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优化的思考内容摘要:当前课改背景下每位教师普遍关注课堂教学质量问题,我们知道,一切都要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研究,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思考是学生要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并有学生的积极的参与进来,方能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兴趣主体性学生对生物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作为生物教师,为了能使所讲的知识被学生乐于接受,应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着手,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是为适应和改造未来的世界作预备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乐而为之,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与学是相互的、同一的矛盾体。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解决好这一对矛盾。首先是老师的“教”。在我们国家的这种教育体制下,“教”是很重要的,又特别是在中学(我想你也应该知道这点),无论是在时间的分配上,学生的兴趣上都是有限的。如何才能使初中生物课堂能优化,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在这里也作了些思考。一、努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2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之,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二、努力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起来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显然,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生物课堂教学也就突破不了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不落实,也就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落实是制约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瓶颈”。如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笔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三、抓住生活中的生物知识来教学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高度,让学生明确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生物教学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之中(而不是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和接触到与生物学相关的真实的社会问题,将生物学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使他们树立为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学的雄心壮志。在每一节生物课里,应尽可能的把社会问题或社会普遍关注的事引入课堂,并和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膳食的合理营养问题、烦人的“青春痘”问题、提高用脑效率问题、与性有关的困惑和烦恼问题、为朋友或亲人的疾病忧虑的问题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和生物课的内容有关,应成为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素材。例如讲食物和营养一类的课,可以让学生计算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讨论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膳食标准,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不仅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四、必要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不可少的“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的脑子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要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1世纪的学生更是思维活跃、观点新颖、富有创造力的一代学生。我们应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基础上,更多地把获取3知识的方法教给他们,教会他们学会观察,学会阅读,学会提问,学会思维,形成自己的一套卓有成效的求知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例如:在学习《植物根的结构》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仙人掌为什么可以治疗无名肿毒?为什么施肥过多出现“烧苗”?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些现象或者俗谚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如何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参考文献:1、梁雪峰,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