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2.教育的社会属性(口诀:社会永独立)(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社会和教育共始终。历史性:不同时期不同点;历史继承性:不同时期相同点。)3.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宗教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4.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2015下】(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和体力劳动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知识分子,使人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3)文字的出现,有了记载和传递间接经验的工具,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口诀:全民多现身)⑴教育的终身化。⑷教育的多元化。⑵教育的全民化。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⑶教育的民主化。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6-12岁学龄儿童,根本任务:打好读、写、算的基础。)⑴特殊性。⑶义务性。⑵基础性。⑷全面性。2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8.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⑶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⑷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⑸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⑶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9.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⑵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⑷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10.教育与文化的关系【2015上】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⑴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⑵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⑷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11.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2)约束作用。(3)凝聚作用。(4)激励作用。第四节教育目的12.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⑴导向作用。3⑵激励作用。⑶评价作用。13.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2014上】(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五节教育制度15.现代学制的类型单轨学制、双轨学制、分支型学制。16.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第六节心理学基础知识17.遗忘的规律-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2)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3)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会遗忘了。18.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教材的性质;(2)识记教材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识记者的态度。19.提高记忆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420.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2015上】(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21.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22.良好性格的培养(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七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3.活动中心课程(经验课程)基本特征⑴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⑵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⑶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24.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号,学周安排等。25.基础教育课程(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6.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的调整(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5(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7.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2013下】(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8.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2013上】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分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29.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老师角色有哪些(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30.教师教学观的转变(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3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32.新课程的课程评价观(1)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2)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3)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4)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5)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6)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6第九节教师专业发展33.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34.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哪些方面内容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35.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哪些方面内容(1)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4)文化知识,指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36.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37.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2015下】《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包括:(1)师德为先。(2)学生为本。(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38.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9.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学生为本”。【2016上】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和健康快乐成长。40.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1.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第十节教育研究方法742.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第二章学生指导第一节个体的身心发展概述43.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2013上】影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