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A.原始社会末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故选B项。【答案】B2.下图所示装置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它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装置主要用于()A.灌溉B.制瓷C.冶铁D.纺织【解析】图片反映的供风装置的动力是水力,由此可知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其主要功能是鼓风冶铁,C项正确。【答案】C3.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解析】本题考查“工商食官”制度。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答案】B4.《汉书·张陈王周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材料大意:亚夫的儿子替父亲从工官的官署买了可以做葬器的甲楯五百套。雇来搬运葬器的人认为这活苦。亚夫的儿子又不给他工钱,雇来搬运葬器的人知道亚夫的儿子是使用不正当手段买了官器具,因为怨恨就向朝廷告发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亚夫。材料主要反映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没有反映出西汉的抑商政策和工官工场的产品技术、种类,故A项正确。【答案】A5.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C.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D.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解析】伴随着元明时期棉纺织技术的传播,社会对棉花的需求日益增加,“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反映了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答案】C6.2012年6月,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江西省仙人洞发掘出距今约有两万年的大陶碗碎片。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早在两万年前,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的结论。这一研究过程()A.推论有道理,材料不可信B.推论不合理,材料不可信C.推论有道理,材料可信D.推论不合理,材料可信【解析】题目中的信息为考古挖掘所得,属于第一手材料,因此材料可信,推论有道理。【答案】C7.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说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A、C、D与史实不符。【答案】B8.《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A.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B.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江西是全国制瓷业中心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用于皇室、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故A说法错误。由“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说明B正确。C、D从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答案】B9.《天工开物》记载:“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笄(算)计分寸桫(秒)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织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盖绫绢以浮轻而见花,纱罗以纠纬而见花。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天孙机杼,人巧备矣。”这段材料说明明代手工业()A.分工细,花钱多B.采用机器生产C.出现雇佣关系D.生产水平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民营手工业。材料是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描述的云锦织造过程。并且以“天孙机杼,人巧备矣”来赞叹其心思的精巧缜密,可见明代手工业生产水平高。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云锦织造花钱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采用机器生产,仍然是花楼机手工劳动,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反映出现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答案】D10.明代中叶以后,在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答案】D11.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从材料“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说明松江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又从材料中“从店中给筹取值”说明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明朝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有误。①从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B12.《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解析】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为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两项错误。从材料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说明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张瀚《松窗梦语》材料二: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张瀚《松窗梦语》材料三: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四: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何良浚《四有斋丛书》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什么特色?(2)指出材料二中毅庵祖的身份,分析其“家业大饶”的原因。(3)材料三、四中的“本”“末”各指什么?(4)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哪些重要的经济现象?【解析】本题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第(1)题由“四方咸取给”“必走浙之东”等信息分析;第(2)题身份即机户,原因紧扣材料分析;第(3)题古代以农为本,工商为末;第(4)题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说明。【答案】(1)纺织业发达,发展成为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2)早期资本家(机户)。转换行业,采用新兴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3)本:农业,末:工商业。(4)商品经济发展,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工商业著称的城市在江南兴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二: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成就。第(1)问,回答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特点即可;第(2)问,从材料中“主导”“专业化”“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等信息总结即可。【答案】(1)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2)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专业化工商业市镇涌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