力(2)技术进步的潜力1994~2007年的13年间,我国粮食单产提高了16.9%。但到2006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平均单产分别仅及美国的81.4%、57.3%和56.3%。据有关方面的综合调查,我国农户产后储粮损失率约为8%~10%。每年我国仅农户储粮损失就达1500万~2000万吨,造成损失180亿~240亿元。(3)粮食品种结构调整的潜力实现粮食的供求平衡,稻谷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将会稳中有降、玉米、大豆和薯类播种面积将会稳中有升。(4)后备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2006年,全国宜农荒地3535万公顷,相当于当年耕地面积的27.2%。2.园艺作物表12000年中国及世界水果产量世界中国树种产量(万t)比率(%)产量(万t)比率(%)占世界(%)在世界位次苹果6012.613.192206.033.3736.691梨1623.93.56816.512.3550.281桃1322.22.91357.75.4127.051李812.01.78343.75.2042.321葡萄6242.613.70283.04.284.536柿子229.80.50164.42.4971.531核桃119.20.2630.00.4525.161板栗54.10.1211.80.1821.832柑桔10367.322.751178.217.8211.363香蕉5833.212.80521.67.898.943芒果2449.45.37256.23.8710.462总计45580.2100.006611.5100.0014.511全国水果总产量:8835.5万吨蔬菜总产量:5.6亿吨(1)产量稳步增长,质量有所提高。(2)栽培区域逐步集中,品种结构有所改善。(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水果贸易持续增长。(4)培养了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销售渠道较为稳定。发展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1)树种、品种结构不够合理;(2)平均单产偏高,总体品质和安全性较差;(3)采后环节薄弱;(4)组织化程度低。(二)果蔬贮运业的发展概况1.贮运业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至60年代末,主要是挖掘、整理民间果品贮藏技术,以防治贮藏病害为主,应用和发展了传统的贮藏方法。第二阶段,从1968年我国第一座水果专用机械冷库在京建成投产,到1979年第一座气调冷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果品贮藏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从1990年至今,随着水果生产量的迅速增加和产地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类库型的产地贮藏业。目前,全国果品总贮量近1200万吨左右,约占果品总产量的20%,其中冷藏量约800万吨。产地贮量约为销地的11倍。⑴技术装备较落后,贮藏量小目前果品贮藏量相对较小,贮藏量只占总产量的10%-15%,全国已有冷库3万余座,机械制冷占1/3左右,总容量达600余万吨,气调贮藏仅200余万吨,由于技术和效益等原因,气调库的利用率不高;尽管我国贮藏设施和规模发展很快,但还是远远落后于果品产量的提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增长需求;大部分果品还不能使用冷源车运输,无法实现正常的冷链运输和贮藏。(三)存在的问题与差距⑵采后技术落后、损耗大对果品贮前商品化处理重视不够,大部分果品是以原始状态上市,不分等级,没有包装,更没有预冷等采后贮前处理措施,再加上贮藏运输设施性能不完善,不能实现系统冷链流通等原因,果品在贮运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不能实现果品的真正价值。由于我国果蔬保鲜贮运能力严重落后,每年果蔬腐烂造成的损失超过8000万t,经济损失高达750亿元,占果蔬总产值的30%以上。“果蔬生产的大国,商品化的小国”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滞后我国果品贮运技术的研究与我国果品种植的品种、规模和市场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国际相比我们的研究还不深入,有很多领域还有待加强,由于管理和经费等方面原因,使研究工作与市场脱节,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果品的采后生理规律不能深入系统研究,也限制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⑷科研推广与流通体制不健全科研推广体制有待完善,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市场体系和民间组织体系不完善:发展趋势无污染的制冷和气调技术;与农产品保鲜处理自动化控制有关的光电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能提高农产品的耐贮运性,提高抗病和抗冷性,控制成熟和衰老,最终提高保鲜效果的转基因分子生物学技术;利于环保的空气放电技术和真空减压技术原子能辐射保鲜技术思考题试分析我国果蔬产品采后损耗大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可能造成流通中高损耗的原因:1.原料质量病虫害、内在品质、产地2.采收成熟度、机械伤3.商品化处理分级、保鲜剂处理4.包装运输包装质量、运输条件5.环境条件预冷、贮藏温度、湿度、气体成分虫害、鼠害、霉变、腐烂对策1.提高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2.规范采收和商品化处理质量;3.普及农产品预冷技术和冷藏条件;4.提高贮藏技术水平和运输销售保鲜水平;5.完善“冷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