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正确)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且具有先天而来的稳定性,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而逐渐发生变化。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错误)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3.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一些本能、疲劳、成熟等引起的行为的改变就不是学习的结果。4.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错误)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的情绪反应。很多学生会考前焦虑,但是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动机,有利于生命潜能的发挥,但是过度焦虑会导致乱发脾气,坐立不安,手脚发凉,等生理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所以过度焦虑不利于学生学习。5.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错误)教育目的虽然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多种因素,但是并不是把人抽象的脱离了社会和历时来谈,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主要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因此要把个体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6.德育过程是对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错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由这四部分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着四种品的心理因素使之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道德培养一般沿着内在顺序,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复杂性,教育影响多样性,知情意行相互独立,因此,他们的发展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个性差异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7.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永久保存(错误)工作记忆又称短时记忆,是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的记忆,且保持在无复述情况下,只有2.5-20秒,因而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并不会持久保持。8.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错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除了受智力水平影响之外,还受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人格特点,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9.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平均发展。(错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人的不同发展并不能以同样的水平来要求,承认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同可能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10.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确)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强调,教学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学生知识,授之以渔是指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11.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错误)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习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12.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易产生正迁移。(错误)两种学习材料相似性越高,越易产生迁移,但是不意味着就一定是正迁移。如果前面的学习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产生的是积极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是阻碍或干扰作用就是负迁移。1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同一个概念。(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和社会所规定的,代表国家和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的总方针,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最根本的质量规格。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形成的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14.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必然削弱老师主导作用(错误)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活动,学生才能迅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品德,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教师的指导才能起到作用,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15.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文化教育影响较大。(错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按心理功能差异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液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取决于人的先天禀赋。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液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液体智力属于人类基本能力,受文化教育影响较小。16.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错误)根据耶克森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的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时学习效率最高,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17.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基础教育(错误)基础教育在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及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普通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而普通中学教育又包括普通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18.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正确)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19.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错误)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个体品德的基础。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认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但是道德行为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还需要道德意志,道德情感的参与。20.学习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错误)学习是由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产生的变化不是本能活动引起的,而是经验和实践活动引起的,它所引起的变化不仅是外显的行为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心理结构的改组和重建,这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比较持久的。21.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错误)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和学校德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就是指学校德育,教育者在特定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22.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错误)直观教学即学生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或效果的目的,教师要认识到,直观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23.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错误)注意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活动转移到一种活动上。注意分散是由于个体劳累或其他因素,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是被动的消极的。24.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错误)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产生什么作用主要取决于它的性质和以及它和正式群体的目标是否一致,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既不能高压政策,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25.经济政治制度决定教育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错误)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本身有相对独立性。即教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性,即教育可以超前或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发展本身具有继承性,所以教育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26.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错误)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评价。但主要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对教师的评价即对教师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的评价。27.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错误)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解决问题。定势在解决问题时有积极作用,可以使我们在某些活动时相当熟练,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但是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倾向于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28.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错误)(1)含义:德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而品德形成是个体品德自我发展过程。(2)影响因素:德育过程学生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影响。(3)结果:德育过程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29.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错误)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经验和社会生产的途径。而题目中的活动可能是没有目的的,只有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教育。30.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错误)这只是教学任务中的一点,还有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1.逆向迁移都是负迁移(错误)负迁移和逆向迁移都是根据不同划分依据划分出来的。性质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方向划分为逆向和正向。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可以是正向迁移也可以是负向迁移,逆向迁移是指后面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可以使正迁移也可以是负迁移。32.遗传素质决定能力水平(错误)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影响,遗传只是对个体能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33.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方向(错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促进其民主化进程,但是不能改变其方向。34.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归因无关(错误)习得性无力感是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导致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把失败的归因为自身不可变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可见其与失败归因有关。35.负强化就是惩罚(错误)两者都是运用厌恶刺激,区别在于负强化是出去厌恶刺激加强行为发生概率,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发生概率。36.动物界也存在教育(错误)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生存本领的延续是一种遗传性本能,不具有社会性,不属于教育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37.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错误)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活动效率,能力受遗传因素,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多种因素影响,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范畴,;两者是互动的,能力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会更好的促进能力的发展,但是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机械地说知识多少与能力成正比是不科学的。38.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起促进作用。(错误)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影响,按照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对学习有干扰阻碍作用,笼统地说学习迁移起促进作用是不对的。39.个体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一致的(错误)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个体品德的基础,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