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历史-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两晋局面的形成2.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4.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事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2、掌握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战乱频繁,政权的更迭也较为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是,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这一时期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的一些制度建树,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及诸多文化成就,都为以后时期唐宋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上升台阶。3、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历史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原因。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5、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6、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7、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文化的重要成就。8、指导学生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评价三维目标的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提问,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检测。练习题的设置实行分级逐步提升的方式设置,有基础题(了解学生对课本基本史实的掌握)提高题(检测学生对所掌握史实的灵活运用)合作探究题(综合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1、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课本中的小字部分,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课本103页“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及旁边关于袁绍为人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于官渡之战曹操胜利原因的分析)。2、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领域很广泛,合理给学生们介绍一些书籍(如三国)丰富学生的社会和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本单元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时空跨度太大,学生难于理解朝代的频繁更替,因此我在网上找了中国古代的疆域形成图,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呈现,使学生形成感官认识。4、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可结合的视频有《三国演义》等。单元教材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乱频繁,政权的更替也比较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是,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这一时期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的一些制度建树,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及诸多文化成就,都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上升台阶。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历史发展的总体情形而言,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战乱只是短暂的,而且在分裂对峙之中,统一的因素也在不断发展,一旦条件成熟,新的大一统便又形成了。所以,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更加发展壮大起来。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第18课三国鼎立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其中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课标重点要求的)出示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2.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3.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02—107页内容,完成《导学与训练》65页的知识梳理,并在课本上画出答案,6分钟后,比谁能准确回答。教学过程:一、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合作探究: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3)战术得当(4)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合作探究: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败在孙刘联军手里?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小结: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四、当堂练习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其中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课标要求的)出示目标:1.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脉络2.掌握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3.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意义出示自学指导:1.三国局面是怎样结束的?西晋是谁在什么时间建立的?西晋被谁在什么时间灭亡?又是谁在什么时间建立了东晋?2.淝水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交战双方是谁?结果怎样?有何特点?3.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哪几个王朝?4.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深远影响?教学过程:一、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小结: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三、当堂训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我们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课标要求的)出示目标:1.了解民族大融合的背景和北魏迁都的原因。2.记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14—117页内容,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画出答案,8分钟后,比谁能准确回答。1.北魏是哪一个民族在什么时间建立的?又是在什么时间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定都在哪里?迁都到哪里?迁都的原因是什么?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哪些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4.北魏分裂成哪几个王朝?教学过程:本课的主题就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首先,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很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合作探究: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