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提问技能一、提问技能的概念提问是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积极定向的思考而提出疑问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二、提问的目的1、提问可以刺激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例如一位教师为了教学生写作文抓特点的方法,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对学生说:“你们想一想,这个东西像什么?”2、提示矛盾,使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抓住问题的本质。例如在讲《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时,为使学生认识到狼残忍的本性,老师问:“狼为什么要吃东郭先生?”学生回答:“狼饿极了。”老师又问:“假如老山羊饿极了吃什么呢?”“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3、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并提问:“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1/2,对吗?”4、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得反馈信息。三、提问的类型(一)根据认知水平分类1、回忆提问(1)判别性的提问。(2)复习式提问。例如:学习《一粒种子》这篇课文前,教师先指导学生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分析课文前,提问学生:种子发芽的两个必备条件是什么?学生很快回答出:温度和水。2、理解提问(1)深入理解的提问。《秋天的雨》第2~4段便是这样,每段第一句话都是段的中心,句式相同,而且都用了拟人手法,这三段的首句依次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喇叭”。那么,学了第二段内容,便可以思考、推测第三段的首句是什么;或读了第三段首句,思考,进而写出第三段的内容,即扩展句。如果学生推测能力不强或写作水平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理解第二、第三段,让他们根据第四段的首句,推测,思考,进而写出第四段的内容。(2)对比理解的提问。例如:这么一只调皮、活泼、可爱的猴子,惹得甲板上的水手都笑了,为什么孩子却哭笑不得?3、运用式提问例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分析式提问例如:在讲《詹天佑》一文后可以提问:“这篇文章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来表现他是一个爱国工程师。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帝国主义的阻挠和自然条件的恶劣,这与文章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5、综合式提问《富饶的西沙群岛》,主要是按空间结构组织全文的:(总说)——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远景),详写西沙群岛的富饶,略写美丽;第23课是《美丽的小兴安岭》,学习此篇课文,便可以借助此前学习过的《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秋天的雨》、《颐和园》、《赵州桥》,特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知识经验及编者撰写的第六单元提示,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文题和第一、二段的文意,推测下文写什么和按什么顺序写。如果教师此前使学生懂得了按时间、空间、总分总的结构组织全文,懂得文题是文章的窗口,那么学生会比较顺利地推测出下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描写小兴安岭,主要是写美丽与富饶,并进一步懂得这类文字的结构主要是根据所写事物固有特点安排的。6、评价式提问评价式提问包括:(1)评价他人的观点(2)判定思想价值(3)判断方法优劣(4)评价艺术品或文学作品(二)根据提问技巧分类1.诱导提问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七根火柴》时,问:“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写草地的自然环境?”学生答:“说明火在这个时候的重要和宝贵。”问:“写卢进勇想火的念头有什么用意?”学生答:“可以联想到部队因没有火种而只好吃生干粮的情况。”问:“为什么要写不对缺火柴的情况呢?”学生答:“为写无名战士珍藏七根火柴埋下伏笔。”问:“为什么要着重写无名战士珍藏七根火柴的事?”学生答:“为突出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至此,我们的设“卡”点拨完毕。最后问:“谁来说说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2.疏导提问例如一位教师讲《我的叔叔于勒》,开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于勒这个艺术形象的历史意义?”学生们默默无言,面面相觑,都不知如何回答。接着,用铺垫的方法作了点拨首先问:“谁来说说小说发表时法国的历史情况?”很快就有个同学结合时代背景答道:“当时法国正由资本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破了产的小资产阶级企求在海外创出一条发财之路,金钱成了处理一切关系的至高无上的准绳。”又问:“谁来说说于勒这个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学生们稍作归纳就有人答道:“于勒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有三:(1)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竞争;(2)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3)透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个侧面。”3.台阶提问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一位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篾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4.迂回提问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与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练习:《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怎样提问?四、应用原则与要点(一)提问要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例如,在学习了《坐井观天》后,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3.适时性原则特级教师霍懋征在《谈课堂提问》中说:“我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学生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不很清楚。根据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复述,了解阿妈妮,、大嫂、小金花三个人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对志愿军战士的关心、爱护,然后提问:那你们说说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又做了什么呢?4.适宜性原则例如,霍懋征老师在教《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何要给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这是她启发学生说:“盲姑娘听贝多芬谈了一曲后说‘谈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为何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来呢?这时贝多芬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积极思考,但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过了一会,或老师又给学生讲了一个典故:“古代有两个人,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俞伯牙喜欢弹琴,谈得非常好。有一次,钟子期在旁边听着,十分欣赏。俞伯牙谈到描写高山的乐句时,钟子期就情不自禁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俞伯牙谈到描写流水的乐句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非常高兴,觉得世界上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了解自己,他是自己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就不再弹琴了。为什么?”5.适量性原则(二)提问的要点1.在课前,教师必须设计好关键问题或主问题。2.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设计多种认知水平的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应答。3.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最好用学生的语言提问。4.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及处理方法。5.凡是已形成的提问框架,要注意单个问题之间前后的内在联系,问题排列符合学生的思维进程。6.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应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五、提问技能的训练程序(一)明确训练的目的,进行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二)观摩示范录像(三)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进行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和意图2、提问类型3、问题表述语4、提示语和追问语。5、总结评价语6、后记(四)受训者的教学实践(四)受训者的教学实践1.组成微型课堂2.角色扮演3.准确记录4.反馈评价(1)重放录像(2)自我分析(3)讨论评价(五)修改教案(六)再循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