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知识讲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页晋灵公不君学习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2、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写文章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层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层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字词汇总通假字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通“避”,躲避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寘”通“置”,放置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溜”通“罶”,屋檐下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通“缺”,过失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通“境”,边境反不讨贼“反”通“返”,回来第2页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通“贻”,遗留一词多义(1)莫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什么(2)食不食三日矣吃饭食之,舍其半使动,让……吃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食物(3)舍舍于翳桑,见灵辄饿住食之,舍其半留下(4)贼贼民之主,不忠刺杀反不讨贼乱臣贼子(4)过人谁无过错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误臣侍君宴,过三爵超过(5)免倒戟以御公徒,免之使……免除越境乃免避免(6)辟而观其辟丸矣通“避”寝门辟矣打开古今异义词(1)宣子骤谏骤古义:多次今义:突然(2)书法不隐书法古义:记事的原则今义:书写艺术(3)尚早,坐而假寐假寐古义:不解衣冠而睡,坐着打瞌睡今义:假装睡觉词类活用1、名词动用晋灵公不君君,行君道从台上弹人弹,用弹丸打人吾知所过矣过,犯错误使鉏麑贼之贼,刺杀盛服将朝盛服,穿好衣服遂扶以下下,走下去公嗾夫獒焉嗾,发出唤狗的声音2、名词作状语晨往,寝门辟矣晨,在早晨3、使动用法食之,舍其半食,让……吃倒戟以御公徒,免之免,使……免除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尽,使……尽4、为动用法提弥明死之死,为……而死文言虚词(1)以厚敛以雕墙(目的连词,来)使妇人载以过朝/遂扶以下(连词,表修饰)第3页请以遗之(介词,用)(2)而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连词,表目的关系,来)问其故,而患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明搏而杀之(连词,表承接关系)稽首而对曰/坐而假寐/触槐而死(连词,表修饰)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连词,表转折)(3)其而观其辟丸(代词,他、他们)其右提弥明知之(代词,他的)食之,舍其半(代词,其中的)其我之谓也(语气词,大概)(4)焉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公嗾夫獒焉(语助词)(5)诸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兼词,相当于“之于”)(6)且斗且出(一边……一边……)重点句式判断句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省略句使妇人载(之)以过朝被动句谏而不入(意念被动)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意念被动)宾语前置句则莫之继也弃人用犬,虽勇何为谓语后置句其我之谓也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理清结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第2-4段),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第5段),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把握重点晋灵公的三宗罪晋灵公是春秋五霸晋文公的孙子,是历史上有命的暴君。左传这一段写了他三宗罪。第一宗:厚敛以雕墙第二宗: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第三宗罪: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第4页以上的三宗罪,是对晋灵公不君的具体解说。经过这三件事,我们可以理解“不君”的意思,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身份,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严重。作者的排序是罪过由轻到重的。敛财最轻,无辜杀人最重。最重的杀人要详细写以突出,并且与后文的勾连。写完三宗罪后,文章还要继续。臣子劝谏士季劝谏,无果。赵盾劝谏及后果,赵盾“骤谏”,晋灵公“使鉏麑贼之”,行刺不成,再生一计,埋伏刀斧手杀赵盾。这一部分从事件上来说,晋灵公两次杀害赵盾不成;从文法上来看,用三个小人物(鉏麑、提弥明、灵辄)来衬托了赵盾的贤臣君子形象,也衬托了晋灵公的昏君残暴小人形象。赵穿弑君还是赵盾弑君赵盾两次被杀,都九死一生,只能选择逃亡。此时晋灵公在国都被赵穿所杀。赵穿是赵盾的族弟,是晋灵公的女婿。赵穿杀了国君,但是罪名却算在了赵盾身上,这就是史官的思维。太史的理由是:第一,赵盾是晋国的正卿;第二,赵盾虽然逃跑,但没有越境,这说明他目前还是晋国的正卿;第三,既然还是晋国的正卿,回到国都,对赵穿弑君这件事却不加惩处,放过了杀人凶手。写作特色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材料丰富,充分表现主旨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将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叙事“详而博”,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派遣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知识迁移阅读下文,完成1—5题。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第5页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注释】①壖(ruán):宫庙内墙以外、外墙以内的空地。庙壖:庙门外的隙地。1、对下列各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善.错计策善:使……善,改进B.错乃穿.两门南出穿:越过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难:反对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道:路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错所.更令三十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欲报私仇,反以.亡躯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臣窃为.不取也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4、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作手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第6页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