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社会背景:黄帝(公元前27世纪左右)“邑于涿鹿之际,迁徙往来无常处,师兵为营卫”---当时显然未有固定的城郭宫室尧(公元前23世纪左右)“堂崇三尺,茅茨不剪”---后世称颂尧公之俭德,亦可理解为当时技术之简拙舜“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初期之都市已形成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洫”---则因宫室已渐华侈,然后可以卑之至殷代末年(公元前12世纪左右)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囿苑”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商(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历史背景:建筑遗迹:1).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的木架夯土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平面关于斗拱演变的推论之一2).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二号房子]放线:在房基沟槽两边,有云母粉划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的一例基础:地基平整后挖去0.5米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的胶性土,每50-80毫米厚用石子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外墙: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土坯是砖的前声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3.晚商: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殷虚宫殿遗址北区—宫殿区中区—宗教部分南区—祭祀地区殷墟的宫室是陆续建造的,并且以单体建筑沿着与子午线大体一致的纵轴线有主有从地组合成较大的建筑群后来中国封建时代的宫室常用的前殿后寝和纵深对称式的布局方式,在商代后期宫室中已初成形状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殷虚宫殿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殷虚宫殿遗址平面[墓葬]武宫村陵墓---地面上无坟,有建筑[民居][室内陈设][雕刻特征]:最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雷纹、饕餮纹、蝉纹、圆圈纹等四、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1、社会背景:2、都城:1、据《汲冢周书•作洛解》记载:“城方千七百三十丈,郛方七百里,南系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2、《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市朝一夫┄”商周时期的建都思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则国中之中而立宫”宫室的组成:五门三朝五门:皋门——最外边的门库门——内有库或厩棚雉门——中门,建双阙应门——正朝路门——内寝三朝:外朝——皋门内,库门外大朝——应门内,路门外内朝——路门之内五门三朝皋门——最外边的门外朝库门——内有库或厩棚雉门——中门,建双阙应门——正朝大朝路门——内寝内朝3、建筑的进一步发展:1)出现了栌斗(坐斗)2)出现了门窗的形制3)建材方面:A.出现了板瓦、筒瓦、人字形断面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B.出现了瓦当陕西歧山风雏村遗址出土的西周瓦4、遗址1)陕西歧山风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已知最早的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2)湖北蕲春的干阑式建筑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门前有树(影壁)——大门——前院——前堂——中廊——后室;前堂、廊和后室形成最早的工字殿。南北45.2m,东西32,5m。陕西歧山风雏村西周建筑遗址两侧厢房围合成闭合式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南北朝向稍偏东,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三间;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的“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堂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后正室三间,其余为小间;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有半瓦当和脊瓦,为最早的瓦;版筑土墙与土坯墙,墙面有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庭院地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要点:1)以院落作为单位组合的主体:2)封闭围合的空间3)中尊意识(居中为尊)与中轴对称湖北蕲春的干阑式建筑遗址水塘中木架建筑遗存湖北蕲春的干阑式建筑遗址——部分木外墙遗物五、春秋(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社会背景:有百工之说,青铜业发达,出现了釉陶;有大市,以铜贝为货币;农业生产学会施肥、灭虫,保证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二、建筑成就1)瓦的普遍使用2)高台建筑3)斗栱、梁架彩画已经出现:《论语》:“山节藻棁”《左传》:“丹楹刻桷”《春秋毂梁傅注疏》“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城市建设:江苏五进淹城:三重围墙、两道护城河、一条路、一座门“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各朝代赋予城郭的名称:子城、罗城内城、外城阙城、国城一般京城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郭)府城通常两道城墙:子城、罗城思考题:1、原始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及其演变过程?2、夏、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3、西周时期的主要建筑成就?4、春秋时期的主要建筑成就?5、城郭的关系及其作用?