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2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要求:1.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3.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和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教育兴办(文革前)教育挫折(文革间)教育发展(文革后)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4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方针、政策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⑵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⑶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的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实施情况3、成就①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③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实施情况:①改革旧学制②改革旧课程③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弟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④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⑤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新中国扫盲运动徽章(图)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共扫除文盲2.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5%以下。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从文盲国家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全球文盲中有3/4是妇女,中国文盲中近七成是女性。解放初期,全国妇女人口中的文盲率在90%以上。通过50多年的努力,全国共扫除妇女文盲1.2亿,妇女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今,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下降了27个百分点,在各项文盲率指标中降幅最大。但是,我国目前仍有5500万妇女文盲,这成为中国扫盲工作中一大难题。9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1965年在校生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67.4万人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1432万人1946年的6.9倍小学11626.9万人1946年的3.9倍——《千秋基业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1999年)10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6.72%12.21%15.88%23.5%2001年1997年1990年80年代初(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世界扫盲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12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⑴史实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混乱②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④“教育革命”改革学校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改革教学体制——“开门办学”,学制缩短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七二一工人大学”,推荐上大学⑵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教育灾难)“文化断层”、“人才断层”、文盲与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14毛主席,你是我的偶像——一个毛的超级FAN“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19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20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⑴原因:“文革”结束后,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建立参评职称等制度。⑵表现:①1977年恢复高考,“文革”后拨乱发正的重要标志制定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的制度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③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④1980年以来,中国教育立法的进展⑶成就:①教育立法取得较大的发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③职教.普教并举④改革高校教育体制21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221977年河北省招生简章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24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全国流行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25“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什么是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法律法规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学位条例》1981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教师法》1994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9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年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新闻:2006年起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课堂拓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从1993年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相继通过并颁行。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建立挫折发展史论共享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时期,发展教育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C.“文革”十年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3、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为人民服务》4、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5、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是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向科学进军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6.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407.(2010广东深圳文综,22)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418.(2009山东临沂模拟,17)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④提出“教育大革命”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429.(2009山东青岛模拟,22)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实施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4310.(2010广东茂名文综,18)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4411.(2009福建福州模拟,17)右图是中国“希望工程”宣传画,这双“大眼睛”曾经触动中国很多人的心灵,由此我们判断“希望工程”的目的是A.开展识字教育,减少文盲B.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C.解决高校发展的资金问题D.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4512.(2010福建莆田质检,17)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A.“载人航天工程”B.“双百”方针C.“科教兴国”战略D.‘‘三个面向”方针4613.(2009山东济宁检测,22)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4714.(2009广东汕头模拟,15)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C.高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4815.(2010浙江台州二模,15)历史不会自己发声,而语言则展示了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历史画面,因此,每一个时代语言都有其特色。以下各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②一颗红心两手准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