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陆游知人论世一、基本资料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一生近万首诗词。二、人生经历:1、父亲陆宰是个爱国的知识分子。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2、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嫉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3、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三、风格:爱国激情,前期多为爱国诗,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充满悲壮的作品。四、背景回放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作了此诗。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书愤。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解题•书:•愤:书写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全文围绕“愤”展开,请问诗人首联“愤”了什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愤”了什么?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颈联为什么而“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颈联为什么而“愤”?事件愤慨之情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两次抗金胜利之役收复中原如此艰难!投降政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报国无门之痛空以长城自喻年事已高引典《出师表》无人可比诸葛亮时光易逝、壮志未酬之情有实力,为何不收复失地?!内容总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激愤、悲怆基调:原因:表现手法?B、对比手法:2、理想和现实的对比。1、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A、借古讽今(用典):•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拓展思考:请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写作于动乱、国破山河在的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感。•不同点:情感、手法、风格•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功业未成的愤懑。•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对比手法(两个对比)•3.作品风格:杜甫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陆游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yì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琬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gān,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