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调控中的“政府失灵”现象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房价调控中的“政府失灵”现象分析摘要: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面对房价居高不下的现象,政府出台房价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干预。通过对调控过程中“政府失灵”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矫正失灵的对策和建议,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地发展。关键词:房价调控政府失灵矫正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起源于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国家正式取消福利分房,住房也正式成为了消费市场的一种商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于住房数量及质量的需求日益旺盛,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中低收入群体丧失了购买能力,而高收入群体通过投资房产获得巨额利润,进一步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房价高已然成为影响我国民生保障问题的重要因素。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效率缺失,又由于存在着竞争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和垄断等特点,直接导致了我国房地产的“市场失灵”,当出现市场失灵时,就要靠政府行为来纠正这种失灵。我国政府其实在很早就发现了房地产市场的弊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带给房地产的外部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房价宏观调控政策,旨在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但从实际效果看,纵使调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一再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干预,但房价疯涨导致国民“买房难,住房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继而引起的房价泡沫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隐患,可以说,国家的房价宏观调控政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府失灵”。一、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年份政策19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2002年《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2003年《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关于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04年国土资源部71号令2005年“国八条”2006年“国六条”与37号文件2007年《关于解决低保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国四条”2010年1月“国11条”2010年3月“国19条”2010年4月“新国10条”从上述政策演变我们可以看到,调控房价的政策是多样化且严厉的,政府从土地供应,信贷,金融,住房结构等多方面对房价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控,但调控效果却差强人意。下表给出了长沙市2003年—2010年上半年商品房均价变化,通过数据我们得出结论:中国楼市进入了“越调控,价越高”的怪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如此严重的政府失灵呢?根据政府失灵的理论,我们可以从政府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年度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上半年销售均价22222391253926913372390841234815同比增长3.4%7.16%6.19%5.97%25.31%15.9%5.50%16.78%二、政府政策失灵原因分析(一)制定政策出现失灵政府通过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但是政策干预的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测的。一旦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没有足够的信息或判断能力保证政策所起的作用能够满足它的初衷,那么政策就可能事与愿违,或者达不到预期的作用,或者使问题更加严重,从而引起政府失灵。1、信息不对称引起失灵房地产市场存在本身的缺陷,供需时间不一致,建设周期往往需要3—5年的时间,完全依赖市场传递有效信息是不现实的,政府通过登记,交易情况等方式成为市场上掌握信息最权威的一方。但实际上,只有开发商自己才具有最真实的数据,在掌握开、竣工时间及成本问题上他们比政府更有优势。由于施工的时滞性,也由于开发商的“经济人”假设,他们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总会出现趋利性的偏差,使得政府手中的数据与人们所感受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政府利用手中不对称不完全的信息制定调控政策,效果也就可想而知。2.、政府缺乏足够的智力引起失灵假设政府每一个决策参与者都没有智慧问题,但上升到“集体决策”上,或多或少会出现利益矛盾和认识上的摩擦,从而出现“智慧抵消”或“智慧丢失”的情形。住房是典型的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2003年—2006年的政策先是压缩供给,压缩土地供应和贷款,后又提高贷款利率,提高首付成本,限制住房需求。压缩供给限制需求的政策明显忽视了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客观现实,加剧了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再如2003年6月,人民银行发布“121号文件”,利用信贷政策严格控制住房贷款,这本有利于抑制房价过度上涨,然而时隔仅仅两个月,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不佳的背景下,国务院颁布了“18号文件”,肯定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并首次明确指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前后两个自相矛盾的政策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对于房价的调控产生了政策挤出效应。(二)执行政策出现失灵政府在制定房价调控政策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信息,或者是缺乏足够的能力,以至于不能正确预测政策产生的作用或无法用恰当的政策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失灵,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过程也是政府失灵的重要环节。1、自身执行政策出现失灵“经济人”假设告诉我们,人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政府也是由一个一个的经济人组成的,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最大的私利。与一般人不同,政府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面对住房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稀缺资源,政府执行政策时难免会出现“寻租”的可能,进而影响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导致政府行为的失灵。2、代理人执行政策出现失灵房价调控政策由中央出台,地方执行。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政府获得大部分的税收,而地方政府税收少且征收难度大。但地方政府所承担的事务并没有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文教卫生等社会公共支出让地方政府入不敷出。预算内收入难以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能举债,土地便成了他们唯一可获取收入的资源。因为考虑到政绩、地方经济发展等因素,很多地方政府对调控政策经过趋利性的过滤,放大有利于自身的条款,削弱或扭曲不利条款,把国家政策演变成为了地方政策。通过吸引大量开发商的投资,激励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这些政策反而助推了房价的攀升,造成了政策失灵。三、矫正政府政策失灵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政府失灵。因此,要解决房价调控政策中的政府失灵就必须针对它们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找准政府的角色定位我国处于经济制度转型的特殊阶段,为了矫正政府在干预房地产业中出现的失灵现象,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尽快实现由主导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使地方政府由房产市场的受益者转为监管者。其次,调整政府官员的业绩考核标准,不再将GDP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唯一标准,逐渐让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过度的依赖。(二)完善政府调控政策,提高政策的可行性鉴于住房价格收供求关系的影响特别大,房价稳定的关键是保持供求基本平衡,房地产的特性决定商品房供给刚性,而需求中投资投机需求弹性很大。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个时候政府应该站出来,承担起调节的作用,平衡市场供求状态。调控政策的制定要严格控制住房供给的结构,增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对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土地供应和贷款额度给予积极支持;同时对投资投机需求采取重税、高利率政策,使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适当增加供给,重点控制投资投机需求,在市场上营造供略大于求的均衡态,这是往后房价调控政策的主要方向,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策失灵。(三)减少政府人员寻租、设租行为,提高政策执行力度寻租、设租行为会引起市场失灵,同样也会导致政府失灵。寻租、设租问题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都会出现。要想矫正房价调控政策中的失灵现象减少设租寻租的行为,首先必须加强房地产业信息的透明度,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制定出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调控政策,加强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其次提高官员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使官员的个人偏好与社会根本利益相一致,减少腐败行为。(四)建立健全调控政策法制化建设,加强政策监管力度在调控政策已经比较全面系统的情况下,矫正政府失灵的重点就在于政策的真正贯彻落实。政府要加快调控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建议把现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择其要者制定成法律,做到依法调控,违法必究。同时增强政策的权威性,把政策的执行力度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实行问责制,从制度上保证政府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参考文献:【1】公共经济学【M】莫童【2】公共经济学【M】樊勇明,杜莉【3】我国房地产开发中的政府失灵【J】张林盛,赵丽峰【4】解构房地产市场的“双失灵”【J】张卫,王聪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