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课程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十一章超敏反应免疫保护(免疫力)免疫损伤(超敏反应)概念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二、分类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主要特点IgE介导发生快,消散快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抗原(变应原):能使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抗原抗体:IgE、IgG4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生物活性介质参与反应的物质主要参与成分—变应原①吸入:花粉、螨类、真菌、动物皮毛②食物:牛奶、鸡蛋、鱼虾和蟹贝③药物: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蒿属花粉:艾蒿、青蒿等艾蒿青蒿光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电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吸入性变应原2、食物变应原虾蟹水果花生储存的介质:缓激肽组织胺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前列腺素(PGD2)生物活性介质I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致敏阶段发敏阶段致敏阶段变应原IgE产生+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致敏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eRTh2APCIL-4BCRIgE变应原致敏细胞产生IgE机体再次进入的相同抗原与已结合在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靶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结合。当特异性抗原与靶细胞上两个以上相邻的IgE分子结合,即可能介导交联反应。发敏阶段脱颗粒FceRI炎症反应IgE变应原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速发相反应和迟缓相反应。速发相反应:组胺、激肽原酶迟缓相反应: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速发反应和迟发相反应(1)速发相反应特点①发生迅速;②多为功能紊乱;③IgE参与,无补体参加④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一)全身性过敏反应1、药物过敏性休克2、血清过敏性休克(二)呼吸道过敏反应1、过敏性哮喘2、过敏性鼻炎(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青霉素+组织蛋白新抗原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蛋白机体IgE•初次•再次休克死亡•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用马破伤风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这是因为马免疫血清中的抗破伤风毒素抗体对人来说是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休克发生速度很快,从接触抗血清至死亡,时间间隔约为15~120分钟不等。过敏性鼻炎初次接触花粉针对花粉的IgE抗体结合到肥大细胞上IL-4促使B细胞产生针对花粉的IgE抗体第二次接触花粉肥大细胞即刻释放内容物引起过敏性鼻炎(枯草热)过敏性鼻炎:是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反应主要定位于鼻粘膜和眼结膜部,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大量的清水样鼻涕、阵发性喷嚏、鼻阻塞以及鼻痒等。常见于儿童或青春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胃肠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荨麻疹及湿疹荨麻疹四、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二)脱敏和减敏治疗(三)药物治疗(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从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来看,过敏诱因的避免应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具有病因治疗的性质。过敏诱因避免的方法,可归纳为四个字,即“避、替、忌、移”。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小剂量间隔(20-、短30min),多次皮下注射暂时性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小剂量,长间隔(一周左右),多次皮下注射(二)脱敏和减敏治疗阿司匹林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PGE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阿司匹林多根皮苷酊磷酸盐肾上腺素、钙剂、Vc(三)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和阻断其释放(1)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2)肾上腺素、色甘酸钠---阻止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拮抗生物活性介质(1)组胺拮抗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1)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抢救过敏性休克(2)钙剂、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粘膜炎症反应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II型超敏反应是发生于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反应,其结果是导致细胞破坏。又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一)靶细胞及表面抗原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被抗原或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组织细胞1.同种异型抗原:①ABO血型抗原②HLA抗原2.异嗜性抗原3.感染或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4.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靶细胞表面抗原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输血反应(二)新生儿溶血症(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四)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概念抗原与抗体在血液中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IC沉积于血管壁基底膜或组织间隙,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一、发生机制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炎性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先决条件内在抗原变性IgG,自身的DNA外来抗原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抗原——可溶性抗原抗体——IgM、IgG和IgA类可溶性抗原+抗体IgM、IgA和IgG类AgAb复合物小分子肾小球滤过排出大分子吞噬细胞吞噬消除中等大小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组织损伤机制补体的作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IC补体激活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聚集炎症反应组织损伤C3a和C5a过敏毒素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局部水肿脱颗粒补体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是Ⅲ型超敏反应病理组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等血管基底膜、周围组织细胞损伤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IC、C3b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机制微血栓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加重组织细胞损伤(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1.Arthus反应马血清家兔4.类Arthus反应(1)胰岛素糖尿病人局部出现红肿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可溶性Ag+抗链球菌抗体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RA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病原体的持续感染变性IgG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形成IC,沉积于小关节滑膜引起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所介导,表现为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特点:①由T细胞介导,无抗体和补体参与;②反应发生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③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④无明显个体差异。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抗原---微生物、寄生虫和异体组织2.效应细胞---CD4+Th1细胞和CD8+CTL单核巨噬细胞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二、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二)接触性皮炎(三)移植排斥反应结核菌素试验机体对胞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产生细胞免疫应答。但在清除病原体或阻止病原体扩散的同时,可因产生DTH而致组织炎症损伤。例如肺结核患者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DTH,可出现干酪样坏死、肺空洞等。传染性超敏反应(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DTH)接触性皮炎(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药物青霉素、磺胺等)皮革移植排斥反应在临床实践中,有时需用自体或异体组织或器官进行移植,如烧伤时进行异体皮肤移植,但异体皮不能长期存活,2~3周将坏死脱落。这是由于供体的特异性的HLA做为变应原,刺激受体产生相应的致敏T细胞,最终导致IV型超敏反应。因此为了减轻或延缓移植排斥反应,通常在移植术后需大剂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小结类型ⅠⅡⅢⅣ抗体IgEIgGIgMIgGIgM-补体-++-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MφNK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Th1CTLMφ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型别参加成分发病机理临床常见病I型(速发型)IgE(IgG4)肥大嗜酸嗜碱IgE粘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FcεR上,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花粉症、变应性鼻炎、荨麻疹、食物过敏症等II型(细胞毒型)IgG、IgM、补体、巨噬、NK在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协同作用下溶解靶细胞。抗体使细胞功能活化,表现为分泌增加或细胞增殖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抗膜性肾小球肾炎等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III型(免疫复合物型)IgGIgM补体中性粒血小板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基底膜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炎症反应血清病、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IV型(迟发型)T细胞CK巨噬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相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炎症。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型别参加成分发病机理临床常见病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Ⅰ﹑Ⅱ﹑Ⅲ、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常见疾病。本章要点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