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教育基础知识一.实验室基本安全的维护1.实验室用水安全:水龙头或水管漏水时,应及时地修理;下水道排水不畅时,应及时地疏通。冷却水:上水管与水龙头的连接处及上水管、下水管与仪器或冷凝管的连接处必须用管箍夹紧;下水管必须插入水池的下水管中。人离开,水要关掉。2.实验室用电安全:电器、电线的老旧,易造成漏电事件或因电线走火引发火灾。连线:仪器连线必须使用带有接地的三根线的护套线,不可使用普通的塑料绞线。严禁私拉乱扯。接地:仪器应有良好的接地,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及安全系数。维修:维修仪器时必须切断电源,方可拆机修理。人离开实验室,正在反应的搅拌器,应将搅拌速度调小(晚上用电器少,速度加快,易打破或打翻反应瓶,引发安全问题),其它电器,一律检查关闭。3.实验室气体安全:搬运:搬运或转动钢瓶时,要用推车,不得用手执着开关阀移动。气瓶要远离热源;避免曝晒和强烈振动;所有气瓶都必须有铁链等保护,避免气瓶翻到伤人。气瓶内的气体不可用尽(惰性气体:应剩余0.05MPa以上压力的气体。可燃气体:应剩余0.2Mpa以上压力的气体。氢气:应剩余2.0MPa以上压力的气体)4.实验室用火安全:严禁在开口容器或密闭体系中用明火加热有机溶剂。金属钠严禁与水接触,废钠通常用乙醇销毁。不得在烘箱内存放、干燥、烘焙有机物。使用氧气钢瓶时,不得让氧气大量溢入室内。操作大量可燃性气体时,应防止气体逸出,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严禁使用明火。禁止在实验室、学习室内吸烟或使用明火,禁止乱拉电线。定期检查消防器材。未经许可,禁止擅自移动。禁止使用电炉、电热器等有明火的电器。二.基本化学药品的性质和防护(1)毒性:大多数化学药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毒化学药品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而发生中毒现象。醇、醚等有机物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麻醉作用;卤代烃有损肝肾而胺类化合物有损造血功能。三氧化二砷、氰化物、氯化高汞等是剧毒品,吸入少量会致死。防毒:实验前应了解原料与产物的毒性,尽量在通风橱中做实验。实验时应配代防护眼镜,手套,穿实验服甚至使用防毒面具。实验操作要规范,处理好有毒废液,离开实验室要洗手。剧毒药品如汞(盐)、镉盐、铅盐等应专柜保管,有使用记录。(2)易燃性:乙醚、酒精、丙酮、二硫化碳、苯等有机溶剂易燃,实验室不得存放过多。金属钠、钾、铝粉、镁粉、黄磷以及金属氢化物要注意使用安全,要用惰性气体保护。可能起火的情况:1.电器发热或短路(变压器,熔点仪等);2.明火(火柴,打火机等);3.易燃气体药品泄漏或试剂瓶意外破损等;4.夏日高温天气使得低沸点的溶剂如乙醚、石油醚、丙酮等自然挥发,当达到其闪点时,易出现起火燃烧。闪点:易燃性溶剂的表面蒸气与周围空气混合至饱和,当一明火源出现时发生瞬时的闪火,此时的溶剂温度即为闪点。防火:注意实验室内的通风,严禁吸烟,常检查电线是否破损。万一着火,应冷静判断情况,采取适当措施灭火;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沙、干粉或CCl4灭火器灭火。火焰过大,难以控制,应及时离去报火警:119(3)易爆炸性:氢、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醚、丙酮、乙酸乙酯、一氧化碳、水煤气和氨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至爆炸极限,一旦有明火诱发,极易发生爆炸;预防: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当大量使用可燃性气体时,应严禁使用明火和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过氧化物、高氯酸盐、叠氮铅、乙炔铜、三硝基甲苯等易爆物质,受震或受热也可发生爆炸。防爆:注意药品的使用说明,使用时轻拿轻放,远离热源。实验时应用防爆罩具与面罩并戴厚橡胶手套。高温封闭体系的反应后处理时要降至室温。(4)腐蚀性:液氮、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溴、磷、钠、钾、苯酚、醋酸等物质都会灼伤腐蚀皮肤;防腐:应注意不要让皮肤与之接触,尤其防止溅入眼中。预防:防护眼镜,实验服,手套等。及时清洗伤处,简单护理,看医生。三.放射性同位素安全与防护1.放射性实验应划出防护圈,并加设明显标志。2.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及防护知识和健康条件,工作人员配备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套袖、手套、防毒面具等个人防护用品。3.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放在一起,其贮存场所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4.大量同位素分装应在专用的房间内进行,并设有相应的防护屏蔽,设置计量检测仪器及必要的应手工具。5.放射性实验室的废物与普通垃圾要严隔分开,妥善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应排入沉淀池内、封存或固化处理。6.有健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措施。四.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安全1.切实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科学评估,完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确保发生安全事故后能够及时妥善处置。2.重点做好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保藏、运输和实验活动的监督管理。3.加强菌(毒)库安全保卫工作,严防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等事故发生,确保万无一失。4.加强对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准入管理,切实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