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成就与隐患康乾盛世时间界限:1684——1799清朝的康乾统治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疆域、版图都发展到了顶峰。但盛世中也有危情,在乾隆四十年以后就开始出现了各种危机和隐患:政治开始腐败、思想沉闷、人才消磨、人口膨胀、物价上升等,最可怕的还不在国内,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开始迫近,西方的经济、科技实力及至军事实力开始超过中国。国际形势的变化,却无一人为中华民族敲响警钟。一、康乾盛世的成就1、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对国内分裂势力的平定,对边疆地区加强管理,反抗外来侵略,实现疆域上的统一,版图的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康熙:平三藩,统一台湾,三次亲征准噶尔,进军西藏,反击沙俄侵略;雍正:继续用兵准噶尔,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十全武功: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乱为一、扫大小金川为二、靖台湾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为一、两次受廓尔喀降,总共合为十。清朝的疆域:西到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北到唐努乌梁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和鄂霍次克海,东到海及台湾诸岛屿,南到南沙群岛。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比今天多了300多万平方公里。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时,在杭州发表了《南巡记》说:“临御天下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南巡政策上——南巡,广泛接见汉族的知识分子、精英、士绅、官吏,以收揽民心、镇服汉人,实行恩威并施。文字狱在思想文化上,——高压政策(文字狱)明史案;南山集案;吕留良案;伪孙嘉淦奏稿案;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一把心肠论浊清。夺朱非正色。异姓亦称王。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盛世的文治武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政府设置了巡台御史,此图描绘的是雍正年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2、人口突破3亿,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值。中国历史上的人口高峰期:西汉末年(2年):5959.6万人,南宋绍熙年间(1190年):1亿,翻一番。明代万历年间:1.5亿,人口增长50%。清朝人口增长:乾隆6年(1741):1.4341亿。乾隆27年(1762):2亿,乾隆55年(1790),3亿。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中国今天人口的基数以及在整个世界人口格局中所占的地位是康乾时代最后奠定的。3、经济发展,城镇繁荣。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制造业领先:绸缎、生丝、瓷器、茶叶等独步世界,不仅销往南洋、日本、中亚,而且远销俄国和欧美。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中国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弗兰克:《白银资本》提出“中国中心论”。4、国家财政储备雄厚。户部银库所存白银常年在六七千万两上下。5、文化学术事业盛况空前。《明史》:张廷玉。《古今图书集成》:编纂于康熙后期至雍正初期,10000卷,是现存篇幅最大的古代类书。《四库全书》:编纂于乾隆后期,是对传世古籍的一次总清理。结集了上古至乾隆时期的主要古籍,总数近80000卷。盛世的文化成就《古今图书集成》盛世的文化成就文渊阁6、康雍乾时代的中国,在整个世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美好的形象。魁奈说:“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制度建立在科学和自然法的基础之上,这种制度是对自然法的发扬。”“因而能够防止君主作恶,能够保证他在合法的行政管理中拥有做好事的最高权力。”伏尔泰说:(中国)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皇帝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正因为全国一家是根本大法,所以中国比其他地方更把维护公共利益视为首要任务。因此,皇帝和官府始终极其关心修桥铺路,开凿运河,便利农耕和手工制作。6、康雍乾时代的中国,在整个世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美好的形象。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清朝统治者建起了一个疆域辽阔、文化灿烂的强大帝国,在此后的近两个世纪中,中国的版图几乎比明朝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因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再没有真正的对手能够向清朝的统治挑战。二、康乾盛世的隐患(一)人口问题(二)物价问题(三)皇权极度膨胀(四)中华民族人才的消磨、思想的窒息(五)乾隆年间的世界形势(一)、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的出现1741年:1.5亿,1762年:2亿,1790年:3亿,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几次高峰:西汉末年(公元2年)不到6千万,南宋时期,一亿,明代万历年间,1.5亿,人口增长50%,乾隆晚期,三亿。康熙:“今人民富庶,食众田寡,山巅尽行耕种,朕常以为忧也。”雍正:“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为艰,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乾隆,“版籍日增,天下户口之数,较昔日多至十余倍”。“十年九忧旱”,乾隆《民数谷数》“设若驱之尽务农,那得许田供耕耨?”“遥山最深处,想必无人居。一缕炊烟起,乃亦有室庐。始知生齿繁,到处垦辟劬(qu)。虎豹所窟宅,夺之为耕畲。尚有傭丐者,无地可把锄。民生方愈多,地力已无余。不知千岁后,谋生更何如?”——赵翼学者对人口问题的探讨“勾践当年急生聚,令民早嫁早成婚。如今直欲禁婚嫁,始减年年孕育蕃。”——赵翼《米贵》空地、空屋“增三倍五倍而止矣”,但是“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洪亮吉《治平篇》人口和物价都是世界性现象。18世纪,中国人口从1.5亿增长到3.13亿,增幅是108%,世界人口从6.41亿增长到9.19亿,增幅为43.37%。2、粮食革命:人口增长的原因:土地开垦增加,农工商业发展、作物产量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政府的政策如永不加赋等。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美洲新大陆的玉米、番薯、西红柿、土豆、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开始向旧大陆传播,其中至关重要的玉米和番薯。在18世纪传到欧洲,以至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布罗代尔称之为十八世纪的食物革命。3、解决人口膨胀问题的办法:解决人口膨胀问题的思路:a、传统对策:鼓励垦荒为主,辅以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完善仓储赈济制度等。b、新途径:发展工商业、城镇服务性行业和农村手工业及其他副业来吸纳过剩人口。c、还有一种方式:海外移民和海外贸易。清王朝采取的对策:1)继续鼓励垦荒。2)移民边远地区。两湖、四川、云贵、陕西等,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四川:垦田:170万亩—4600万亩。人口:800多万—4400多万。3)海外贸易和发展工矿业。广东和福建:南洋贸易兴盛4)发展商品经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工商业和农村工副业——工业化思考题:中国为什么没走江南模式、英国模式?1、封闭2、没有发展工商业等其他模式的强烈需要3、农业发展有足够的潜力。(今天耕地25亿亩)中国不是发展型的农业,而是增长型的农业。(二)、物价问题经济学家认为:物价持续缓慢的增长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保持在1%多一点的通货膨胀率就是保持了一个非常好的经济环境。清朝最高统治者认为人口膨胀是造成物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因素。没有看到世界形势。1、物价问题的出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初冬,康熙论及粮价时说:“今岁不特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可为什么如此丰年而米粟尚贵?”——皆由人穷地少故耳。雍正五年(1727)的谕旨——民间之食指愈多,所人不足以供所出,是以米少而价贵,此亦理之必然者也。乾隆十二年,乾隆针对物价问题:“朕反复思之,不能深悉其故,亦未得善处之方。”乾隆令各省督抚陈奏原因和对策。此次讨论持续了十几个月,大多数督抚在覆奏时把米价持续上涨归因于生齿日繁,以及政府采买过多、风俗日奢、米谷出洋等方面。2、物价上涨的原因:1)白银内流:明代已经开始,但由于海禁,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康熙二十三(1684)年开放海禁,对外贸易中出超地位。乾隆末年,每年输入中国的银元数400——500万元。中国本土出产的白银充其量不过5000万两上下。1700-1830年间(康熙39年——道光10年),仅广州一口就输入白银4亿(2.8亿两)。2)各级政府铸造的制钱的供应量的急剧增多。银钱比价——一两白银=1000枚制钱从乾隆初到嘉庆初,70年间,国家每年以30亿文铸钱投放到流通领域。贵金属货币量要与市场货币发行量保持一致。3)商品经济活跃,使市场上货币流通的速度加快。经济规律:通货膨胀:商品价值量、货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3、物价上涨的特点A、物价有升有降,但总的趋势是沿着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缓慢上升。钱泳:雍正、乾隆初,那里米价每升十文,乾隆二十年(1756),涨至三十五六文,后连岁丰稔,价渐复旧,但每升十五六文为常价。至五十年大旱,则每升五十六七文。自此以后,无论荒熟,总在二十七八至三十四五之间为常价。B、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严重“康熙、雍正以及乾隆之初,民间百物之估,按之于今,大率一益而三,是今之币轻已甚矣。”18世纪前后百余年,价格总水平上涨了300%,年通货膨胀率在1.1%,是一种非常好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上,持续百年的物价的缓慢上升,正是康雍乾盛世经济繁荣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也是它的重要表征之一。物价上涨也是一种世界性现象。4、物价上涨的后果:收支平衡的经济体制:岁入:地丁银:2900万—3000万,占60—70%。盐税、海关税及其他杂税共计4000万两岁出:军费:北京:400万,外省:1700万文职官员开销:俸禄、养廉:600万国家公共事业:漕运、驿站、河工、海塘如遇特殊情况,如军需、各种自然灾害等,就要户部银富商捐输捐监捐纳漕运:号称天庾之贡。120万两:修造漕船,行粮、月粮河工、海塘:部定例价或官发例价严重背离现实价格水平。嘉庆十一年(1806)大学士戴君元以河道总督前往清江浦河工,运土每方需一千七八百文,较之例价每方8分银高出20倍以上。只得“宽估实收,通融册报”。乾隆后期,浙江海宁大石塘,短缺200万两之多。文武官兵俸禄、俸饷、养廉:贪污腐败5、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微调官价,稍加津贴:贪廉贪征,转嫁官民:对官员陋规之类灰色收入姑息:“不败露则苟免,既败露则应问,较之婪赃,究为有间。”评价:从维持农业经济和社会结构稳定、以达到王朝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才凛然世守不加赋的祖训。固守追求稳定的基本政治目标,甚至为此而不惜以牺牲发展与改革为代价,其结果不仅贻误了中国社会在近代转型前夜发展的机遇,而且欲求社会稳定也不可得。(三)、皇权极度膨胀及其后果——盛世的最大隐患1、政治腐败:(1)表现:贪风炽烈,不仅案件多发,婪赃巨大。特点:“诛殛愈众而贪风愈甚”甘肃王亶望为首、通省官员冒赈贪污大案乾隆:“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捐监”,“冒赈”,勒尔锦,蒋全迪,政治腐败的原因立法、司法上的失误;社会风气的奢靡颓废;官场风气的败坏;官吏道德自律堤防的普遍溃决;官员的养廉银不足以养廉的实际问题。但最主要的是极端专制不可克服的痼弊,皇权过度膨胀和与此相关的地方军政首长权力太大。(2)乾隆惩贪屡禁不至的原因:A、对大案的处理虎头蛇尾。维护大清帝国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国体、朕之颜面B、执法不一。因人立法,徇庇亲信:李侍尧以时立法,时宽时严前期严肃,后期宽纵C、乾隆皇帝本人的某些作为——挥霍无度,大讲排场及各种败坏吏治秕政薛福成说过:“高宗时期,执法未尝不严,然诛亟愈众,而贪风愈甚。非其时人性独贪也,改有在内隐为驱迫,实不得不贪也。”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习于安乐,讲究排场,纵恣骄奢、挥霍无度:导致社会风气日趋奢糜、直接加速了吏治的腐败。挥霍无度、铺张浪费——导致社会风气的奢靡修建各种园林、别殿、行宫。千叟宴:日常生活的奢侈:吃、穿“卒岁之资,制一裳而无余”“千金之家,三遭婚娶而空”乾隆的一顿早餐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初十日,“卯初二刻请驾,伺候冰糖燕窝一品。卯正二刻奉三无私进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摆: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肥鸡鹿觔(筋)台蘑拆肉一品(五福珐琅碗)、祭神肉丝一品、颖妃进菜四品、饽饽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