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复习许西1运动训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和“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4、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5、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7、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和观赏性。8、竞技能力: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9、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10、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1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业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化;训练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取得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运动员可以在几个性质相近的项目上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很难在几个性质不同的项目上取得同样优异的运动成绩;这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构成,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滞后的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3)运动训练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续,又都是后一时刻状态的先行;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地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各有自己的特点。(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但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工作环节;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训练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要需要适当调整。(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12、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13、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是: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4考研复习许西2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14、运动训练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身体训练;技、站术训练;心理、智能心理;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运动员选材;负荷与恢复等。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1964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等人《训练学》。2、项群训练理论: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3、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为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即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负荷量度及训练的组织四个问题进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4、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首先对现有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对应的项群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众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继而可以选出与现有优势项目隶属于同一项群但暂时落后的项目,以更快向优势项目行列转移。(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项群的划分和项群体系的建立使得竞技项目这一巨大群体的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进而为运动训练组织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对其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管理提供了可能。(3)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5、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大类亚类主要项目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跳跃、投掷、举重速度性短距离跑(100、200、400)短游(50、100)短距离速度滑冰(500)短距离赛场自行车(200、1000)耐力性中长超长距离走、跑、滑冰()中长超长距离游泳、越野滑雪()中长超长距离公路自行车、划船()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射击、射箭、弓弩难美性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冰舞、武术(套路)、自由式滑雪、滑水对抗隔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同场足球、篮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格斗摔跤、柔道、拳击、击剑、武术(散打)考研复习许西36、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大类亚类主要项目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非周期性混合性跑、竞走、游泳、自行车、射击、射箭、速度滑雪、速度滑冰、划船铁饼、铅球、链球、举重跳高、跳远、标枪、三级跳远、撑竿跳高多元动作结构固定组合变异组合体操单项、武术套路单项、艺术体操单项、技巧、花样滑冰、马术、自由式滑雪足球、篮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摔跤、柔道、拳击、击剑、多项组合结构同属多项组合异属多项组合田径男十项和女子七项全能、速滑全能、体操全能、艺术体操全能、武术全能现代五项、冬季两项、铁人三项7、按照各项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可将众多竞技项目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得分类、命中类、制胜类。8、三种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标准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动作结构特点成绩评定方法项群划分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非周期性测量类速度性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测量类耐力性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测量类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测量类表现难美性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评分类同场对抗性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命中类隔网对抗性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得分类格斗对抗性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制胜/命中类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运动成绩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决定。二、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三、竞赛评定行为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竞赛规则。四、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五、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类型有:单因素特征模型、组合特征模型和总体特征模型。六、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七、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考研复习许西4八、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九、训练状态和训练目标的构成: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断。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及训练负荷指标。十、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是对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给出的准确评价。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的名次,也包括运动员表现的竞技水平;既包括运动员在上一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也包括运动员多次比赛的平均水平。2、竞技能力诊断: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不同,因此在诊断中要首先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予以科学诊断,并作为其竞技能力总体诊断的主要依据。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实施诊断常常要把测定的结果与标准值(就是建立的特征模型)进行比较。3、训练负荷诊断:竞技能力的变化是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产生的。负荷由负荷的强度和负荷的量组成。负荷的量可通过练习的次数、训练时间、练习距离、负荷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强度可以通过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密度及难度表现,更多的是以完成一定强度要求的负荷的数量来反映负荷强度的情况。十一、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指标:分为竞技水平指标和名次指标。对可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及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的运动员可提出定量的竞技水平指标。而对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则可提出较为模糊的竞技水平指标。比赛名次指标涉及到对手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比赛条件和裁判员的倾向性等,而这些对教练员来说都是不可控因素,因此确定比赛名次目标要慎重,可以用一区间作为指标。2、竞技能力指标:过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的水平及他们的组合方式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建立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就可以把运动员训练的竞技水平指标分解为反映运动员各种能力特征而又彼此紧密联系的一组具体指标,使我们能有目的有序地组织训练过程,并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运动员各方面发展作出准确评价,从而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控制。3、训练负荷指标:负荷指标的实现是运动员实现其竞技能力指标,并进而实现运动成绩指标的基本保证。也是把运动成绩指标和竞技能力指标分解到一次次的练习中。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二、竞技需要原则1、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2、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必须认识了解专项的特点,才能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方法、负荷等。(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务和为提高这一能力的专项训练放在首要位置。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负荷也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势。儿童早期训练也要为将来的专项训练打好基础。3、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考研复习许西5(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训练目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