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980年代后文学思潮第一节第四次文代会与文学的重新定位一、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时间:1979年10月30日“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邓小平《祝词》《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周扬)•第一、文艺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都决定于经济基础,“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命题是不对的;•第二、“文艺为政治服务”不符合文艺历史发展的实际;•第三、坚持“从属论”和“服务说”颠倒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导致了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二、“二为”方针•1980年1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祝词》做了补充和确认。三、影响及其实质•影响:•文学功能:单一的政治宣谕——政治、艺术、娱乐多元并存•文学形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兼顾通俗、精英文学•内容:政治性强的重大题材——事无巨细•艺术取向:写实记实——荒诞、变形、寓言、象征•实质:•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松散而非解体,文艺在任何时期不可能完全脱离于政治。第二节伤痕文学一、《班主任》——伤痕文学的滥殇:问题小说的重新出现刘心武,《人民文学》,1976年11月。两个学生形象:时代畸形儿宋宝琦与“好学生”谢惠敏。“一表一里,一显一隐,一浅一深”地揭示精神创伤,提出“救救孩子”的问题。二、《伤痕》——“伤痕”文学浪潮的掀起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主人公王晓平。从人伦关系叙述一个普通“文革”中的悲剧,写一位母亲带着满身伤痕地离去与一位女儿永远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以母女生离死别的情节进行政治的控诉。→郑义《枫》,冯骥才《啊!》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宗璞《弦上的梦》,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三、伤痕文学的定位•拨乱反正的时代的精神产物•精神伤痕与艺术伤痕之分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衣无食之虑,日不怕盗贼执仗行凶,夜不怕黑布蒙面的大汉轻轻叩门。河水泱泱,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当今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何不歌其德?——李剑《歌德与缺德》•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作出“十年动乱”的结论,反省批判文革,拉开思想解放序幕,伤痕文学才得到领导层的肯定。•1984年,中国作协四次代表大会:“被称之为‘伤痕文学’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扣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弦,在新时期文学中起了披荆斩棘敢为天下先的作用。“四、伤痕文学的特征1.写灾难,写悲剧——文革的灾难,家庭或个人的悲剧,苦难的场面,历史的创伤。这引出了关于悲剧的诗论。2.控诉的、批判的文学——控诉“四人帮”的罪行,批判封建主义和文化专制给人戳下的精神创伤。3.人民的一种政治宣泄,同时充当了思想解放的先锋,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拉回到人学,重新回归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五、伤痕文学代表作家•1.刘心武“伤痕文学之父”•A1970年代末及80初•伤痕问题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文革后遗症•京城都市小说《钟鼓楼》四合院众生在现代文明诱惑与传统依恋中原始欲望冲动•B1980年代中期:原生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C1990年代后:通俗小说、大众化写作•《风过耳》一部手稿展示新儒林外史•《四牌楼》一家族四代知识分子一个世纪遭际悲欢•《栖凤楼》《树与林同在》人性复杂性•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趁着他顶着春天的风沙,骑车去公安局了解宋宝琦情况的当口,我们可以仔细地观察他一番。——《班主任》话堵话(我爱每一片绿叶)•“我爱每一片绿叶……”“怎么?!每一片你都爱?!有一种绿叶,有剧毒,不但人吃了要死,就是不小心,皮肤沾上了,那也会很快溃烂!你也爱这样的毒叶?!”“我爱每一片无毒的绿叶……”“你为什么只爱绿叶?你难道不知道,‘霜叶红于二月花’吗?革命领袖有专门赞颂红叶的诗句,小学课本里就有,他们从小就受到那种革命情操的熏陶,你为什么排斥具有非常积极的象征意义的红叶?!”“我爱每一片无毒无害的叶子,无论是绿的、红的、还是金黄的……”“你为什么只爱叶子?你为什么不爱花朵?”•“我当然也爱花朵……不过,我没有爱毒花,比如说爱罂粟花的意思……我自然也爱花谢后结出的果实,不过,这意思里也不包括毒果……”“没有根须默默无闻地深扎于土地里,又哪儿来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我爱每一条根须……”“根须从哪里汲取营养?!光有根须就能有所收获吗?!”“当然,我爱给予根须营养的沃土……还有空气、水分和阳光……这一切我都爱!”“好一个泛爱主义!可是你的知识结构怎么这样落后?你怎么连无土栽培都没听说过?!难道你希望我们国家的栽培技术永远处于落后状态!”“我爱每一种先进的技术……”“每一种?!”“当然,只包括那些用来造福于人类的先进技术,不包括那些造祸于人类的先进技术……”“什么?!造祸于人类的技术,你也称之为先进?!”“我的意思是,即使那种技术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地高、精、尖,可是如果用来危害人类,也不可取,也应反对……”“光反对技术就行啦?!技术是由人发明,由人掌握的!”•“当然,我爱所有以先进技术造福于人类的人们……”“你置我们国家人数众多的尚不能使用先进技术的劳动人民于何地位?!”“我也爱他们啊……”“你什么都爱,谁都爱,等于什么都不爱,谁都不爱!”“那你究竟要我怎么个爱法呢?”“你为什么只热衰于爱,而丝毫不提恨字?!”“既有爱,当然也就意味着有恨……不过,我不能,也没有必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全面地开列出我所有的爱和恨呀……”“你怎么这么滑头?!”“我这怎么是滑头呢?我记得很清楚,我不过是说了一句‘我爱每一片绿叶’……”“难道这句话没有某种针对性吗?!”“也许,确实隐含着某种针对性—针对那些可恨的枯木朽株,它们不仅自己丧失了生命和创造力,还起着羁绊活泼的生命前行发展的恶劣作用……”“你这是在影射谁?!”“具体的,比如说你!是的,现在请你听清楚:我爱每一片绿叶,我恨你这样的思维方式与罗致人罪的行径!”•2.从维熙“大墙文学”•1979《大墙下的红玉兰》葛翎马玉麟•《第十个弹孔》鲁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