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城市与城市化一、单选题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时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11~12题。1.为趋利辟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答案】11.D12.C【命题立意】本题组主要考查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主要因素,以及图文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黄土高原“XX川”的文字材料和《现代汉语的词典》的考查地形、河流对聚落影响。【解题思路】第11题,结合材料中“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容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故A、B项错误。C项虽然位于坡地上部地势较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此处容易出现泥沙淤积严重,故C项错误。D项,黄土高原土质疏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陡坡易发生崩塌、滑坡,聚落的选址应避开,故优先D项。此题难度较大。第12题,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地形越平坦聚落的发展受限较小,规模越大,因此C为正确选项。此题难度中等。(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23~25题。3.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答案】B【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2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故选B项。4.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答案】D【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5.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答案】A【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解题思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故选A。(2013高考题广东卷)6.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表2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A.北京B.上海C.广州D.沈阳【答案】9.C。【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区域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对新材料、新情景信息获取”。试题难度:易。【解题思路】关键在于理解“城市首位度”的定义,数值越大,表示“核心首位城市垄断资源程度越大”,对区域城市均衡化发展不利。数值下降,意味着居首位的城市集聚效应在弱化,明显广州变化幅度最大,说明珠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布局趋向于均衡化。(2013高考题广东卷)7.图4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城市群城市首位度2008年2011年京津冀城市群1.621.52长三角城市群2.352.20珠三角城市群1.931.23辽中南城市群1.321.213城市远郊农业、农村区轻工业、商业就业人口区人口、设施密集的老城区城市边缘外来人口生活区城市新开发区科研文教区传统与新兴工业并存的工业区图例N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答案】11.C。【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易。【解题思路】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放射状,但只有一个中心(人口、设施密集的老城区),故A错;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北和西南部,故B错;城市外来人口生活区主要布局西北部,与城市新开发区背道而驰,故D错;城市新开发区与科研文教区均位于城市东南部,故C正确。【易错点拨】“城市的空间形态”(外部形态)一般有平原地区的团块状、河谷地区的条带状、受地形或河流限制的组团状,而“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内部各不同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关系,是城市的内部结构。这些功能区组合方式通常有同心圆模式、契形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013高考题四川卷)表1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1~12题。表1时期(年)1985~19901990~20002000~2011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6.495.726.22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3.774.283.798.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9.据表1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答案】11.C12.D【命题立意】本组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4【解题思路】由表格可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值,说明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都在不断增长,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第11题选C。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为正值,可知城市用地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故第12题选择D项;城市用地主要以住宅和工业为主,A项错误;我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且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城市人口增长应以机械增长为主,C项错误;B项判断依据不足。(2013高考题浙江卷)某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分为甲、乙、丙、丁4种(图1),城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Ⅰ、Ⅱ两个阶段(图2)。目前该城市的地价与土地利用形态和开发阶段有关,其关系如下表。读图表完成第6题。①④⑥③⑤⑦⑧②第6题图3①④⑥③⑤⑦⑧②①④⑥③⑤⑦⑧②第6题图310.该城市拟选择中等地价的地块建造超市,右图(图3)中符合要求的地块是A.①③B.②⑦C.④⑧D.⑤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的利用以及商业的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从题中所给的信息可以得出,本题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Ⅰ、Ⅱ两个阶段,并叠加相关的地价变化进行分析。在第Ⅰ阶段,③④⑤⑥中,丙为中等地价,只有⑤符合条件。但在后来的第Ⅱ阶段甲、乙、丁三地为中等地价,①②③④⑥⑦为中等地价,综合可知,其中③④⑥位于不符合条件,所以符合条件的有①②⑦,故答案选择B。(2013高考题浙江卷自选)11.2008年5月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下图为杭州某区域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示意图。完成⑴-⑶题。⑴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项目主要是为了(单选,3分)①缓解交通拥挤②吸引外来游客③倡导低碳出行④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⑤促进自行车产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5⑵下列场所附近适合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是(单选,2分)①地铁站口②学校、医院③高架路口④住宅小区⑤隧道口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⑤D.③④⑤⑶分别说出大、小型自行车租赁点布局与道路的关系。(5分)【命题立意】本题以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示意图为情景素材,主要考查城市交通点的布局、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环境保护等知识及其读图、归纳与表述地理事象的能力。【解题技巧】第⑴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交通与布局问题是影响城市发展重要因素。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途径有许多,如合理规划城市、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倡导公交优先等。杭州推出公共自行车项目,此举既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又倡导了人们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第⑵题,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设置应遵循方便、就近的原则,因此站点应当选择在人流周转量较大的地铁站口、学校、医院、住宅小区等场所。第⑶题,城市大、小型自行车租赁点与城市的人流周转量大小且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密切相关,如主干道与次干道、次干道与次干道相交处等人口流动周转量较大,需求量大,宜布局大型租赁点;而主干道与支路、次干道与支路、支路与支路相交处附近人流周转量相对较少,需求量小,应布局小型租赁点。【答案】⑴B⑵B⑶大型租赁点布局在主干道与次干道、次干道与次干道相交处附近;小型租赁点布局在主干道与支路、次干道与支路、支路与支路相交处附近。(2013高考题山东卷)图4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读图回答7~8题。12.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13.该城市A.老城区地租最高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广场①老城区铁路×M精英社区零售区步行街电车轨道火车站教堂政府建筑图例×购物中心M仓储式图423河流×6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答案】7.D8.C【命题立意】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图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中等难度。【解题思路】第7题,根据图中反映的信息,③位于城市郊区河流的下游,有铁路、电车轨道直接相联,说明交通条件好,可以确定为工业区;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要有绿化带等隔离带,可以确定②为绿化区;①远离市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有绿地相隔,有电车相通,交通便利,应为别墅区。第8题,老城区交通不便,不可能是地租最高的地区;城市中心应逐渐向东南移动;仓储式购物中心位于铁路与电车交汇处,交通便利,而此处不是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应位于市中心的广场附近,这里商业设施集中;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受交通影响,城市发展轴沿交通干线扩展。(2013高考题重庆卷)图3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标注数字表示道路长度。读图3回答6~8题。N212520241516242015191718334127204018192327甲丙乙丁学校科技馆盛行风向道路施工图3A14.同学们从学校乘车到科技馆参观,到路口A时为保证到科技馆的距离最短,骑车应选择的行驶方向为A.东B.南C.西D.北【答案】6.C【试题立意】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方位辨别和路程的计算。【解题思路】这个题目图的左上角有个指向标,先区分出图中上为东,下为西,左为北,右为南;然后,以A为起点,算图上数字,加起来最小的那个就是正确的答案,但是要注意图上的断道施工点是不能通过的。所以选C。15.老师要利用学校建成GIS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主要用到的GIS功能是A.输入B.管理C.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