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第2页第一节运动员的能量需要量第二节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第三节部分专项运动员营养需要的特点第3页第一节运动员的能量需要量第二节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灵敏、技巧性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球类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第4页第三节部分专项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的特点中长跑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举重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体操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游泳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第5页学习目标1、掌握从事不同运动项目能量需要的基本特点,了解运动员能量的需要的基本调查方法。2、掌握耐力性、力量性、灵敏和技巧性以及球类项目运动员训练的生理学特点和营养特点。3、熟悉中长跑、体操和游泳等专项的运动员营养特点。第6页运动员营养是除遗传和训练以外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手段,它不同于普通健康人群营养,而是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本章主要介绍运动员的能量需要特点及其膳食来源、不同项群以及部分专项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第7页一是由于其特有的训练、比赛等职业特性,导致运动员能量和营养需要有别于一般人群;二是由于所从事运动项目不同,导致运动员营养具有一定的运动项群和专项特征。以上特点决定了运动员营养不是一般普通人群营养模式在“质”和“量”上的简单增减,而是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第8页第9页运动员能量需要(Athletesenergyneeds):是指能够平衡运动员能量消耗以维持身体形态、身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正常运动训练和比赛的食物能量水平。重要名词解释第10页根据营养学的原理,运动员的能量需要构成主要包括基础代谢、食物代谢反应、生长发育以及包括训练与比赛在内的一切体力活动等所消耗的能量。(填空题)第11页研究表明:运动员人群在基础代谢和食物代谢反应等方面与一般人群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且运动员人群与一般人群在完成相同运动项目的身体活动时也具有类似的能量消耗特点。因此,运动员人群的能量需要实际上主要取决于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消耗率、运动训练或比赛的持续时间等。(填空题)第12页运动员的能量需要通常是以其能量消耗量为依据计算的,后者主要是以不同运动项目为基础,以其净能量消耗率和实际运动持续时间为依据计算得来的,其实质是净运动能量消耗量。第13页还可以根据运动员包括基础代谢等在内的全部能量消耗量的多少以每日或者每周能量消耗总量加以表示。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消耗率,以不同体重的人群在完成不同运动项目活动时的能量消耗率(kJ/min),以该数值乘以运动时间便可获得完成该项目活动所消耗的能量。第14页大量研究表明,按照以上方法计算得到的运动员能量消耗量一般小于20920kJ/d。不同项群和专项运动员的能量消耗量则与其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运动训练与比赛强度和运动时间、性别、运动员体重等多种因素有关。第15页荷兰学者通过对从事力量性、耐力性和团体性项目优秀运动员能量需要的大样本研究发现,男子运动员的日能量需要介于2900kJ/d-5900kJ/d之间,女子运动员介于6697-13393kJ/d之间。根据2001年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大学联合专家委员会所提交的研究报告,年龄在12-18岁的从事剧烈体力活动的男性青少年日均能量需要量介于12242-16428kJ/d之间,同年龄阶段女性青少年介于10986-11824kJ/d之间。第16页从事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能量需要量分别为9835-14230kJ/d(男性)和9522-10463kJ/d(女性);从事轻体力活动的能量需要则分别为9103-12137kJ/d(男性)和8057-8894kJ/d(女性)。第17页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消耗差异很大,但这些能量均由体内的三大能源物质的分解代谢所提供,它们提供能量的比例取决于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无论运动员从事什么项目,均是以糖分解代谢所提供的能量比例最高,脂肪居中,而蛋白质最少。(填空题)第18页以男子铁人三项和举重为例,前者的日能量消耗率为240.2kJ/d·kg体重,糖、脂肪和蛋白质提供能量的比例分别为66.2%、21.2%和11.6%;后者的日能量消耗率为194.6kJ/d·kg体重,糖、脂肪和蛋白质提供能量的比例分别为40.3%、39.7%和20.0%。以上各种能源物质提供能量的比例是运动营养学计算不同项目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能量需要及制定运动营养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第19页第20页耐力性项目运动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能源物质的有氧氧化,运动过程中能源物质尤其是肌糖原含量减少、体液丢失和体温升高等是影响耐力训练效果和耐力比赛成绩的主要因素。第21页长期从事耐力性项目训练的运动员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为此,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膳食营养需要应首先满足糖类和脂肪等能量物质的补充,其中,日常饮食当中的糖类比例最好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60%-70%(8-10g/kg体重)之间。食物来源除传统的米饭、面粉外,还应注重含糖量较丰富的水果和蔬菜等。第22页通常情况下赛前1h内不建议补充含糖饮料,其原因是由于赛前1h内补充糖容易诱发机体随后发生的胰岛素反应,后者可以促进肌肉和肝脏的糖原合成反应和抑制糖与脂肪的分解代谢,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因此,特别长时间的比赛,其赛前补充糖一般是安排在1-2h之间进行的,且补充糖的种类多以胰岛素反应较弱的果糖为多。第23页比赛时间超过2h和运动强度为75%VO2max的耐力项目,赛中补糖有助于维持运动过程中的血糖恒定,减少肌糖原消耗和推迟运动性疲劳出现的时间,但如果通过饮用含糖饮料的方式补充糖,其浓度不要超过10%,以免影响胃排空的速度。第24页研究发现,耐力性项目赛后或者训练后尽快补充糖能够明显加快随后的肌糖原恢复速度,补充糖的最佳时机是训练或者比赛结束后的30-45min以内。此外恢复期糖类的摄入总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肌糖原的恢复。因此,保证恢复期糖类的足够摄入是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第25页耐力项目运动员还应注意适当补充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耐力项目运动员的体液补充的时机、数量、频率和补充液体的物质构成模式可视耐力训练或者比赛时间、气温等因素而确定。一般情况下,耐力运动中每间隔15-20min可补充水分150-200ml,补水的同时可以补充少量的钠盐以及钾、钙和镁等电解质。高温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补水的频率,减少每次补水的数量。第26页研究表明,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因摄入不足等原因,常常容易引起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缺乏,从而影响其有氧运动能力。通常情况下,普通人群的维生素B1的日补充量为1.5mg,维生素C为30-60mg,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维生素B1的补充量应达到3-5mg,维生素C超过60mg。第27页维生素E具有参与肌肉组织的微循环调节和具有抗自由基氧化损伤的作用,因此对于耐力项目运动员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RDA(RecommendedDietaryAIIowance)的维生素E建议日服用量为10mg(男)和8mg(女),而一些学者采用200mg/d的日补充剂量。研究发现,维生素E具有明显减少运动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耐力项目运动员因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应当注意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第28页耐力性项目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中枢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研究发现,中枢疲劳与比赛和训练中大脑抑制性中枢神经递质的增加等有关,其中以5-羟基色胺(5-HT)含量增加较为典型。目前,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化学主要运用支链氨基酸(BACC)来对抗5-HT增加的作用。补充支链氨基酸有助于通过对色氨酸进入血一脑屏障的抑制而缓解中枢疲劳。第29页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肌肉比较发达,且具有较好的力量和爆发力以及有效的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能力。由于完成力量性项目的时间比较短、肌肉输出功率比较高,因此肌肉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无氧性的磷酸原系统,部分项目的所需能量还来源于糖酵解系统来供应。第30页除了充分补充能源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以外,力量性项目运动员还应注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取。一般情况下,成人日蛋白质需要量为0.830g/kg体重,国外一些研究建议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日蛋白质摄取量应控制在1.4-1.8g/kg体重之间,我国的建议摄入量为2.0g/kg体重。日蛋白质摄入量过多(超过2.0g/kg体重),会引起体液酸碱平衡紊乱,尿钙丢失增多以及肝、肾负担加重等。第31页研究发现,由于受传统观念和饮食习惯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国内外力量性项目运动员的蛋白质摄入量普遍偏高,个别国家的运动员甚至超出RDA标准的4-5倍。然而,没有研究证据表明高蛋白质摄入量对于维护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增加肌肉分量和改善力量性运动项目成绩具有有效。第32页大量科学证实:短期的补充肌酸(20-30g/d,5-7天)能够明显加快ATP通过CP分解的合成速度,提高肌肉的做功功率和肌肉力量,改善短时间爆发性用力项目的运动成绩。第33页灵敏和技巧性项目对机体的协调运动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力量、爆发力、速度乃至耐力等方面的运动能力,但日能量消耗相对较少。由于灵敏和技巧多与人的体重大小有关,且训练过程中需要运动员高度集中精力,造成运动员长时间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因此其营养需要具有自身的特点。第34页一般情况下,该类项目运动员训练期间的膳食能量摄入量较低,食物脂肪供应比例控制在30%以下,普通训练时的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量的12%-15%,减体重训练期间可适当增加到15%-20%,以保证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第35页灵敏和技巧项目运动员还应注意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的补充,建议其日补充量分别为4mg和140mg。此外,由于乒乓球和击剑等项目的训练常伴有运动员紧张的视觉活动,因此这些项目的运动员还应注意适当增加维生素A的补充量,日补充剂量应达到1.8mg以上。第36页球类项目运动员的日常营养主要根据其训练和比赛的运动量大小,以糖类为核心,实施全面营养补充。专家建议,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结束后应尽快补充50g糖,以后每隔1-2h重复补充,直至就餐,恢复期24h糖补充的总量达到10g/kg体重。第37页第38页中长跑涉及从800m和1500m跑到马拉松跑等多个不同的项目,这些项目特别是5000m以上的项目运动时问长,运动强度通常介于75%-90%VO2max之间,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有氧分解代谢,但不同项目分别从糖和脂肪氧化获取的能量比例有所不同。第39页1500m跑所需的能量主要源自于肌糖原的分解,其中肌糖原无氧代谢提供的能量比例约为25%,有氧氧化提供的能量比例约为75%。5000m和10000m跑过程中肌糖原无氧代谢提供的能量比例介于12.5%~3%之间,而有氧氧化介于87.5%~97%之间;马拉松跑所需的能量75%源自于肌糖原的有氧氧化,5%来源于血糖的利用,20%的能量是由脂肪的氧化提供的。第40页此外,有研究表明,持续时间1h的耐力性运动可以使肝糖原储备减少55%,而持续时间2h以上的耐力运动可以使肌糖原储备达到几乎耗竭的程度,从以上中长跑运动的能量消耗特点可见,这类项目的运动员营养的重点是能源物质的补充。第41页糖负荷或者糖添载是多年来中长跑项目运动员热衷于通过训练与膳食糖补充相结合的方法增加肌糖原储备以提高耐力运动成绩的一种营养学手段。按照补充模式的不同,糖负荷方法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糖负荷为重点论述题)第42页传统糖负荷方法源自于1967年北欧运动生理学家Ahlborg等的研究,这种方法首先是通过长时间(60-90min)和大强度的有氧耐力运动训练造成运动员肌糖原储备达到耗竭状态,之后连续3天进食低糖膳食(食糖量介于60-120g之间)并保持中等强度的训练;在接下来的第5、7天,进食高糖膳食(60-120g之间)并保持适度运动。这种方法可以使肌糖原储备量增加192%,达到165mmol/kg。传统糖负荷方法第43页研究发现,传统的糖负荷方法尽管能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