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参考书目1、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各国工业化概况与趋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年。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19/2019:通过创新和学习提高竞争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年。3、《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出版社,1991年。4、江小涓:《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6、周叔莲、郭克莎:《中国工业增长与结构变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7、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一、我国工业化基础的初步确立(一)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1、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导地位(1)国营经济的来源◆没收官僚资本;◆处理外资在华企业;——有关中国主权或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企业予以征用——关系较小或性质上不便征用者可予代管——政府认为有需要者可予征购——对一般企业加强管制◆解放区的公营经济。(2)对国营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民主改革主要是改革企业领导机构生产改革主要是建立管理责任制和经济核算制2、统一财政,平衡财政收支(1)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统一全国收支:重点是财政收入;◆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重点是控制货币流通量。(2)平衡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的关键是增收和节支◆增收:整顿税收(平衡税负、催缴税款);发行公债◆节支:实行供给制和低薪生活1949——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34.8%,现代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1949年为10%,1952年为64.2%;国家财政收支差额:1950年为-2.9亿元,1951年为+10.6亿元,1952年为+7.7亿元。(二)国民经济计划制定与我国重化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其核心是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确立国家重化工业发展战略,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扩建电力、煤炭、石油工业——国民经济能源基础;◆建立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国民经济原材料基础;◆建立机器制造工业(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设备、汽车、飞机等)——提高生产工具的制造能力。2、我国重化工业战略确立的理论与实际依据(1)生产资料的增长必须先于生活资料增长;(2)国家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工业化需要建立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3)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4)发展重工业,可以为轻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供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一五——十一五)一五计划1953~1957年集中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二五计划1958~1962年提出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八大”后将许多指标大幅度提高三五计划1966~1970年立足战争,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大搞“三线”建设四五计划1971~1975年提出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1973年后调整部分指标。五五计划1976~1980年提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六五计划1980~1985年编制时间长,是一五后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提出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实际上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七五计划1986~1990年规定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5%八五计划1991~2019年提前完成国民生产总值(GNP)翻两番目标,粮食、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钢、化学纤维为世界第二;发电量第三九五计划2019~2000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9年远景目标建议》是第一个中长期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计划2019~2019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2019年GDP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9400元十一五规划2019~2019年2019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三)赶超战略与中国工业的曲折发展1、二五计划的夭折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二五计划的制定:1956年4月,中共八大通过了周恩来主持编制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1962年工业产值比1957年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取代二五计划。总路线的核心是高速度,用最高的速度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并提出赶超战略超英赶美。2、工业大跃进的开展◆制定高指标:核心是钢铁工业1958年5月提出工业总产值计划年均增长26%——32%;1958年8月,提出新的指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53%左右。◆盲目追加投资:1958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1957年增长97%,相当于一五时期投资总额的一半多。但效益极差,1958年施工的大中型项目1587个,全部建成的只有170个,建成投产率仅有10.7%。3、国民经济调整1960年底,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决定1961年——1962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其后又把1963年——1965年作为“二五”到“三五”的过渡阶段。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宏观政策方面的变化:◆加强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要求经济管理的大权更多地集中到中央,下放给地方的权力一律收回,所有的生产、物资、劳动、财务等都集中到中央;◆改革财政货币外贸管理:——财政实行收入按政策、支出按预算、追加按程序的原则;——银行实行垂直领导,严格信贷管理,划清银行信贷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加强现金管理;——外贸方面,确立的进口顺序是(1)粮食,(2)化肥农药,(3)加工后可出口换汇的商品和原料,(4)工业原材料及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的设备等。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业政策的调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减少基本建设施工项目:将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到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水平。1962年我国累计施工的大中型项目为1003个,比上年减少406个。用于农业及支农工业的投资比重则有所上升。◆降低工业生产速度,调整工业内部结构:降低工业指标,实行关、停、并、转,对工业进行大改组。◆培育新兴工业:我国化纤、塑料、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在这一时期打下基础。1961年我国建立了原子能工业。◆加强技术引进,进行填平补齐、成龙配套工作:1962—1963年,进口成套设备项目14个,1963—1966年,与日本、英国、法国等签定80多项引进技术合同,使用外汇3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2.8亿美元。其中化工、纺织行业的比重较大。5、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1965年开始,我国经济工作转向备战,进行三线建设。“三五”计划实质成为以国防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自给的战略后方工业基础。二、改革开放政策与我国工业发展(一)经济体制改革与我国工业体制变革1、一五以来形成的经济体制弊端◆国民经济决策和管理实行高度集权制◆经济活动以纵向联系为主◆国民经济运行主要依靠计划调节2、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三大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1957年10月,我国先后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2)经济体制改革的再探索;20世纪60年代进行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再探索◆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用托拉斯的组织形式来管理工业是工业体制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改革企业管理体制3、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解决政企不分问题,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农村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贯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4、改革背景下我国工业体制的变革(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领域改革重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其核心是建立责(经济责任)、权(经济权力)、利(经济利益)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这是我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2)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这一阶段,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是工业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租赁经营制:在评定企业实际资产的基础上,承租人与国家(主管部门)签订租赁合同,成为国家资产的经营责任者。由于承担风险能力有限,一般适合小型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一般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具体是A、用招标、招聘等竞争性方式产生经营者和承包指标,并用合同、公证等法律形式确定经营者的责、权、利;B、在企业内部实行全面聘任制或岗位合同制,并据此重建企业内部分配关系;C、把对经营者奖惩与企业长期发展结合起来。1987年,全国有51.8%的大中型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股份制:1985年底,在广州3家大中小型工业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试行股份制的全民工业企业有12家,占其工业企业总量的0.23%;沈阳是从集体所有制开始试点,试行股份制的工业企业70家,占总量的1.36%。北京、上海分别为0.062%和0.023%。(二)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工业领域影响1、对外开放格局的确立我国对外开放基本上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次开放的格局。◆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要求建设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1984年后沿海14个城市的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的开放2、经济领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点◆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利用国外技术资金,实现较高水平起步;日本从1950年——1970年20年间,引进技术的专利费用达到60亿美元,如果单纯依靠其自身力量,科研、试验、设计等所需的直接和间接费用大约需要1800亿——2000亿美元。3、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战略转变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1978年后,改革重点扩大地方以及企业的外贸权限。在工业领域体现为工贸、技贸的结合,建立出口联合体;◆1984年后,外贸行政管理权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外贸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拥有自主权;外贸经营方式多样化,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多种形式;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1986年世界银行对各国贸易战略的分类:①经济上闭关自守,对贸易和外资严格限制;②高度贸易保护,对进口实行限制或高额关税;③相对开放,大力促进出口,实行有选择的进口保护;④全面开放,对制成品进口很少保护。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在1978年前属于第一类,其后属于第二类。※从产业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角度来看,我国工业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前属于进口替代型,此后开始转向“有保护的出口鼓励战略”。(1)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主要是工业后发国家为实现本国工业化,在一些产业(一般为制造业)领域鼓励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以此扶持本国相应产业发展,尽快建立本国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化体系。这一模式在二战后被认为是工业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被许多国家所采用。从实践上来看,这一模式适合在工业化的某个阶段适用而不能长期实行。(2)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一般是工业后发国家为实现本国经济的增长,支持和鼓励国内产业,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而进行发展的模式。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具有“小国结构”特点的国家采用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更易获得成功。4、利用外资战略的转变(1)1979年——1984年,明确利用外资政策,规定利用外资的主要行业范围。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1980年我国开始接受外国政府和IMF、世界银行等机构贷款;1983年9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规定允许设立合资经营企业的6大类主要行业中,前4类都是工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