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国际贸易均衡学习目标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贸易均衡相对价格基于不同偏好的国际贸易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一、机会成本递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国生产通常面对的是递增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递增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为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量而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不是不变而是不断增加的。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二、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递增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而不再是机会成本不变情况下的一条直线。图4.2描述了A、B两国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三、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和国家获得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较高的曲线反映了较高的满足程度,较低的曲线反映了较低的满足程度。社会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斜率为负,且互不相交。图4.3是假定的A国和B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由于假设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所以两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也有所不同。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四、孤立均衡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点社会无差异曲线时,该国就达到了国内均衡状态,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位置上。这两条曲线在切点的公切线的斜率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图4.4中,我们将图4.2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图4.3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可以得到一国的经济均衡点。图4.4反映了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情况。A点和A1点分别是A、B两国的孤立均衡点。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五、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在图4.5中,通过分工和交换,A、B两国的消费水平E和E’点都达到了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因此。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利益理论仍然有效,但达不到完全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六、贸易利益的分解国际贸易利用可以分解为得自交换的利益和得自分工的利益。得自交换的利益来源于在资源配置不变,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产品以国际价格而非国内价格进行贸易;得自分工的利益则来源于资源按照比较利益进行的重新配置。图4.6中,E点到F点为得自交换的利益,F点到C点为得自分工的利益。第二节贸易均衡相对价格一、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当X的价格大于P1时,A国对X的超额供给形成了A国出口X的供给曲线,同样,当X的价格小于P3时,B国对商品X的超额需求形成了B国进口商品X的需求曲线,在图4.7(b)中,供求曲线S和D相交于点E,E点对应的价格P2即为贸易后均衡的相对价格。此时,A国X商品的出口数量正好是B国的进口数量。同样,我们也可以对Y商品进行类似的局部均衡分析。不同的是B国出口,A国进口。第二节贸易均衡相对价格二、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对所有商品及其价格的变动情况的分析,进行一般均衡分析通常使用的工具是提供曲线。提供曲线又称供应条件曲线或相互需求曲线,是由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埃奇沃思共同提出的。它是指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或国际相对价格)下,一国为进口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而原意提供的出口商品数量。提供曲线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第二节贸易均衡相对价格一国的提供曲线可以从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以及各种可能使贸易发生的相对价格中推导而出。图4.8是A国提供曲线的推导过程。第二节贸易均衡相对价格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B国的提供曲线,如图4.9所示:第二节贸易均衡相对价格图4.10是将前面得出的A、B两国的提供曲线放在同一坐标轴中,它们相交于E点,从而确定了均衡的相对价格Px/Py=Pb=Pb’=1。在此价格上,A国愿用60X交换60Y,而B国恰恰要用60Y交换60X,从而实现了贸易均衡。第二节贸易均衡相对价格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关系在图4.11中,A国对于商品X的出口供给曲线S可以从图4.8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中推导出来。出口供给曲线S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说明X商品的相对价格越高,A国原意出口的X就越多。B国对于商品X的进口需求曲线D可以从图4.9中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中推导出来。进口需求曲线D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说明商品X的相对价格越低,B国原意进口的X就越多。当相对价格Px/Py=1时,出口供给曲线S和进口需求曲线D相交于E点,此时出口供给等于进口需求,贸易达到了均衡。Px/Py=1即为均衡价格。第二节贸易均衡相对价格四、贸易条件一国的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与该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比值。在只有两个国家的世界中,一国的出口就是其贸易伙伴国的进口,所以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等于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在一个具有多种贸易商品的世界中,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的比值。这个比值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一般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贸易各国更愿意自身的贸易条件改善。但即使一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断定该国的贸易状况好转,因为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不能单凭一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来确定这些力量对该国福利的净影响效果,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基于不同偏好的国际贸易图4.12中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完全相同,贸易前,喜食小麦的国家的生产点为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其无差异曲线Ⅰ的切点R,喜食大米的国家的生产点为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其无差异曲线I‘的切点S,两国的生产点同时也是两国的消费点。喜食小麦的国家小麦的价格较高,大米的价格较便宜;喜食大米的国家大米的价格较高,小麦的价格较便宜。喜食小麦的国家将增加大米的生产,喜食大米的国家将增加小麦的生产,这种生产的变化将持续到两国的相对价格相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国际比价,这时贸易达到平衡。这时喜食小麦的国家的生产点和喜食大米的国家的生产点重合。两国的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都提高了。本章小结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有效,但达不到完全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各国在封闭状况下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别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无贸易的情况下,一国商品生产组合就是消费组合,即一国的消费至多只能在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某一点上;进行贸易后,消费组合可以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的一点,因此,国际贸易带来了经济福利的增长。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商品相对价格会趋于均等并实现贸易均衡。在两国供给相同的情况下,单纯需求偏好的差异也会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