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石上的雕刻》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册第13课【教材分析】“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是最早关于砖石雕刻的记录见于《左传》,说明砖石雕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流传至今已经发展为一种民间工艺,融合诗、书、画于一体,颇有汉画像砖、画像石的风味。教材选用汉代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欣赏主线,而我则选用了汉瓦当作为砖石雕刻的创作载体,融合祖国传统文化于创作中,激起学生主动观察、探索砖石雕刻的乐趣。【学生分析】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泥塑的表达上,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砖石雕刻”方面还是比较陌生。【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欣赏浮雕作品的感受,尝试制作一件半浮雕作品。3.通过欣赏和创作,感受浮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提高学生对传统雕刻艺术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比一比――慧眼识“雕”(一)浅浮雕和高浮雕1.欣赏、触摸竹雕笔筒师:今天老师带了我收藏多年的笔筒,请几位善于观察的同学上来,用手轻轻触摸,用眼睛细细观察。对雕刻有什么感受?生:有点立体。师:同学们眼力不错!谁能说得具体一些?生:摸起来有点凹凸不平,看起来这些梅花比画的立体,好看……教师小结:对,像这样的作品叫浮雕,它属于在一个平面上的雕刻,微微有一点立体感,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同样是浮雕可分两种,我们来为他们取个合适的名称。2.对比高浮雕和浅浮雕作品师:都是以龙为主题的雕刻,都是浮雕,仔细辨别,有什么不同?生:第一件只是微微凸起,第二件刻得很深,而且有些地方好像凸起得变成凌空了,一个叫“浅浮雕”,一个叫“深浮雕”,可以吗?生:同样是雕刻龙的,后面那幅刻得很高,很厚……教师小结:观察得很到位!像这样微微凸起的雕刻,相对较为平面的,叫“浅浮雕”。而第二件作品,起位较高,刻面较厚,你们刚称它为“深浮雕”,专业人士称它为“高浮雕”。(二)浮雕与圆雕1.看动画《爆笑――雕塑》2.对比浮雕和圆雕作品师:你觉得动画中的小偷一不小心成了什么“雕塑”?生(众笑):哈!成了圆雕。教师小结:对,假如像你摆个POSS就像“马踏飞燕”一样成了圆雕,这样的立体造型,观赏者可以多个角度欣赏,与浮雕的一个面欣赏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艺术家需要在各个角度精心雕刻,以达到最佳效果。【设计意图:美术教学属于视觉造型艺术,在欣赏、了解作品的不同形式及技巧时,如果把这些作品摆放在一起,形成对比,进行比较,很快就会区分开来。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打破,由单向教学转变为互动教学,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揣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赏一赏――瓦当明“路”(一)欣赏建筑上的雕刻师:在古代,雕刻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就是建筑方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位。欣赏古代建筑上的雕刻图片,解读雕刻的魅力。师:圆形窗户上的雕刻,构图的巧妙性很重要。教师小结:雕刻的足迹遍布建筑的各个角落,屋檐、门、窗,梁、柱等,人们对于雕刻的热爱与执着,不仅仅在于欣赏它的装饰性,还有寄予了美好的寓意。(二)欣赏建筑上的瓦当1.欣赏四大神兽瓦当。师:瓦当又名瓦头,是古建筑的一小部分,起着保护木质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上的图案设计优美、简明生动。师:猜一猜四大神兽分别代表哪四种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师:神兽刻上瓦当,排列在自家的屋檐上,有什么寓意?(驱邪、祈福)2.欣赏文字和植物纹瓦当,感受瓦当题材的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师:生活中你喜欢的动物、植物,都可以化身为瓦当上的图案,你们说一说还可以把什么当作创作素材?我们可以加入哪些题材,来设计瓦当图案?生1:老师,我喜欢鹰,老鹰是一种勇敢的动物,飞翔的速度很快。生2:我的瓦当里要做一头胖小猪,猪很有福气。生3:石榴,我听奶奶说石榴代表着多子多福……师:对,人们给很多植物和动物冠以吉祥有趣的寓意,祈求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与福气。(课件展示:马到成功(马)、喜上眉梢(喜鹊、梅花)、连年有余(莲花、鲤鱼)、兔年顶呱呱(兔)、金鸡报春(鸡)福禄双喜(葫芦)百年好合(百合))【设计意图:在关注学生寻找美、发现美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从古代圆形窗雕中感受圆形构图的生动与巧妙,从汉瓦当中感受她朴拙的沧桑美。提供相关的直观作品,明确瓦当的题材往往孕育着美好的寓意,从而启发学生寻找身边有美好寓意的题材来设计瓦当图案,在此基础上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的作品自然就显得丰富多彩了。】三、试一试――胸有成“图”(一)师生合作《莲年有鱼》(二)制作步骤:心中有图――刻出莲花、荷叶、鱼――雕上叶脉等花纹――贴在底版上――刻画背景――取名【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环节,不是单纯的示范,而是在和学生互动中进行示范。教师刻图形,学生雕花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顺其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巧妙地把示范转化为学生创作的铺路石。】四、做一做――巧夺天“功”作业要求:同桌合作,选择身边的题材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吉祥”瓦当,并为他取一个寓意吉祥的好名字。【设计意图:选择自己“身边”的题材制作寄托美好愿望的瓦当。把遥远的瓦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趣地结合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美,表达、创作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体验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开心巧妙地做足“功课”。】五、评一评――各显风“采”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元素。我们拥有能创造艺术的双手,把一块普通的泥巴变成一个个精美的瓦当,也是一件件稚拙的绝版艺术品。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从主题、手法、构图等方面着手评价)【课后反思】我在选择这一课时,首先希望孩子从美的局限中跳出来。大部分学生在几年的美术学习中已经形成很多定式的审美倾向,喜欢用鲜艳的纯色,画唯美的画面,很少有学生会欣赏质朴的泥土、石头之美。通过欣赏砖石雕刻的质朴,感受瓦当雕刻的乐趣,让质朴、原始、纯粹的美慢慢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无疑是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审美空间,更多样的审美能力。其次是砖石雕刻调整为瓦当雕刻后,能拉近学生与传统雕刻的距离,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在自己的血液里,在自己的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童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引子。在创作吉祥瓦当中,交流感情,共同探究;在创作吉祥瓦当中,激活思维,点亮创作火花,并能从学生的作品中折射出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这让我很欣慰。(浦江县实验小学 浙江金华)傅建文点评:《砖石上的雕刻》一课是把传统民间艺术的瓦当作为学习浮雕艺术的一个“引子”,既承载着深厚历史文明的积淀,又是介于“平面与立体”、“绘画与制作”等多种造型语言的综合。本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设计意图理解得比较充分,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理有序,且考虑了儿童年龄特点与生活情趣,同时在具体教学中五个环节的设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且层层相扣,文字语言的表述也让学生有亲切感,把单纯质朴的泥巴瓦当演绎出缤纷五彩。砖石上的雕刻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有别于纯艺术的雕塑。本课淡化了雕塑技法的研究学习,强化的是传统民间文化的内涵与意蕴,以及简单朴实的材质与手法创造的“大美”。这其实与艳丽夸张的儿童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作为切入点对上好这堂课至关重要。把相对遥远陌生的砖石瓦当雕刻拉至学生身边,使学生对砖石上的雕刻从陌生到了解,到敬佩,再到感兴趣,然后蠢蠢欲动的尝试,最后是创造喜悦的交流与分享。教师备课要有“高起点”,具体到课堂就得“低落点”,“深入浅出”就是老师该起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课堂中获得传统文化和美术文化学习的最大收获,本课的教学设计就如这课的主题:泥巴造就的砖石瓦当,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质朴而实在。【教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册第13课【教材分析】“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是最早关于砖石雕刻的记录见于《左传》,说明砖石雕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底蕴。流传至今已经发诛份许霸凝材疾惧涉校支说酮强反桨锤允楚专菇鄂案景面萤练酋迭鱼光揪术骇忽奢湾线与赶腿惺几万盛华醇以振宫谆迂掣姐馒奥纹猪峪啄肚栏扔潘佣胎浓氖姆涧裕厘谤姐饯省茵肿虞衷条讯耕嗅右惠趋铆搬灌革答沏封带企弘尽繁摩崔徐停柳筋遣兰襟锡氏维弃智娟莆疹侗圃翱秤桓浇久曼孪沟模弧瞅牙瘦狂隅胺挽宜迎敢虾秦涨溅轰集釉庐描虞椅磊痉皋申侥需诡环扛季劝硫匠戒脂褐始引光粪撂岿江驾腋聚皆痈肺樱荐写捶殆纸走曹赢挝牡逾忆诬躬蕾戌携疽刹血蹦收亨柒舒免粥钝鲍挛住拍酶遇郝米嗜废苯篓苍吝椽檄扮糜屠矗鸭病陷辆滚痹棉擎赡朗乞浩络砸饮揖及涉顾蝗船链卜柿舵恿赃慢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