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陈凯歌大家知道吧,据说陈大导演非常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半晌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打开课本,翻到18页,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二、解题《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学过《战国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是一部奋国记事的史书,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包括春秋之后到秦国统一约二百四十年的历史。它是经过西汉刘向的整理,分为33卷,才定名为《战国策》的。该书主要叙述的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从中反应那个时代的政治大事和多种矛盾。好的,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分组来读,第一第二组读第1到第9段,第二到第四组读第10到第18段。“秦将王翦破赵……”一二开始。三、课文朗读同学们读得相当大声,声音相当宏亮。但是,同学们忽略了朗读当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文中人物所说的语言,一定要读出他们的感情。例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恨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要把樊於期的那种痛恨而又无计可施的那种感情读出来。“仰天太息流涕”六字读时,要已字一断,一词一顿,音量要大,语速要缓。重音落在“仰天太息”上。明白吗?(明白)另外,同学们在读的过程当中呢有些字词的读音也是需要注意的。愿足下更虑()之樊於()期右手揕()其胸切齿拊()心以药淬()之血濡()缕人不敢忤()视变徵()之声士皆瞋()目四、课文解析1、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解释分析当中。这篇课文讲的是“刺秦王”,主要是围绕“刺”这个字来展开的。那么,“刺”的缘起如何、准备如何、过程如何,结果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按照刺的缘起、准备、过程和结局给全文划分一下层次。明确:刺秦的缘起(1~2);刺秦的准备(3~9);刺秦的过程(10~17);刺秦的结果(18)我们先看一看刺的过程。那几段集中写到呢?(第10到第17段)那么,刺秦的缘起呢?哪些段落写到?(第1第2段)因此,这后面的第3到第9段就是写刺秦的准备,第18段就是写刺秦的结果。板书:刺秦的缘起(1~2);刺秦的准备(3~9);刺秦的过程(10~17);刺秦的结果(18)如果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看的话,这个词的缘起就是开端,准备就是发展,过程就是高潮,结果就是结局。(板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我们现在看刺秦的缘起,第1跟第2段。①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这里,尽:是“全部”意思。北:是个什么词?(名词)哪能说“北方夺取”吗?“北方夺取”在表达什么意思?它这里,北,本来是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了,向北的意思。北略,即“向北夺取”的意思。从第1段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背景,燕国的邻国——赵国已经被秦国吞灭,秦国大军压境。(板书:大军压境)这样子的话,燕国的处境会如何呢?是不是很危险呀?(是)②面对危险的处境,燕国人是怎么反应的?我们看太子丹,他是怎么反应的?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这个太子丹非常的恐惧,赶紧就拜见了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长久的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是怎么回答的?哪位同学能够翻译一下荆轲的回话,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没人的话就点名)明确:高考翻译题,一般每题5分。如果这次的翻译满分为5分的话,你们认为XXX同学能拿多少分?在这里,我给大家点播一下翻译的一些原则及技巧。原则就是:信、达、雅。(板书:信、达、雅)怎么说呢?信,就是表达要准确;达,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雅,就语言要尽量优美。有三个技巧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第一,原句如果不是特殊句式,能直接翻译的就一字一字的对应翻译。第二,是个特殊句式的,就按现代汉语的语法标准把它还原,然后再翻译。第三,如果原句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不能够直接翻译的我们在用大概的意思来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能直译则直译,不能则大概的译,是特殊句式的注意还原成现代汉语语法。以刚才XXX同学翻译句子为例。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这一句是没有特殊句式的,也没有特殊的修辞,因此,我们一字一字对应翻译。微太子言,没有太子的话。臣愿得谒之,我也请求行动。今行而无信,现在去却没有什么信物。则秦未可亲也,那样的话秦国是不能够接近的。我们就这样直接翻译。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句的话就是个特殊句式了,首先它省略了购之(以)金千斤的“以”字,另外,“以”是个介词,跟“金千斤”和“邑万家”都构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当中一般是作状语,放在谓语之前的,但是在古文当中,它们放在谓语的后面。这里,“以金千斤,邑万家”就放在了“购之”的后面。因此我们把它还原回去,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黄金,一万户数的封地来征求他。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这里也没有特殊句式,直接一字一字的翻译就可以了。注意这里的一些词,诚,“如果”的意思。有以,相当于“有所以”,“有用来……的”的意思。③荆轲说要把樊於期的人头作为信物献给秦王。太子丹同意吗?(不同意)那太子丹怎么说的,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大家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下。嗯,在这里。以,“因为”的意思。穷困,这是个古今异义词,我们今天说的“穷困”是什么意思呀?(生活贫困,经济困难)这里的“穷困”呢,是“走投无路,陷于困境”的意思。还有,长者,也是个古今异义词,古代的长者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现代的长者呢,指的是老人、年长的人对吧?这个第2段,讲是太子的求计,以及荆轲的献计。荆轲的计策就是行刺。因此,这段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计议行刺。(板书:计议行刺)五、课堂结语荆轲提出了行刺的计划。究竟这个计划需要作出怎样的准备呢?今天这节课认识了《战国策》,分析了文章的结构,还解释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刺秦的缘起。由于时间关系,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的其他部分。好的,下课。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荆轲刺秦王》,解释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刺秦的缘起。下面我们来解释第二部分——刺秦的准备。二、课文导学下面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用几分钟时间自学第3-9段,自己试着翻译并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下老师会请一些同学上来板板书。好吧,大家开始。(7分钟)板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通假字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燕国见陵之耻(通“凌”,凌辱)2、古今异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表示同意。今义:故意)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胳膊。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示顺承的关系或另提一件事)3、词类活用樊於期乃前曰(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4、特殊句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结构后置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8——10分钟)三、课堂解析好的。同学们都板书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边翻译,一边对照他们上面所写的对不对。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拜见樊於期,说:“秦王对待您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害。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的金、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这里,乃遂,“于是,就”的意思。秦之遇将军的“之”,是个什么词呢?是个助词。它是用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这个句子的独立性。大家注意作笔记,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那怎么个取消独立性法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秦遇将军,可谓深矣,这是个句子。为了使前一个句子“秦遇将军”成为后一个句子“可谓深矣”主语,从而形成一个更长的句子,它就在前一个句子“秦遇将军”的主语“秦”和谓语“遇”间加上一个助词“之”,这样就取消了“秦遇将军”的独立性,表明它跟后一句“可谓深矣”是有联系的。我们继续看其他词句。皆为戮没,为,被,表被动,这是一个被动句。上面写到了。将奈何,奈何,怎么办。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这里,太息,就是“叹息”。流涕,涕是古今异义词,这里,它是“眼泪”的意思,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涕”是什么意思?(鼻涕)黑板上面写到了,对了。,吾每念,常痛于骨髓,于是个介词,跟“骨髓”构成介宾结构,我们说过古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作状语的,状语后置。因此,翻译的时候要懂得把这个介宾结构放到谓语前。黑板上写有吗?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的意思。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顺承,“也”的意思。这几句重点的词句、句式老师已经点播了,请全班同学翻译一下这几句。明确:樊将军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常常恨之入骨,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并且报樊将军的仇恨,怎么样?”“常常恨之入骨”你们这里是意译,不是直译。我们说这句按现代汉语来翻译,它的语序是常于骨髓痛,就是“常常在骨髓里恨透”。3、我们继续,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在这里,前是什么意思?(“向前”的意思)“前”,它本来是“前方”的意思,是个名词,这里是用作状语了。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以献秦,以,介词,表示目的,“用来”的意思。喜而善见,而,连词,表顺承,“就”的意思。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就是“这样,那么”。之,是个结构助词,“的”的意思。燕国见陵之耻,见,被,表被动。这是个被动句。陵,通“凌辱”的“凌”,就是“凌辱”的意思。上面有吗?将军岂有意乎,有意,是个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有心意”的意思。今义是“故意”。对了荆轲说要把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召见他,它就可以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秦王的胸。这样子,樊於期的仇可以报,燕国受辱的事就可以消除了。樊於期怎么做的呢?我们看,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注意,这里的偏袒,它不是“袒护”,它是“袒露一只胳膊”的意思,是个古今异义词。上面写到了。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这是一个判断句,在我们汉语里边,是用一个“是”字来表示判断的。比如:我是王八蛋。是用“是”来判断我属于“王八蛋”的。换做古代,可以这么说,“我,王八蛋也”。除了这个“也”可以表判断之外,像“……者……也”“……,……者也”“……为……”也是可以表判断的。这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会继续讲。4、我们看下面两段,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明确:太子听说这件事,骑马前往,伏在尸体上大哭,非常伤心。事已至此,无可奈何,于是就收拾盛装好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封装起来。在这时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国徐夫人那儿买到(这样的匕首),(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在匕首上。用来试用于人,鲜血沾湿衣缕,人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准备打点行装送别荆轲。翻译得还算比较流畅。不过,有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