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音乐作品有六部交响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等。家庭情况柴科夫斯基出生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IlyaPetrovichTchaikovsky,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母亲是父亲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AndreyevnaAssier,一位法裔俄罗斯人。生平事迹柴科夫斯基从5岁开始学钢琴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钢琴的学习。柴科夫斯基于1858年(18岁)离开学校然后进入司法部做部长秘书,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团。1866年(22岁)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授,两年后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司令官》1876年,梅克夫人柴科夫斯基与梅克(NadezhdavonMeck)夫人建立了通讯友谊,这给柴科夫斯基以极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喜爱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科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悲怆交响曲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是一部相当个人化的作品。音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